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心的辯證,轉化的言說

──《離心的辯證:世華小說評析》*

 

簡文志

佛光大學 文學系助理教授

 

*楊松年簡文志主編,《離心的辯證:世華小說評析》 

(台北:唐山出版社,2004年五月)。

 

不論單音獨體的「華」、「中」、「漢」等字如何被「賦予」多重的意涵,不能否認的是,我們的歷史源流與「華」、「中」、「漢」等字無法割離關係,也表徵著同文同種的血緣感情。

然而,經過時間與空間的演變,華人「流徙」各地,涵蘊新風采,體現新精神,「單一義」的中國符旨退卻,徒剩符徵。各地華文文學「轉化之後,隨著區域性特色的滲入,產生明確的「自我言說」,確立各地華文文學獨然的特質,使華文文學擁有自由自在的伸展姿態,這也正是「世界華文文學」最重要的內涵。

在台灣推動與談論世界華文文學,除了「希望」能破除「正統、「異端」、「典律」與「邊緣」等偏狹視野,更不拘泥於台灣本土或中國神話,最重要的是體現與認識各地華人文學的重要性與獨特性,真正回到文學的本位

回到文學的本位,方能泯除「屬性」的界線,刻意強調台灣性、馬來性,或者中國性反而是劃地自圈;中國除了有中國性,更可以有世界性;台灣又何必要在意本土性。

提倡世界華文文學,更使我們發現掙扎向上的華文文學。關注弱勢或發展中的各地華文文學,讓地方的原創與生趣延伸。地方的原創與生趣在中、台、港澳、新馬東南亞、美加、歐洲、澳紐、東北亞(當然目前還不是完滿的「世界」)落實,合力描繪世界華文文學成為繁複的風景,建構成彼此相涵相容的體系,使世界華文文學不拘一格,不拘一體。如果說「世界華文文學」的建構願景是「多元中心」,那出版事業蓬勃、且是中心(雖然我們一直強調「去中心」)的台灣更形重要,《世華小說評析》在台灣出版更是艱困的理想;艱困,卻使我們更努力。

透過跨越國界的華文文學的編/寫,我們能夠清楚地看見各地華文文學「再現」(represent)區域性風格的過程,擺脫「中國」、「中華」深度歷史的鬼魅視野,進而深入不同區域的華文文學肌理,而不僅只是聚焦於離散與漂泊(何焦慮之有),而能夠匯整與闡發,廣闊世界華文文學的張力;並且能夠藉以提升各地華文文學的能力,使世界華文文學更萬方圓滿。

本書編目方式基本上延續前書《跨國界詩想──世華新詩評析》楊松年楊宗翰編)的體例,以作者出生年代為排序。其中李碧華不詳其出生日期,推估其出生約在一九五五年至一九六○年左右,故置放於嚴歌苓與余華之間。

此次的撰者仍以台灣、新馬、中國的學者為主。有趣的是,跨越國界的學者多,例如:大陸的學者到新馬研究,新馬的學者到台灣授業,台灣的學者赴中國論學,不僅呈現出跨越國界的論述,更擴展了世界華文文學的視野。也因為如此,本書「附錄一」特別禮聘周寧教授(中國廈門大學人文學院教授)規劃主持「世界華文文學論壇」專題,參與討論的學者有龔鵬程楊松年黃維樑朱壽桐徐錦成楊宗翰簡文志(以上台灣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歐清池、朱崇科(以上新加坡國立大學)等等。很明顯地,在關於世界華文文學定義的內向性辯證中,中國的學者能夠不拘泥於大中國的本位,令人擊掌稱好;也看見新世代年輕學者的嗆聲與洞見。如此的論壇,不僅只是單純「求同存異」的辯證過程,而是冀望「求異存同」的火花激盪,為世界華文文學建立開放的溝通管道與空間。而本書收錄的討論篇章,乃取與周寧總題相關論述的文章,其餘文章詳參佛光世界華文文學研究網站http://www.fgu.edu.tw/~literary/wc-literature/)。

本書的選評原則,以目前仍健在於世的作家為主。關於本書的編輯體例,所評析的篇名、書名符號之運用,由於涉及短、中、長篇小說,為顧及體例的統一,論文題名一律以〈〉為主,如:以鬯〈酒徒〉;內文則習從台灣學術規格,收於書內的單篇(不管短中長篇)小說則以〈〉為主,單行本之中長篇小說則以《》為主。邀約的撰者因個人事由,或者文本蒐羅不易,以致於許多優秀作品未能及時評析完成,誠屬憾事。另外,散文與小說互文/界線的議題,此次也以《馬橋辭典》作為探討對象;而原住民書寫,留待未來處理。作品透過跨越疆域的平行置放之後,可以發現,同樣的主題,在不同作者的處理方式與技巧上,呈現出複重主題的紛繁書寫。世界華文文學優秀的作品繁多,本書無暇全面顧及;然而,我們不會使好作品被埋沒的。

特別要提出的是,朱嘉雯、朱壽桐、沈謙、林明昌、馬森、莊宜文、陳慷玲、黃維樑龔鵬程(依姓名筆畫序)等教授們慷慨為本書執筆,其中的多元論述與文人情采,不僅使本書骨肉更形豐厚,也是世界華文文學寶貴的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