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看亦可讀──評楊喚〈小紙船〉  

 

徐錦成  

灣•高雄應用科技大學文化事業發展系專任助理教授

 

原載200312月《笠詩刊》238期,並收入跨國界詩想:世華新詩評析一書)

 

 

        楊喚(一九三○-一九五四),本名楊森,出生於中國遼寧省興城縣菊花島上。家境貧寒。襁褓中,母親去世。三歲時,父親續絃。就讀初級農業職校畜牧科時開始寫作。十七歲(一九四七年)時父親病歿,隨二伯父入關,經天津赴青島,在《青報》任職校對,後升任副刊編輯。一九四八年由青島文藝社出版第一本詩集。因烽火蔓延,《青報》解散,南下廈門投身軍旅。

一九四九年隨部隊來台。編入東南軍政長官公署警衛團的政工室,由上等兵逐次擢昇為上士文書,負責標語、海報等設計。開始寫兒童詩,以「金馬」為筆名發表兒童詩於《中央日報․兒童周刊》。一九五二年,以「楊喚」為筆名開始發表抒情詩。一九五四年三月七日,為趕赴一場勞軍電影「安徒生傳」,跌倒於台北市西門町的平交道上,遭火車輾斃。得年不滿二十五歲。

楊喚死後,友人及出版社為之整理遺作,陸續出版有《風景》、《楊喚詩集》、《楊喚詩簡集》、《楊喚書簡》、《水果們的晚會》、《夏夜》等書,而以歸人所編的二卷《楊喚全集》最為完備。

楊喚的詩包括(成人的)抒情詩及兒童詩兩大類。由於早夭,故留下的作品並不多。其中兒童詩僅有二十首,但篇篇膾炙人口。在台灣提到兒童詩,每個人首先想到的就是楊喚。之所以如此,最大的原因就是楊喚是最早有詩作被選入中、小學課本的詩人,也是獲選詩作最多的一位詩人。「楊喚童詩研究」是台灣兒童文學界特殊的現象,相關論述甚多,其中以吳當《楊喚童詩賞析》及林文寶《楊喚與兒童文學》二書最為重要。

〈小紙船〉在楊喚詩集中,被歸類為兒童詩。全詩共三十一行,分為五段。

首段四句:「你就快點摺起一個小紙船罷,/別捨不得一張白色的勞作紙呀,/再用你五彩的蠟筆/畫上一個歪戴著白帽子的小水手。」雖然沒有出現「我」字,但很明顯是以第一人稱的方式對「你」來說話。這樣的口吻使讀者覺得親切;對兒童讀者而言,尤具親和力。是很成功的開端。而摺紙船本來就是兒童熟悉、喜歡的活動,故我們也可說楊喚挑了一個好題材。

次段五行,引出兩個主要角色以及兩件事:「小蟋蟀是去參加一個音樂會,/要過河去唱歌;/小螞蟻忙了一天想媽媽,/要過河趕回家。」小蟋蟀與小螞蟻是楊喚兒童詩──乃至於所有的兒童詩──常用的角色、意象。而一個要去音樂會唱歌、另一個想念媽媽急著趕回家,都是深具童話性、故事性的描述。從這裡開始,擺脫了首段的現實描寫,讀者也才知道這是一首幻想式的敘事詩──而兒童文學界則慣稱這樣的詩為「童話詩」。

第三段七行。前四行:「當那太陽先生向白天告別的時候,/當那雲彩小姐被吻得羞紅了臉,/當那蝌蚪孩子要躲在河床下休息,/就讓你的小紙船揚帆罷!」其中「太陽先生」、「雲彩小姐」、「蝌蚪孩子」都是童言童語式的「童話」,也是楊喚童詩常見的語言。末三句:「讓它浮過小橋,/讓它輕輕浮過小橋,/可別驚醒了睡在小河上的晚霞。」前兩句有複沓的效果;最末句預寫了小紙船划破水面的景象,但「驚醒睡在小河上的晚霞」意象鮮明,堪稱奇語!

第四段共八行。

 

快點划!快點划!

千萬叮嚀你的小水手,

別在半路上停了船哪,

別讓他靠了岸去給他的小戀人

採那開得金黃金黃的蒲公英花。

你該知道,這時候,

那熱鬧的音樂會上已經響過一遍嘹喨的小喇叭。

就是小螞蟻的媽媽也正焦急地等著他回去吃晚飯哪。

 

楊喚的詩,並不刻意押韻,但往往在高潮處押了不著痕跡的韻,非常適合朗誦。以這一段為例,「划」、「哪」、「花」、「叭」、「哪」都是韻腳。末兩句長達二十字及二十二個字,但讀來並不拗口,兒童也可一氣呵成地唸完。這首詩節奏鏗鏘、音響跌宕,具體證明兒童詩不僅需要可看性,更需具有可讀(可朗讀)性。

最後一段是這樣寫的:

 

等那月姐兒向小河照鏡子;

等那星星們都頑皮地鑽出了頭,

等那夜風和小草低語的時候,

等那花朵都睡了,等那蟲兒都睡了的時候,

螢火蟲也該提著燈籠來了,

讓他們迎接你的小紙船和那忠實的小水手,

平安地彎進那生遍蘆葦的靜靜的小港口!

 

楊喚的童話詩往往在最末有一個大合唱式的收場,這首詩亦不例外。頭四句皆以「等那」二字起首,等於押了頭韻;而「頭」、「候」、「候」、「手」、「口」等則為句末的韻腳。雖似信手拈來的押韻,但活潑跳躍的效果顯而易見。小紙船與忠實的小水手歷經跋涉,終於「平安地彎進那生遍蘆葦的靜靜的小港口!」這是美好、圓滿的收場,極易獲取兒童的認同。

詩心即是童心。楊喚的童年並不愉快,但他喜歡文學、喜歡詩、喜歡兒童、喜歡小動物,這些「喜歡」因緣際會造就了他的兒童詩。楊喚既是台灣兒童詩的先驅者之一,也是最顯著的典範。誠如歸人所說:「他的童年是萎謝的,是淒慘的,所以,他對童年常寄以美麗的夢想。這促使他在童話詩及童話的寫作上,有了絕大的成就。」[1]

半世紀以來,楊喚的兒童詩已經滋潤了好幾代的兒童,相信在新的世紀,他的詩仍會灌溉一代又一代的未來主人翁。

 


[1] 見《楊喚詩集》。台北:光啟,一九六四,頁一四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