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鵬程隨筆                                                                              

                龔鵬程   »  學術資歷    » 書籍出版 »  文章精選  

»  鵬程隨筆   »  相關評論 »  相關新聞

 
 
 

 

 

鵬程隨筆》2005.01.19    

流轉北大、清大與南師

 

        15日由北京返台北,明芳明莉來接,明芳並將此番所寫隨筆悉數錄出,供我校訂。18日考畢素絹論文,且與振宏等人商討論文大綱後,略作校補,再交明芳。

        重看這批隨筆,頗有感觸。因為不知不覺竟寫了六萬六千字,而且純是無心插柳,原本是聊向佛光師友報告近況而已,誰知居然塗抹成了一片風景。

        默念此半年行止,也很有趣:上半年在北大客座,兼往南京師大擔任講座教授,年後還要去清華。這三個地方串起來,竟默符一民國以來文化發展之軌迹,實在太奇妙了。

        民初五四運動的大本營在北京大學,這是不用再介紹的,其時在1915-1923年間。1920年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改制,成為東南大學,即以南師及東南大學人馬,如梅光迪、胡先驌、柳詒徵、吳宓、劉伯明等,成立《學衡》雜誌,於1922年出版,成為對新文化運動最主要的批評者。梁實秋讀清華時,因赴東南大學參訪,結識了吳宓等人,返校後即在《清華周刊》上撰文稱揚《學衡》。而隨即吳宓也轉到清華來任教,擔任國學研究院主任。東南大學一批學生,如陳寅恪的助手浦江青、王國維的助手趙萬里,也都轉到了清華。所以《學衡》後期的撰稿群,以清華與南師改制後的東南大學為主。這批學者,被稱為文化保守主義,與北大《新青年》所代表的激進文化改革派壁壘彷彿互異,其實學衡作者中如陳寅恪、湯用彤、向達、賀麟、張蔭麟,都與胡適或北大關係密切。現在的北大,經過五十年代的院系調整,把原先在清華的馮友蘭等人都併入了北大,其間壁壘就更不分明了。錢穆、馮友蘭在《學衡》時,胡適曾在日記中批評道:「張其昀與錢穆二君均為從未出過國門的苦學者,馮友蘭雖曾出國門,而實無所見。他們的見解多帶反動意味」。可是不旋踵而錢穆入了北大,馮友蘭隨後亦成為北大一塊招牌,故反動不反動,實在難說;北大、清華、南師這三地學人之交流轉輪,亦非保守激進等標籤所能涵括。而北大、清華、南師這三校恰好也是新文化運動以後整個文化發展的焦點。

        我這趟赴大陸教書,亦如前輩學人般,流轉於這三校之間,感覺當然十分奇特。

 

 

        19日返佛光參加尾牙。校內人事正逢風暴:佛光山派滿淨法師來任總務長,限期交接。趙寧無奈,改派郝武平轉降推廣中心主任、謝正一被撤職。同仁自然大表不平,看來氣氛甚不和祥。因此尾牙吃來另有一股離散之情。

        但我無法管這些事了。學生書局告訴我:《文學散步》已售罄,要我修訂再版,令我大吃一驚。這本書才剛由漢光轉給學生出新版,竟又要加印了,我得儘快重校一遍。而市政府辦漢字文化節,我又要演講又要發表論文、去開會,也很忙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