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鵬程隨筆                                                                              

                龔鵬程   »  學術資歷    » 書籍出版 »  文章精選  

»  鵬程隨筆   »  相關評論 »  相關新聞

 
 
 

 

 

鵬程隨筆》2004.12.22

 議福建文教政策

 

        我在荊州,曾見楚墓出土絲、絹、羅、錦,其藝非今日所能及。南京的雲錦也是如此,現代機器織不出的,因此正在申報世界遺產。雲錦就是古代刺繡編織工藝僅存的部分,其他已經亡佚的,尚不知有多少。本來我們都以為工器技術,均是後出轉精;人文思想部分,才無所謂的「進步」或進化。實則工器技術亦未必是進步著的,許多東西,硬是今不如古。造紙、製墨、燒瓷,或上面談到的織綉,多是如此。

        技術其實也是人文性的,因為它若僅是一種客觀性的理性法則、技能、規範,它就不會失傳。莊子談過庖丁解牛、輪扁斲輪,那些故事便告訴我們一個真理:技術也是得之於心,應之於手,雖在父兄,不可以移子弟的。

        在廈門,聽到一些老藝人凋零的消息,這種感慨就越甚。所謂「走了一個人,亡了一門藝」,如大廣弦說唱,今後沒了,因盧培森已死,此後這門技藝就「斷弦」了。其他沒斷弦,可也差不多的,是同安車鼓、皮影。這不是福建政府把明年元旦定為民族民間文化保護日,或編一本《廈門市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名錄》就能保護得了或搶救得了的。工器技術尚且不能靠這種辦法來保存,戲、樂、曲、演這類技藝,那就更不可能了。要保存它,須靠一種人文環境。政府與社會共同營造出這樣的人文環境,藝業才能在裡面生長存養。

        說這些話,有點「既傷逝者,行自念也」的味道。想我雖不才,但亦有一二藝業,曾獲真傳,又確有心得。我若死,這種學問的路數便絕,天底下亦不可能再有人能創闢此一塗徑,中國文化宮廟之美、百官之富,遂終不得而見。所以,哈哈,所以我還須賴活著。

        以上一番鬼扯,其實是要談福建的教育文化政策。其文化政策,如上所述,據我看,不甚成功,其教育則有待觀察。蓋其政策主要是灑錢:到2007年,全福建低收入戶兒童義務教育都享受「兩免一補」,殘疾者全部免費;每年撥1.5億給大學,發展100個重點學科;推出「閩江學者獎勵計畫」,建立10個國際級團隊,向海內外公開招聘學者;達成260所優質高中;依法保證教育撥款、寬籌教育經費……等等。大手筆、大氣魄,令窘於經費的台灣愧煞、羨煞。但錢能花在教育上,固然是好事,教育卻不只是錢的問題,除了錢以外,我看不見大陸國務院教育部「教育振興行動計畫」及各省之實施意見,有何人文思考。這才是令人疑慮之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