Facebook Twitter Plurk
首頁>深度訪談>教育理念的實踐者-專訪社會學系陳憶芬老師
教育理念的實踐者-專訪社會學系陳憶芬老師

教學資源中心電子報-教育理念的實踐者-專訪社會學系陳憶芬老師

教育理念的實踐者-專訪社會學系陳憶芬老師            撰文/編輯群

  
 
 
 
 
於本校社會學系任教的陳憶芬老師,畢業自教育學系,接受過許多教育專業科目的訓練,同時擁有豐富的教學經驗,抱著高度的教育熱忱,帶領學生進入知識的殿堂。

瞭解學生的起點行為

陳老師認為,學生素質的好壞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應該如何帶領他們學習。教育有一個基本的教學模式,一開始必須先瞭解學生的起點行為。所謂的起點行為,係指學生在學習這個科目之前,已經學過什麼;而所謂的終點行為,則是指老師期望上完這門課後,學生可以學到什麼東西。起點行為的高低並不是教育成敗的關鍵,只要同學們的程度相近,在教學上就不會遭遇太大的困難。
 
協助學生建立信心
 
陳老師提到,佛光大學的學生或許在過去的學習經驗上遭受到較多挫折,所以他們對於學習是比較沒有信心的。若老師們願意給予更多的鼓勵與讚美,建立他們的信心,相信同學們會很願意學習。畢竟沒有人在經常遇到挫折的環境下,還會有學習的興趣,反之,若有一個正面、美好的環境,任何人都會願意去接觸與學習。
 
運用方法提升教學成效
 
曾因學生在課堂上聊天或打瞌睡而質疑教學方法是否出了問題的陳老師,想到了一個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就是運用課堂問與答的方式,集中同學們的注意力,並且在同學們最專注的時候,講授課程最重要的部分,以提升教學成效。此外,陳老師習慣在課堂開始的前十分鐘,先複習上週教過的內容,並且在下課前十分鐘複習當天教過的內容,這個方法可幫助學生節省大量的課後複習時間。
 
維持師生之間的良性互動
 
陳老師指出,與學生互動是教學成功的不二法門。課堂上適度地放慢腳步與同學們互動,隨時瞭解學生的感受,並且配合學生的反應來調整進度。每一屆學生的程度及適應力都不同,可以藉由分享學長姐的學習經驗,來提升同學們的學習表現。要求學生繳交作業也是一種互動的方式,同時老師亦需回饋給學生,讓他們有成長的機會。
 
適時分享教育理念
  
美國教育學者杜威曾言:「教育歷程沒有本身以外的目的;它就是自身的目的。」除了既定的課程進度外,陳老師偶爾也在課堂上與同學們分享諸如上述的教育理念,期盼學生們能夠瞭解終身學習的重要。
 
 

 

 

深度訪談

佛光大學 教學資源中心
地址:262-47宜蘭縣礁溪鄉林美村林尾路一六○號 (雲起樓307-1)
電話:(03)987-1000 - 12311~12312
傳真:(03)9870233
電子郵件:ctld@mail.fg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