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室分機:23416
研究室:雲起樓5樓yeh2007@cc.shu.edu.tw
學歷
美國密蘇里大學〔哥倫比亞校區〕社會學博士
現職 世新大學社會心理學系講座教授(2007.8~迄今)
經歷

台灣大學社會學系專任教授(1980.8~2007.7)

台灣大學講座教授(1999.2~2000.11)

 

研究領域及興趣
社會學理論、文化社會學
著作目錄 著作目錄

 

著作目錄

一、期刊論文

(A) 經評審委員審查之學術期刊論文

2007

〈 西方社會學思維中驚奇做為準宗教經驗的曲折意涵 〉,《 教育與社會研究 》12:1-40。

2004

〈「個體化」社會的理論意涵〉,《社會理論學報》7(1):89-140。

2003

〈西方社會學理論思考中的一些「迷思」〉,《社會理論學報》6(1)︰1-56 。

2003

〈台灣社會學的知識–權力遊戲〉,政治大學社會學報,35︰1-34。

2003

傳播媒體科技庇蔭下人的天命〉 ,中華傳播學刊,4︰3-67。

2002

〈生產的政治經濟學到消費的文化經濟學:從階級做為施為機制的角度來考察,
《台灣社會 學刊》28:153-200。

2001

〈均值人與離散人的觀念巴別塔:統計社會學的兩個概念基石〉,《台灣社會學》1:1-63。

2001

〈全球化與本土化的搓揉遊戲:論學術研究的『本土化』〉,《社會理論學報》 4: 41- 69。

1999

〈啟蒙人文精神的歷史命運──從生產到消費〉,《社會理論學報》2(2):313-346。

1998

〈「行動」和「結構」的拿捏〉,《台灣大學社會學刊》26:53-97。

(B) 經評審委員審查之學術期刊論文

2004 〈缺乏社會現實感的指標性評鑑迷思,《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56︰207-221。
2002 〈啟蒙人文精神的歷史命運──從生產到消費〉,《中國社會學》1:79-104。
2001 〈精神健康:腦的問題,還是社會的問題〉,《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4:99-109。
2000 〈文化與社會發展〉,《社教雙月刊》97:31-41。
1998 〈虛擬與真實的渾沌化──網路世界的實作理路〉,《社會學研究》75:48-58。

 

、 學術專書(不含教科書)

2005 《觀念巴貝塔–當代社會學的迷思 》,台北:群學。
2005 《現代人的天命–科技、消費與文化的搓揉摩盪 》, 台北:群學。
2005 期待黎明–傳統與現代的搓揉 》,上海:海人民出版社。
2005 《社會學理論的本土化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4

《 進出「結構–行動」的困境–與當代西方社會學理論論述對話 》(再版),台北:三民。

2002 《從現代到本土》(編),台北:遠流。
2002 《對西方社會學理論論述的反思》,台北:時報文化。(與林文凱合著)
2001 《社會學和本土化》,台北:巨流。
2001 《傳統與現代鬥爭遊戲》,台北:巨流。
2000 進出「結構─行動」的困境──與當代西方社會學理論論述對話》,台北:三民。

 

三、評論論文與書本章節

2007

〈「兩個階級、一個階層」結構對中國現代化的磁滯效應〉, 張琢、周星《編》,《現代中國????思想、社會?文化》,日本:愛知大學國際中國學研究中心,頁305-322。

2005

〈缺乏社會現實感的指標性評鑑迷思 〉,反思會議小組《編》,《全球化與知識生產–反思台灣學術評鑑》 ,台北: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社,頁111 – 125。

2003

〈一塊被撕裂的土地–台灣人失落的國族認同〉, 廖炳惠等《編》,《重建想像共同體–國家、 族群、敘述》,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頁315-343。

2002

〈培養自在而自得的生命態度是「心理健康」重要課題〉,財團法人精神健康基金會《編》,《靠岸:尋找台灣人精神健康座標》,台北:精神健康基金會,頁127-144。

2002

〈科技與其人文性的安頓〉,法鼓人文社會學院(編),《科技發展與人文重建》,台北:法鼓人文社會學院,頁135-162。

2002

〈回應:「人性預設」,當然有;「歷史─社會理路」的認識可能性,才是重點〉,《台灣社會學刊》28:211-230。(回應文章)

2002

〈後記:被切斷的一齣戲──邁進二十一世紀之台灣知識份子的處境〉,時報文教基金會(編),《近代中國的變遷與發展》,頁290-308。

2002

〈理論和實踐的搓揉:關於「知識份子」的社會理論雛形〉,時報文教基金會(編),《近代中國的變遷與發展》,頁232-289。

2002

〈柳暗花明又一村〉,《社會理論學報》5:49-77。(回應文章)

2000

〈現代性庇蔭下少數民族的命運〉,中國社會科學院學術交流委員會(編),《中華民族文化精神的呼喚》,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頁394-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