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懇而善良:淺談林煥彰的兩本詩論

──《善良的語言》及《童詩二十五講──和小朋友談寫詩》

 

徐錦成  

灣•高雄應用科技大學文化事業發展系專任助理教授

 

 

(原載200312月《兒童文學家》31期)

 

        自1992年起,十年之間,林煥彰在他的故鄉宜蘭出了五本書。依序如下:

        第一本《善良的語言》出版於19926月,列入宜蘭縣政府文化局「蘭陽文學叢書」第1號。這是一本現代詩評論集。

        第二本《詩․評介和解說》與《善良的語言》同時出版,列入宜蘭縣政府文化局「蘭陽文學叢書」第2號。亦是一本現代詩評論集。

        第三本《詩情․友情》出版於19956月,列入宜蘭縣政府文化局「蘭陽文學叢書」第8號。這是一本散文集,所收錄散文率皆談詩、述友,故有此書名。

        第四本《拿什麼給下一代》出版於19984月,列入宜蘭縣政府文化局「蘭陽文學叢書」第19號。這是一本兒童文學評論集。

        第五本《童詩二十五講──和小朋友談寫詩》出版於20019月,列入宜蘭縣政府文化局「蘭陽文學叢書」第38號。從書名即可得知,這是一本兒童詩評論集。

        十年辛苦不尋常,這五本書無疑是林煥彰近年來相當重要的文學成績。

        這篇短文限於篇幅,無法詳述這五書,因此想集中介紹《善良的語言》與《童詩二十五講──和小朋友談寫詩》這兩本詩評。這兩本詩評集一談成人詩、一講兒童詩,論述對象雖有不同,但二者實可互相參看、加以對照。

 

詩是一種善良的語言

 

        《善良的語言》收錄現代詩析論二十八篇,談論的對象包括吳瀛濤、紀弦、余光中、徐和鄰、林宗源、黃荷生、商禽、李魁賢、辛牧、陳秀喜、陳芳明、施善繼、鄭愁予、許世旭、楊喚、舒蘭、古丁、陳伯豪、白萩、蓉子、林佛兒、景翔、喬林、艾雷、傅敏及大陸流亡詩人徐剛等二十六家。其中徐和鄰及陳秀喜各佔了兩篇;而除了〈不凋的花朵──讀楊喚的詩〉一篇觸及兒童詩之外,其餘談的都是成人的現代詩。

        書名「善良的語言」一詞出自吳瀛濤先生的名句:「詩正需要你那種善良的語言」。林煥彰借用來當作他這本詩論集的書名,可見他對詩的理念與期待。若說「善良的語言」就是林煥彰的詩觀,亦不為過。

        從林煥彰論析的詩人名單來看,亦知他視野所及,不止於當代詩壇統領風騷的名家。譬如書中收有〈葡萄棚下一隻寂寞的甲蟲──讀徐和鄰的詩〉一文,評析對象徐和鄰在詩評界便屬於冷門。徐和鄰的詩之所以較為人忽視,與這位老詩人屬於「跨越語言的一代」或許不無關係。但林煥彰認為:

 

      在這一代為數不多的詩人作家群中,徐和鄰和另一位女詩人杜潘芳格一樣,是比較少人知道的。以我的說
      法,他們可以列為『隱藏的星子』的一群,因為在這繁星燦然的現代詩壇上,不容易看到他們的作品和光
      芒,但他們還是數十年如一日的堅守著自己寫詩的崗位,默默讀書、寫作,這種精神是不容忽視的。(頁

            27

 

林煥彰讀詩,往往就是讀人。這也是他的詩評一個重要的特色。他特別欣賞一些誠懇、善良、默默耕耘的園丁,與此絕對有關。在另一篇〈76等於13.之我──讀紀弦的「手杖」〉中,林煥彰即說:

 

      紀弦是一位很特殊的詩人,讀他的詩,我們會感覺到,好像看到他的人,聽到他在講話一樣。詩是人生經
      驗的表現,在紀弦來說,尤其是一句顛撲不破的註腳;說紀弦的詩,是紀弦的人生經歷之展現,一點也不
      嫌過份。(頁
9

 

我們不妨將之改寫成:

      林煥彰是一位很特殊的詩評家,讀他的詩評,我們會感覺到,好像看到他的人,聽到他在講話一樣。詩評
      是人生經驗的表現,在林煥彰來說,尤其是一句顛撲不破的註腳;說林煥彰的詩評,是林煥彰的人生經歷
      之展現,一點也不嫌過份。
 

從「詩想」出發,為自己寫詩

 

        德國詩人里爾克曾經寫過《給青年詩人的信》,膾炙人口。我讀《童詩二十五講──和小朋友談寫詩》,深深覺得這是林煥彰寫「給兒童詩人的二十五封信」。

        在「自序」〈談詩的一種隨筆〉中,林煥彰說:

 

      詩是一種感覺、一種心聲、一種領悟、一種發現、一種抒情……更是一種「語言的藝術」,心靈的歸宿,
      要「談寫詩」,如何去談清楚?……
 

      這裡,我想再強調的是:寫詩,其實也是一種「生活方式」;有什麼樣的生活態度,自然就會產生什麼樣
      的詩。我希望讀者都能先在日常生活上培養一種高尚情操的生活,活潑、愉快的人生觀,就能寫出好詩
      來。(頁
Ⅵ∼Ⅶ  

林煥彰的觀點,乍看下似乎毫不希奇,但卻與絕大多數從事兒童詩寫作教學的老師大不相同。他不直接「教詩」,寧可寫詩者先懂得生活。所謂「功夫在詩外」。在眾多兒童詩評論家以教學者的姿態出現時,林煥彰顯得更加可貴。

      「二十五講」開宗明義第一講是〈從「詩想」開始〉。這篇文章的一開頭就說:

 

      「詩想」,比什麼都重要。

      有優美華麗的詞藻,可會成為一首有「外在美」的詩,但不一定成就了一首「好詩」。

      詩,要想有「內在的美」,它一定得先有「不平常」的「詩想」。

      「詩想」是「詩」的「思想」;說明白一點,就是寫詩的人的想法。(頁3

 

而在〈談詩的一種隨筆〉中,林煥彰也說:

 

      其實,寫詩最重要的,還是在於「詩想」是否特別?有了不同於一般人的「特別」的「詩想」,寫詩的方
      法自然就能忠實的隨著適當的語言出現了。(頁

 

這是一個長久寫詩的人誠懇的叮嚀。第二講以降,如〈「音響」是必要的〉、〈不能沒有「畫面」〉、〈認真生活〉、〈分享新的發現〉、〈從不同的角度看〉、〈體會生活中的小事〉……等等,亦無一不是良心的建議。

        全書以〈為自己寫詩〉做結,則呼應詩人所謂「寫詩,其實也是一種『生活方式』」的詩觀。而「為自己寫詩」這個觀念說得最好的一段,我認為是在〈「椅子和我」和「椅子」〉中:

 

      我說是「為我自己寫的」,那不是太自私了嗎?也不,詩完成了以後,我發表了,就是希望有人來看它、
      欣賞它、懂得它、分享它
……至於看的人有多少、欣賞多少、懂得多少、分享了多少詩中的好處,那就不
      是我所在意的,也不是我所能勉強的了!(頁
54

 

 

有特色的說詩人

 

        在《善良的語言》的「自序」〈寫詩和讀詩〉中,有一段話十分令人動容:

 

      寫詩寫了三十多年,我可以勉強成為一個『詩人』;而讀詩,我也寫了好幾十萬字詩的讀後感,但我依然
      是一個屬於詩的寫作者,而不成為詩評家;這不僅是個人才具的問題,也是我努力不夠的關係。

 

然而,從林煥彰所出版的幾部詩論集來看,林煥彰絕非他所謙稱的「對詩的理解和看法,都極有限和膚淺」。

        林煥彰認為「做為一個詩的愛好者,『誠懇』最重要。」誠懇而善良,林煥彰其實是個極有特色的說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