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教育成了科幻──讀方桂香《放過我吧,老師》有感

 

徐錦成  

灣•高雄應用科技大學文化事業發展系專任助理教授

 

 

  原載2004年6月《兒童文學家》32期

 

書名:放過我吧,老師

作者:方桂香

出版者:新加坡創意圈工作室

初版日期:19999

頁數:95

定價:新幣6.5

類別:短篇科幻小說集

 

        《放過我吧,老師》是新加坡青年作家方桂香1999年的作品,雖然寫於「世紀末」,但卻是一部放眼未來的科幻小說集。

        然而,如果讀者因為《放過我吧,老師》形式上是科幻小說,就以這個文類的尺度衡量它的話,恐怕不免要失望。因為這本書裡的六篇作品,不但題材都是以往科幻小說曾經用過、甚至常見的,結局也幾乎都在常讀科幻小說者的預料之中。較適當的讀法,應是先認清「科幻」只是一件外衣。「怎麼寫」不重要,重點在於:它「寫些什麼」?

        六篇小說中,最後一篇〈太有人情味的機器人〉寫機器人的製造,可說是與「科幻」關係最密切的一篇;第五篇〈怕老的女人〉是借科幻談愛情及人怕老的心理;而前四篇,則是借科幻談教育問題。事實上,教育一直是方桂香最關注的問題,她在這本書之前的《幻滅的天才夢》及之後的《這種感覺你不會懂》都與教育離不開關係。

        第一篇〈放過我吧,老師〉描述一位來自未來的機器人老師,對現在的學生實行毫不放鬆的家教,只可惜學生「學習熱忱很低」(頁22),甚至反抗老師,最後只好由五百年後的人類學家前來收拾殘局。

        第二篇〈教我歡喜又憂愁〉敘述一對夫婦生下一個天才寶貝,四歲時已舉世聞名,身兼文學家、音樂家、語言學家、科學家……於一身,但最後終於倒下。結局揭曉,他不過是個過度操作的化學合成人。

        第三篇〈小發明家的煩惱〉的主人翁也是個小天才,他發明了一個能看清別人思想的人腦探測儀。發明這個探測儀讓他一夕成名,但也讓自己成為眾人害怕、甚至唾棄的人物。

        第四篇〈孿生姐妹〉探討的是獨生子女的教育問題。科學家製造了一種機器人,可以量身訂做,陪伴人類一起成長。故事的主人翁從小有個孿生姐姐,後來機器人出了問題(動了感情),才弄清楚原來姐姐只是個機器人。

         第一、二、四篇的故事,用的都是「科學實驗」的公式。〈放過我吧,老師〉的實驗者是五百年後的人類學家,他想實驗現代的學生是否承受得起更高質量的教育。他的設想是:如果現代學生肯拼命學習,人類會進步得更快。

        〈教我歡喜又憂愁〉的實驗者是愛慕虛榮的年輕夫婦。他們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世界上最優秀的人才,所以答應科學家對孩子輸入最好的遺傳密碼。

        〈孿生姐妹〉裡的實驗者既是科學家,也是孩子的父母。因為是獨生女,父母自然寵愛有加,等到發現孩子被寵壞,父母才想到替她找一個「孿生姐姐」,幫忙教養她。

        這三個實驗,結局都是失敗的。正因為是失敗的實驗,所以更值得我們省思。要知道,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教育不能輕易實驗。這幾篇小說的結局無疑都是溫暖的。實驗失敗只是得到一次教訓,孩子都安然無恙。但如果這些實驗在現實中進行,一旦失敗,人類付出的代價恐怕難以估計。

        話說回來,小說結局的溫暖恐怕也是美學上的缺陷。以〈放過我吧,老師〉為例,主人翁及母親看到五百年後來的「怪物」(人類學家),正是高潮所在,但作者卻於此輕描淡寫,草草以小說人物「恢復了正常的生活」(頁23)作結。從這裡也看出,「科幻小說」只是作者借用的形式,她所關心的是現實世界,她的目的是「借未來諷今」。

        當然,所有的科幻小說都可說是「借未來諷今」,但方桂香的意圖畢竟太過明顯、強烈。交代了她要談的問題之後,小說夠不夠科幻她並不太在意。

        方桂香的文字淺白,又喜歡從教育問題取材,她的小說,其實是很好的「少年小說」(適合少年閱讀的小說)。這本書的書前附錄了九位作家、學者的讀後感,以及一篇名家的序,但對我來說,寧願看到幾則少年讀者對這本書的留言。我認為,這本書該替他們道出不少心聲。

        台灣這幾年的教育正在進行天翻地覆的大改革,「實驗」的結果如何,一時還難以定論。在眾多對「教改」的反省聲音中,也有不少是科幻式的。《放過我吧,老師》是上個世紀末新加坡的科幻「寓言」,在新世紀的台灣讀來,別有一番滋味──怕只怕,它會成為一則「預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