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新聞                                                                

                                                                                      龔鵬程   »  學術資歷    » 書籍出版 »  文章精選  

»  鵬程隨筆   »  相關評論 »  相關新聞

   

                                                     

 
 

 

 


 
  轉載自 《 民生報》, 2005/11/22


     龔鵬程 北往南來 一年寫出兩本書

 .【記者林英喆/報導】
 

 

前佛光大學校長龔鵬程自從辭去校長一職之後,利用休假的兩年時期前往大陸,上一學年,先是在北大、清大客座,每周還南下到南京師大;今年暑假後,則僅在北大及北京師大兩校,雖是如此忙碌,一年的時間,他將所見、所聞、所思,隨時記錄下來。新近由印刻出版的《北溟行記》及九歌出版的《孤獨的眼睛》,就是他的成績。

龔鵬程中文系出身,卻兼攻歷史、哲學,亦旁涉宗教與藝術,其文史哲涵養之深,有兩岸第一人之美譽,但更令人驚訝的是,他好旅行遊玩,其深入與觀微,亦在一般所謂的玩家之上。兩岸開放交流之後,因常藉與對岸舉辦學術交流研討會之便,早已跑遍大陸各省市,結識很多學者或是文化界人士。去年客座北大及南京師大後,更常以北京及南京為據點,授課、演講之餘,興之所至,則名山大水、園林廟寺,更喜嘗各地的珍饈美味,常人以為異的,他則來者不拒。因為龔鵬程認為,各地的飲食,當符合每個地方的風土民情,必有其可取之處,臨斯地而不嘗斯味,有違「旅行者的美德」。

這樣的立論,讀者隨著龔鵬程四處遊逛,神思也跟著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無所不包,常連當地人也不知道的歷史源由,皆被一一指正出來,彷彿上了一課般,收穫頗多。更暢快淋漓的則是龔鵬程對大陸近年來為了發展旅遊,大肆破壞生態或美景的憂慮;而近年來,往往各地為了「申請世界遺產」的所作所為,表面是「申遺」,背後則是為發展觀光事業,不論是有形或無形,最後則皆淪為四不像。

曾在陸委會文教處為官一年,後因與當時的黃昆輝主委理念不合而罷官求去,龔鵬程其實對於兩岸關係及發展,早有自己的觀察。

在《北溟行記》及《孤獨的眼睛》這兩本新書中,讀者在欣賞他的旅遊觀之餘,字裡行間,也透露出龔鵬程的兩岸情懷,同時也不免憂心台灣原先在文化藝術上的優勢,已漸漸地喪失。他說,台灣最以為成就的民主,大陸卻並不苟同;而「台灣錢,淹腳目」,近年來大陸沿海及重點城市的經濟發展,他們也不覺得了。早些年影響大陸甚深的台灣流行文化,現在大陸的發展,已經趕上了。

龔鵬程認為,兩岸開放交流十幾年後,唯一台灣還有優勢的,則是台灣對中華文化的維護與發揚。

他說,大陸自90年代起,就出現了所謂的國學熱,北京大學開辦了國學研究單位,並招收了所謂的大師班的實驗班,基本是想打通文史哲科系的局限,恢復中國古代的「通人」甚或通儒式的教育模式,培養國學人才。其他南京大學、武漢大學、人民大學也多有同類之試驗,成效不一。他認為,此一方向或理想不是不可行,而是到大學才開始栽培已嫌太晚,故此等通人大儒之養成還應提前紮根,從更小的孩子做起。因此國學教育有向下發展之趨勢。這一兩年的讀經熱潮就是,其實台灣早已發展得不錯。而對於如錢穆、牟宗三的書,即使看不懂,很多人也都人手一本,以妝點文化一番,以致盜版猖獗,四處皆是。

他笑著說,或許大陸以往缺乏這樣的人才,讓他還得以受到尊重。但想到台灣這些年來,也想丟掉把這些原有的「寶貝」,他則憂心忡忡。

這兩天,龔鵬程應中研院文哲所之邀,抽空回台參加「隋唐五代經學國際研討會」,行程匆匆,明天即返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