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Twitter Plurk
首頁>深度訪談>不只是教學—專訪人文學院李紀祥院長
不只是教學—專訪人文學院李紀祥院長

教學資源中心電子報-不只是教學—專訪人文學院李紀祥院長

不只是教學—專訪人文學院李紀祥院長       撰文/ 編輯群

   

 

 

教學不只是要懂得教學技巧,而學習也不只是要學到專業知識,重要的是如何使教學與學習和生活互相結合,讓生活即是教學與學習的一部份。本次專訪邀請到無論是教學或是人生經歷皆相當豐富的人文學院李紀祥院長,請院長為我們談談生活性教學的重要課題。

生命互動的教師專業能力

     首先談到教師應該具備哪些部分的專業能力,經過多年教學生涯歷練的李院長,不禁還是感嘆地說:「這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就教學上,李院長以為老師面臨二個方面所形成的拉鋸:一個是老師自己所能夠掌握的主體性;一個則為既有體制上不得不接受的服從性。因此當老師從事教學時,講授的內容其實未必是老師本身所體會到的,而是體制內可能流行已久的物件。

     而所謂的專業,一方面屬於自己,一方面也屬於體制,那又該如何融入體制?李院長回答說:「其實就是將體制的界線隱沒掉,讓它變成自己,而自己又能夠分得清楚。」也就是說,並不完全融入體制,畢竟自己都無法成長,遑談從自我體會出發的教學─交給學生學!生命肯定是一個共同構成的大體制,這毋寧是一個生命成長互動的歷程。

     呼應到最初的問題:「你應該具備什麼專業才能夠進入這個體制來教學?」李院長仍舊感嘆地認為很難回答,因為它本身就是一個生命互動的過程。

生活語言的「教」與「學」  

     李院長進一步說明生命在成長互動的過程中,如何與教學及教育達到融合的議題。李院長肯定地說:「生活語言其實會滲透進來的。」因為每位教師都會把最近的週遭事物帶入他的學術語言當中。比方說在取材課程內容時,其他不願意納入進來 的東西,是否仍有可能滲透進來?這可能不是因為那門學問不夠客觀,而其實是一種隱藏性的影響。

    既然如此,生活上的汲取新知怎樣轉化成為學問?李院長說,這也是很不容易的。也許不妨將自己生活語言當中的東西作為自己的內在資源,去充實、去更新自身在那二天上課的理念,讓學生有日日新、月月新的一種新訊息。言者諄諄,實不難感受到院長一再強調的生命互動過程之意義。

數位化的新潮流與反潮流  

     對於數位科技在教學上的影響,李院長也相當明確地給予肯定,認為數位帶來一種更大便利的分類以及典藏;而若使用投影片來輔助教學,對學習相當重要的視覺性跟聽覺性而言,可以強化圖像思考,讓學生印象深刻。但是,除了肯定數位的優勢以外,李院長也特別提到必須要注意「反潮流的叛逆」,為什麼呢?因為沒有歷經真的像是板書、抄書之類的實際生命體驗過程,將很難帶給學生感動。

     李院長說,他所憂慮的即在於數位雖能輔助視覺效果、強化學生印象,然而卻因此存在「置入性行銷」,學生的思考空間有限。職是之故,院長也語重心長地提醒,除了留意數位科技的方便性、強大性、有效性與宰制性,更要去關懷具有特立獨行及反潮流性的學生與老師;若能將這些老師更大範圍地容納進入教學資源,在數位教學平台裡提供「異質」的反叛空間,可能會讓我們的教學體系更有特色。

人文學院的展望與期望  

     李院長說,人文學院不僅有傳統性的文史哲領域;也有跟西方文化接觸的內容;另外也看得到人文學院與時俱進的成長與轉變,從考古學上的古蹟遺址,到現在最新的世界文化遺產,文化資產創意也融入人文學院的範疇;這樣子的人文學院,不僅豐富多采,更具有多元發展的特色。

     訪談的最後,不免俗地請李院長聊聊對學生們的期許與勉勵。李院長表示,「期待」這件事情,真的很難述說,若回應稍早前的談話,不如說有種期待:「期待學生在課堂之內,能夠得到很多,因為他擁有好的老師;期待學生在課堂之外,也能夠快樂地從事,因為他擁有好的家庭、好的父母、好的同儕。還有,老師在課堂裡面教的,不只是寄望學生在課堂裡面成長,一定也是冀望他在課堂之外表現也同樣優秀。」

     簡而言之,李院長僅期望學生能學有所得,期望學生在課堂所學的知識及學問,在課堂之外也能夠讓他快樂地從事,因為當初李院長的老師,也是這樣期待他。語畢,李院長感性地謝謝這個問題,或許是因為這正是將熱情轉化為沉潛性能量的關鍵吧!

 

 

深度訪談

佛光大學 教學資源中心
地址:262-47宜蘭縣礁溪鄉林美村林尾路一六○號 (雲起樓307-1)
電話:(03)987-1000 - 12311~12312
傳真:(03)9870233
電子郵件:ctld@mail.fg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