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幸謙〈破碎的鄉愁〉析論

 

吳靜慈  

台灣佛光 大學文學系碩士

 

林幸謙,一九六三年生於馬來西亞,祖籍福建永春人,馬來亞大學中文系畢業,香港中文大學哲學博士,現任香港浸會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助理教授。著有:學術評論《張愛玲論述:女性主體與去勢模擬書寫》、《生命情結的反思:白先勇小說主題思想之研究》和《歷史、女性與性別政治》;散文《狂歡與破碎》;詩集《詩體的儀式》;另編撰有《追隨成功者的腳步:處事卷》。作品曾獲時報文學獎、吳魯芹散文獎、香港中文文學創作獎、花蹤文學獎等。

林幸謙是馬華文壇「六字輩」的代表作家之一,早期以散文起家,一直到一九九三、四年才開始大量從事現代詩的創作。一九九九年九月出版第一本詩集《詩體的儀式》,這首〈破歲的鄉愁〉就收錄於此書之中。在視野上,林幸謙顯然受到後結構主義、女性主義、後殖民論述等當代理論的濡染,因此對於事物的體察,也往往藉由這種觀點出發,從他的詩題中可看出,〈邊界〉、〈去除中心〉、〈遺失的學院〉、〈男體〉、〈女色〉、〈語言〉、〈不懂閱讀〉……,無不展現了對於物體本質與形成關係的直接探討,進而試圖質疑與鬆動這種本質或關係。[1]

林幸謙是一位馬華作家,他對於自己身上血液的源流,是比一般人更為崇敬的。他因為他的血統而思念著心中的祖國,期望能回到祖國的懷抱。林幸謙的故鄉是馬來亞,但他的鄉愁卻是針對中國。血液的律動帶領著他對中國的思念,雖然這種對中國文化崇敬與思念是非常深刻的,但因為他的故鄉並非中國,所以這種思念是破碎的,更是一個不完整的鄉愁。然而對於內心中破碎的鄉愁,他又是如何表達出來呢?

 

太陽昇起的亞細亞

我們出生

沈落文化鄉愁的大海

 

開頭以「太陽」帶出鄉愁,興起整首詩的方向。太陽昇起的方向是東方,東方的亞細亞代表著「中國」,一開始就以中國為對象,將它設定為自己的故鄉,向它敘說著心中的思念之情。作者所以說「我們出生,沈落文化鄉愁的大海」,是由於作者並非出生於中國,所以一出生就沈浸於對故鄉的思念之中,而產生而對於中國文化的鄉愁。這種情形就猶如一出生就沈沒在,由鄉愁組織而成的大海之中。首段便表達出強烈的鄉愁之感。

 

太陽,引我浮到水平線上

漂泊信天翁棲在我的劍眉

眉下,是破碎的大海

岸邊

我的故鄉就在岸上

再也無法圓滿

秋天我隻身離開半島

意圖解構鄉愁的密碼

卻發現破碎不堪

夢的碎片

滑過銀河的中心

劃破中年

 

此段的開始以「太陽」與上一段呼應,將「太陽」代表著指引中國的方向,惟有不斷的仰望它,才能獲得能繼續呼吸的空氣。這呈現了作者朝向祖國懷抱的夢想,猶如他生存的力量,更是惟一能引領他人生方向的指標。又作者藉以「漂泊信天翁」象徵著自己,在詩文中所提到「信天翁」的地方有三處,而這三次所提及的「信天翁」前面,都有「漂泊」兩字,映襯了作者對於心中不停漂泊、飄流,尋不到停泊之處的哀傷。在這段雖然信天翁暫時停歇於「我」的眉上,但「我」的眉下,仍是「破碎的大海」,而此處「破碎的大海」恰與前段「文化鄉愁的大海」相呼應,形成一個「我」仍沈浸於一個破碎的文化鄉愁中,而心情的漂泊仍無法停歇。

先以太陽指引中國的方向,浮出水面看到岸邊,然後以明確的敘述,道出故鄉就在岸上,可是後續卻沒有回到故鄉,或比喻上岸的句子,其原因乃是「再也無法圓滿」這句話。「無法圓滿」不僅呼應了「破碎」,更強調了破碎的鄉愁,也暗喻了祖國受到歷史的改變,再也不能像他所思念的故鄉一樣完整,至使他無法上到圓滿如他所思念的祖國的岸上。

「隻身離開半島」是指作者離開他的出生地馬來亞半島,而來到台灣。從「意圖解構鄉愁的密碼」中,我們可以了解他為何選擇到台灣的原因。作者將台灣視為是中國的一部分,藉由到台灣以一解對中國的鄉愁。然而作者的意圖破滅了,他在台灣所發現的一切,都是破碎不堪的,他想以一種方式,回到祖國懷抱的夢想,在此完全幻滅。是以詩文中的「銀河」可以代表是台灣海峽,「夢」是作者回歸的夢,然夢的碎片已劃破了他與中國相連接的台灣海峽,劃破了他回歸中國的希望。

 

海峽漸漸離去,漂泊

信天翁在片斷的歷史間飽受文化的飢餓感

支離破碎的,海外人的國度

寂寞如孤獨的漂泊信天翁

在破碎的國度中覓食

 

海峽的離去,意味著與祖國的距離更遙遠,而作者運用信天翁的「漂泊」、「寂寞」、「孤獨」與「在片斷的歷史間飽受文化的飢餓感」等句子,象徵自己的心情與感受。其中作者又以「海外人」比喻和自己一樣血統,而又身於國外,心在中國的人。作者所要表達的不僅是為自己的哀嘆,亦為海外各地與他同病相憐的人哀嘆。再者,「破碎的國度」與「支離破碎的,海外人的國度」都代表著海外人對身處的國家,心理上的不完全認可,在他們心中,這裡並非是他所認為的國度,故對他們而言,這是一個破碎的國度,但他們卻又必須在這些國度中求生存。從這裡也隱約的表現出海外人可悲的命運,與悲哀的心情。

 

織夢的後花園

人潮構成破碎

不斷重組

在未知的城裡

在文化差異的世紀末

破碎在尋找去向

我們內心的山水

在慶典中,成了祭祀的貢品

 

「織夢的後花園」意指「海外人」所共同夢想的中國。然各地的海外人雖共聚在一起,欲重建回歸的美夢,但由於文化之間的差異,各地海外人所重組的夢想,仍是破碎不堪的。而這些海外人不僅無法重組出一個完整的後花園,更因文化差異的影響,成為各自破碎的個體,而不知方向,無所適從。然在這種窘困的情況下,「我們內心的山水,在慶典中,成了祭祀的貢品」這段話,似乎更明白的說出,其實海外人心中理想的中國,早成為政治鬥爭下的祭品,而不再完整了。

作者運用了許多「破碎」、「碎片」、「片斷」、「漂泊」、「寂寞」、「孤獨」的詞彙,與許多象徵性的名詞,如「太陽」、「信天翁」、「銀河」、「後花園」,交織出作者心靈的悲傷,作者以象徵性的手法完整性的展現了他內心的哀傷與對於故鄉夢想的追逐破滅。

 



[1] 參見徐國能,〈追尋不存在的中心——論林幸謙「中國崇拜」〉,網址:http://www1.sarawak.com.my/org/hornbill/my/smsia/ptview0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