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落人間的綠蠵龜? ——

子安《我愛綠蠵龜》中的特殊兒童形象

 

廖素珠

台灣台東 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

 

 

中 文 摘 要

研究者試以《我愛綠蠵龜》一書為例,探討身心障礙兒童在本土少年小說中的兒童形象。文章首先將簡單介紹本書內容及作者,再透過文本分析,從塑造人物形象的寫作技巧,來看小說家如何以文學的方式描述特殊兒童。並藉此檢視文中的描述與真實情況的相符程度,以瞭解在「虛擬實境」的文學作品中,作者是否為讀者呈現了更真切的人間顯相?

綠蠵龜是性情溫和而羞怯的小動物,身體雖大,膽子卻小。《我愛綠蠵龜》一書中的阿斌很害羞,對綠蠵龜有著幾近固著的喜好,他究竟是個怎樣的孩子?真是評審所謂的自閉兒?或其實誠如作者指涉,只是一隻流落人間的綠蠵龜?

【關鍵詞】  特殊兒童  兒童形象  少年小說    

 

Abstract

Using the book entitled I Love Green Turtle as an example, this article tries to sketch the contour of image of exceptional children in the field of Taiwan young adult literature. The researcher first introduces the author and contents of this book. The writing skills are then discussed to understand how the author described exceptional children. The analysis of text itself is also conducted in order to examine if problems of the children were properly described either on the ground of literature or reality. At last, Ill survey the tune between text and fact.  Does the writer provide more facts in the work of virtual truth to readers?

Green Turtles are tender and shy animals with a big body and a timid heart. Bin, the boy in I Love Green Turtle, is very coy too. He takes lots of time observing and drawing the turtles. The researcher believes the author attempted to associate the child and turtles to build a metaphor based on their similarity.

 

Key words

 exceptional children, childrens image, young adult novel

 


 出版資料

    名:我愛綠蠵龜

    者:子安

出 版 社: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年月:19987

    數:162

    價:150

 


 

壹、     前言

身心障礙兒童在本土少年小說中的兒童形象一直是研究者關心的議題。本文即透過真正的文本,以子安所著《我愛綠蠵龜》這本少年小說為例,嘗試呈現書中特殊兒童的輪廓,並藉這篇論文作為研究此議題的一種初探。

本論文首先將簡單介紹本書內容及作者。

其次,再透過文本分析,從人物刻劃、型塑的寫作技巧,來看作者以一位文學藝術者,如何將他對實物或知覺的經驗,以具體文字敘述,讓讀者能以知覺感官理解的物像或經驗[1],來交付描繪形象的使命。究竟經過雕刻刀般的五彩筆,作者子安所塑造的這位特殊兒童阿斌到底是何模樣?五官長相和肢體特徵的外顯雕琢出怎地意象?表情和動作這般無言的特色作者又如何描摹?經由對話和獨白的表述呈現,阿斌是否更鮮明?情節衝突深刻表現人物的性格了嗎?[2]藉由以上這些刻劃技巧,研究者將從生理、心理和社會等各方面的特徵,讓阿斌這位特殊兒童的形象從文本中顯影。

最後,在結語中,研究者亟想綜整作者塑造的特殊兒童屬於何種身心障礙兒童?他可是評審直言的自閉兒?或其實誠如作者指涉,只是一隻流落人間的綠蠵龜?研究者也亟想瞭解這角色出現在作品有何隱藏的意涵?是否如余秋雨提出的個人寫作感受:「最佳境界是超然的關懷」[3]

本研究擬以文獻分析法,配合文本分析法,進行兒童文學與特殊教育間,跨科際的研究。其主要目的,除了瞭解身心障礙兒童在少年小說中的形象概況外,也希望未來能結合更多的實例研究,從分析中將所獲結論推演到社會層面上,藉以反映社會對身心障礙兒童的注意焦點及價值觀和意識型態。[4]更希望將來完整的論文,能提供為兒童文學作品中對於身心障礙者描述及處境的相關整理研究報告,以彌補〈98臺灣身心障礙者處境報告〉[5]的不足,及其在文學上的缺席。

貳、     文本簡介及作者

《我愛綠蠵龜》是九歌文教基金會主辦的第六屆〈現代兒童文學獎〉首獎作品,榮獲1998年年度「好書大家讀」最佳少年兒童讀物獎。本書內容結合自然生態保育、身心障礙兒童、城鄉生活與教育的選擇等題材,呈現真誠的接納與關懷,開啟特殊兒童封閉心扉的故事,並藉由認識鄉土、尊重自然萬物的生存,延伸保育綠蠵龜的主題。書中探索的觸角寬廣、企圖反應一些當代的社會現象,是本土少年小說中很具現代感的一部佳作。

本書是以第一人稱「我」的內部觀點來敘述「我愛綠蠵龜」的故事,觀點人物是黃世敏。作者通過主要人物阿敏的眼睛觀察周遭事實,用阿敏的官能感受經歷故事裡的人生,而關鍵人物張文彬在小說進行至五分之二時才出場,阿敏和阿斌是開展情節的人物。

全書共有十三部分,文中敘述:

聰明、易感、愛講話的阿敏,因為爸爸要實現理想,全家由高雄搬到僻靜的小島——澎湖望安。阿敏到純樸的小學中,頓時成為班上的風雲人物,每個小朋友用羨慕的眼神,專注地聽著阿敏述說高雄都市多采多姿的生活趣事,對阿敏的一切充滿好奇。唯獨瘦弱、羞澀、沈靜的阿斌例外,以冷漠的態度回應,兩人之間充塞著敵對的氣氛。不巧,阿敏受託照顧阿斌,二人藉由一同上下學時的相處,逐漸產生默契,成為知己。

暑假,阿斌最愛的保育動物綠蠵龜,到望安的海邊上岸產卵,阿敏陪著阿斌到海邊觀看綠蠵龜,聽著阿斌述說觀察綠蠵龜的心得與常識。藉著綠蠵龜,使阿敏更加瞭解阿斌的內心,不料,也因為綠蠵龜,竟使兩人之間產生誤會,友誼再度面臨挑戰……。二個少年的成長故事,深刻的友誼,夾雜生態保育話題,不僅溫馨,且深富教育意味。[6]

全書在環保意識中有濃濃的童趣,也有簡單生活、回歸自然的省思、人文的關懷,可說是寓教於樂。林文寶認為:本書「意象鮮明,人物塑造亦甚突出與生動。作品除具知識性外,並含豐富情感。有教育、有環保,更有等待、包容與關懷,這是個平實的生活,這種有『愛』的平淡生活,卻是個人人捨近求遠的迷失追求。」[7]          

如果以少年小說的分類,從篇幅區分,《我愛綠蠵龜》應為字數一至五萬之間中篇小說。若依內容分類,按林文寶、陳正治兩位先生的分類,當列為「現實小說」。因為是生活寫實,也有學者以「生活小說」稱呼,如張清榮、傅林統。

研究者據小說內容推測,本書敘述時間應在1995年至1998年間虛設的某年[8],按1995年澎湖望安島才設為綠蠵龜產卵棲地保護區,作者參與文學獎項比賽寫作時間是1998年。空間則描寫於高雄和澎湖望安。這段期間身心障礙者保護法、特殊教育法在立法院三讀通過,並經總統明令公布,社會大眾對於身心障礙者及特殊兒童有了更確切的關照,對自然生態也有積極的反省措施。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下,作者選擇城鄉生活與教育及關懷特殊兒童的兩條故事線,反應當代時事與現實。更藉由探討一位少年如何抉擇城鄉、朋友,闡釋「唯有接納與尊重,人與自然才能生存在屬於自己的空間」的主題。

本書作者為子安,本名范富玲,民國五十一年生於台灣省新竹縣,現居高雄小港,高師大教研所結業,為高雄市漢民國小教師,對班級經營之道有獨到見解。自稱是個喜歡靜靜看人、看飛機、看山林的人。作品曾獲台灣省新聞處散文獎、教育部文藝創作獎散文獎、高市婦女文學新詩獎、九歌現代兒童文學獎、中華民國全國教育會第二屆全國教師徵文比賽第三名等,2000年新作《眼鏡兄的早春情事》榮獲第一屆「幼獅青少年文學獎」。

參、     阿斌的形象

形象若以圖像藝術而言,可經由雕刻、鑄模或繪畫再現;但之於文學,則端賴作者駕馭文字的排列組合能力,將符號般的字形流洩成具體的「意像」,清楚地呈現思維,明白把作者對實物或知覺的經驗,以具體文字敘述,傳達到讀者眼前,以交付描繪形象的使命。經過人物刻劃,不論是立體、平面或圓形、扁平的人物,作者均必須給予清晰透徹的描繪,讓每個角色適度地呈現與他人截然不同的個性。[9]人物塑造則是作者協助讀者認識人物的方法,也是作者介紹人物出場的方式,換句話說,在小說閱讀中,讀者可以藉助下列方式來認識作品中的人物:人物的動作或作為、相貌、言談、故事中人物相互的評估與作者的直接描述。[10]

對於本書的人物,楊小雲認為「生動鮮活」,林文寶也肯定「人物塑造亦甚突出與生動」[11]。書中兩位重要角色都是兒童,主述者阿敏是位聰明的孩子,有「小博士」美名,他見聞廣博、興趣廣泛,也許仔細關照,可能是特殊兒童之列的資賦優異兒童。但本文焦點將集中於身心障礙傾向的特殊兒童,亦即排除資賦優異兒童的研究及討論。

子安為文自述:阿斌瘦弱、羞澀、沈靜[12]。以下就由生理特徵、心理特徵和社會特徵等三方面,試舉證、解說,拼湊出阿斌的形象。

一、生理特徵------長臉大耳的瘦削男生

        中醫看診常望、聞、問、切,首先即在察言觀色。也有人認為相由心生。「以貌取人」雖不足取,但五官長相和肢體等外顯特徵往往成為第一印象,小說家透過描繪直接評述人物的性格或記述人物的外貌、服飾和財物。

        對於本書這位特殊兒童第一次的出現,是在主角阿敏轉學到望安,由張伯伯領進教室,找座位的照面開始。

 

教室裡只有五張課桌,第一列二張桌子,坐了四個女生;第二列也是二張分開的課桌,坐了四個黝黑的男生;第三列只有一張桌子,坐了一個長臉大耳的瘦削男生。邱老師指著瘦削男生旁邊的空位,說:「你就坐在張文彬的旁邊好了。」

我拉開椅子坐下,旁邊的瘦削男生轉過頭來,(頁33

我的話才說到一半,旁邊的瘦削男生接觸到我的眼光,(頁34

也許是受到旁邊那個瘦削男生的影響吧!(頁34

張伯伯朝站在傳達室門口的瘦削男生招手:

「阿斌,你過來!」

嘎?坐在我旁邊的瘦削男生,原來是張伯伯的兒子。(頁35

 

        作者藉「我」張世敏做了以上的描繪。起初,即使已聽到老師對張伯伯說:「既然是你朋友的孩子,就讓他試著坐阿斌旁邊好了。」但在陌生的教室裡,阿敏仍形容第三列位子上的同學為長臉大耳的瘦削男生。接著,透過邱老師的手指著這位瘦削男生。當老師已叫出「張文彬」的名字後,聰明的阿敏竟在作者筆下辭窮,連續用了三次「旁邊的瘦削男生」稱呼研究者想探討的人物----阿斌,另兩次是「旁邊那個瘦削男生」、「瘦削男生」。也許,這是阿敏聰明之外的不完全優異,算是塑造阿敏為圓形人物的技巧之一吧!

        對阿斌的相貌,作者的形容,其實簡單,著墨不多,也略顯刻板。一如適合低年級閱讀的繪本裡重複出現的循環字詞,是用來加深兒童記憶的。這樣的說詞,就如小學生常寫的「不高不矮、不胖也不瘦、身材適中」的人物描述,在看似標準的定義之下,卻是模糊不清的影像。或者,這是阿敏在陌生環境中,不知所措的防衛吧!所幸,本書附有插圖,對於阿斌外顯的形象不無補償。

        其他的生理特徵,當然可從「瘦削男生」一詞得知阿斌的性別為男性;年齡應該是和十二歲的同學阿敏相仿,均為歷經國小五、六年,即將升上國中的青少年。從阿斌父親對阿斌的言談、要求,阿斌、阿敏母親們間的話家常,所得到的訊息是阿斌身體不太好,也因為長期偏食,健康很差。似乎也弱不禁風,因此常是晚上到海灘做綠蠵龜的觀察之後,就發燒生病了。兒時高燒還合併痙攣。查不出病因,醫生只說長大會好一點。頭腦反應比較慢,剛開始是安靜不語、其實並非瘖啞,依情節發展,漸漸地也因為綠蠵龜的緣故,加上阿敏的友誼關懷,在某些場合已能滔滔不絕地敘述。

二、心理特徵------從木然到勇敢

阿斌心理特徵最早的情形,是透過母親的述說,形容他小時候習慣:

 

張媽媽決了堤似的說出阿斌異於常人的習慣,例如:只吃米飯,絕不配菜,一定要在

固定的椅子上穿鞋,小時候生氣時以頭撞地,現在長大了,發起脾氣就用兩拳猛打自己的頭……(頁58

「阿斌性子很急,有時候他說的話我一時沒聽懂,他就生氣了。」(頁58

「不過,很奇怪喔!每年夏天,阿斌的情緒都比平常好。」

「因為,他可以看到海龜產卵,他喜歡綠蠵龜對不對?」(頁59

 

阿敏剛認識的阿斌,表現出的是畏懼的眼光、缺少反應的冷漠和不關心。這在以下詞句,可清楚看見。

 

我的話才說一半,旁邊的瘦削男生接觸到我的眼光,立刻轉回頭去,潑了我一桶冷水?(頁34

張伯伯講得很急切,一連串的「知道嗎」聽得我頭都大了,他的兒子卻沒有任何回答,木然的表情,就和今天在學校時一模一樣。

張伯伯好像已經很習慣了,對於阿斌的毫無反應,他一點也不生氣。(頁36

阿斌逕自上了張伯伯載客用的小型巴士,看著車窗外的景色,對於我們的談話,一點反應也沒有,好像談的事情,和他沒有任何的關係。(頁38

阿斌自走自的,根本不搭理我的問話,碰了幾次軟釘子,我也懶得找話說。(頁40

 

但是,與阿彬相處幾天之後,阿敏發現情形有些轉機。

 

有天下課時間,同學們圍著我聽高雄的趣事。當我講到壽山的臺灣彌猴由樹枝盪下來,搶劫登山客背包時,我兩首一揮,模仿登山客驚惶的樣子,就順著左手轉過去,看到了阿斌微笑的望著我,他的目光和我一接觸,立刻慌亂地避開,轉過頭去,表現出和平時一樣冷漠的樣子。(頁44

雖然阿斌依然沒有出聲回話,..偶爾阿斌對我說話的內容感興趣,他就會露出淺淺的微笑。(頁45

望著空盪的桌椅,我突然覺得他並沒有惡意,東西如果滾到他的「領域」,他撥開是「保衛家園」的正常反應,只不過他的反應比別人激烈,動作比一般人粗魯。或是,他緊張、害怕?不知道要怎樣和別人打招呼。(頁51

雖然阿斌仍然沒有開口對我說話,但他的眼光和我有了交集,不再躲閃我善意的眼神。甚至,有時候我覺得,我們兩人好似在用眼眸打乒乓球,他的無聲勝過我的有聲。(頁61

以前每天早上他都哭著不肯上學,說會怕,學校沒有人理他、和他說話,(頁118

 

有次,阿敏終於鼓起勇氣,表明很高興聽到阿斌說話,也追根究底地詢問阿斌何苦關在自己的世界中,探得「我怕」二字。相對海邊侃侃而談的情形,阿斌喃喃回應:「綠蠵龜只有晚上才敢上岸」。阿敏又問那晚說話,心裡怕不怕?「綠蠵龜不怕。」阿斌搖搖頭。是這份友誼形成甜蜜的負擔,適時向阿斌溫柔地施壓,讓他正視了自己的心理狀態。也是阿斌自己最明白的心理澄清。

阿斌行為和心理的轉變,不僅阿敏領受,老師看得出來,同學也感受到了。他潛藏的能力,即對綠蠵龜的關愛和瞭解,令人疼愛與不忍。也因這能力顯示,他被「正向」地塑造為「殘障超人」[13]

 

「老師看得出來,阿斌很喜歡你。」(頁68

「阿斌是比大家都來得敏感聰明的。」(頁79

阿斌在我們家最常做的事,就是畫綠蠵龜。阿斌很厲害,完全沒有看任何圖片,憑空想像,就靠著一枝黑色原子筆,和張媽媽為他準備好的十六色油蠟筆,畫出一幀幀綠蠵龜生活史。依我的眼光來看,他的作品,比我看過的綠蠵龜生態攝影還真實感人。(頁71

除了畫綠蠵龜之外,阿斌最常做的事就是在我們家門口,眺望遠方的海浪和沙灘。(頁76

「你要不要去看有關海龜的故事?」

「要!」

簡短的一個字,恍如空谷足音,猛然在我耳邊想起,阿斌正微笑地望著我。(頁85

教授嘆了口氣感慨地為自己的演說作了結論:……大家聽後,心情不免沈重起來。當我用十分崇敬的心情,望向教授時,發現阿斌原來也擠在人群裡,站在教授的右側方聆聽。他的神情略顯激動,眼眶有著一層薄薄的水霧,瘦削的臉頰泛起兩片紅暈,那紅,比他腳下即將凋萎的馬鞍籐花瓣還要動人。(頁79

爸爸一口氣把碑文講完,聽得我滿身雞皮疙瘩,交換女兒來填飽肚子,這是多麼殘忍的事呀!阿斌也是一臉難過的樣子,我想,他一定是聽到有人抓海龜來吃,覺得很傷心吧!(頁86

 

三、社會特徵------離島的富貴命小孩

(一)家庭狀況

阿斌的父親是望安旅遊界老司機,擔任觀光旅遊工作,淡季時則忙些農務,有禮貌。母親有一頭雞窩捲髮、鼻梁高挺、雙眼皮,曾經美麗的女人,臉上有淡淡哀愁,對於家有阿斌眼眶總有淚。家中還有個姊姊。暑假張媽媽每天帶者阿斌的姊姊到天台山賣青草茶,彬姐在家也幫忙餵小雞。張媽媽賣青草茶賺的錢,不夠他看病!

阿斌在家很少講話,但其實父母為了生活,也沒有空去問他感興趣的事情。因為這樣,也錯失了因勢利導的機會。看來,阿斌在這方面是不如《星星的孩子》作者天寶•葛蘭汀Temple Grandin那般的幸運,因為從書中內容比較家長態度,就能感知天寶能破繭而出,像一般正常人過日子,享受人生,甚至攻得博士學位,她母親功不可沒。

《我的女兒予力》作者晁成婷更將教養唐氏症女兒予力的點滴及種種困難,用生動流暢的文字,留下記錄。依據書中的情形,也許真的是生活壓力沒有足夠的時間參與阿斌的特殊教育過程、也或許阿斌的父母智識或資訊不足,而無法積極參與,極可能的原因也是地處偏遠的離島地區,各方資源匱乏,使得阿斌父母傷心唉嘆。還好阿斌還有一位具同理心的老師,也有個貼心、善解的好朋友。但是,其他的學校和社會資源呢?也許這樣更值得我們反思「能為特殊兒童、特殊家庭作些什麼?」

(二)醫療處境

阿斌自己跑到沙灘,受了點風寒,是本書書名動物綠蠵龜出場的伏筆,但也因此得知望安的孩子看醫生得坐船到馬公。媽媽對阿斌發燒看病的看法是心裡很氣,她認為「這種富貴命的孩子,根本就不應該投胎在望安」,其實也深切道出離島的醫療資源不足的無奈。她「賣青草茶賺的錢,不夠他看病!」這件事,也透露社會福利、醫療保險單位對於身心障礙者的照護仍有努力空間。

(三)教育處境

雖然阿斌是個特殊的孩子,但從文中看出他是處於「回歸主流」的教育行列,班上才有十位同學。也許這是望安小地方,沒有特殊學校或資源班的支援,限於學齡孩子的人數,只能有這樣的小班級。

還好班上有位伯樂般的老師,臉上有微笑,能讚美、鼓勵學生,適時對阿敏曉以大義,賦予照顧需要照顧的同學之責任,「你是班上最聰明、教養最好的孩子,如果連你也沒辦法影響阿斌,還有誰能幫助他呢?」(頁43)她發揮「送做堆」的助力,也再建構阿敏關懷的信心,這段話不僅肯定阿敏,更以激將法仁慈地要求阿敏伸出援手,是阿斌能夠轉變很具啟示性的轉捩點。但是,教師在此僅產生些許引導的作用,教育的功能似乎讓友情的關懷給奪去了光彩。

從文本看不出邱老師是否特殊教育出身,角色扁平,出場不多,似乎也不見特教老師許多辛勞。但是其服務離島,卻仍存在的教育熱誠、接納態度及同理心的表現,倒不稍減。後來休業式的那番話,細心地闡述她的看見,拜託阿敏「暑假多找機會和阿斌一起玩」(頁68),也有相當的支持力量,果如其料,在阿敏以「福爾摩斯」般的精神觀察、配合,順水推舟下,藉著阿斌喜歡綠蠵龜的嗜好,或者稱之為固著行為,阿斌進步出乎意料之外,兩人搭起友誼的橋樑,開啟阿斌封閉的心扉,還讓他在安全的情境下開口說話了。

(四)人際互動

人際友誼出現在本書有三條路線,一是原本在班上的互動,另一是阿斌與阿敏的友誼,最後是與外界群眾的距離。

        原本阿斌在教室裡是孤單、沒有朋友的。但這條故事線,發展的很短,同學、老師終能感受到阿斌受阿敏影響的改變,但同學間的互動倒是沒再多提。與班上同學互動的情形是:

 

陳大海告訴我,全班每個小朋友都和阿斌坐過,沒有一個人受得了它的怪癖,所以,最後只好讓他一個人坐了。(頁43

「而且,阿斌好像對你比較好喔!以前我和他一起坐時,他還踢過我咧!」(頁43-44

阿斌向來不作聲,他的缺席並不會造成班上同學的失望。……我才發現阿斌在這個班級團體裡,好像隱形人,大家對他視而不見,他的存在與否,根本不具有任何影響,任何意義。(頁51

 

關於阿敏和阿斌的這條友誼線,則有較多的描繪。起初,瘦削的阿斌接觸到阿敏的眼光,「立刻轉回頭去,潑了阿敏一桶冷水」。阿敏花了一個晚上背的自我介紹,也讓「陌生同學的冷漠態度」(頁34)搞得興致全無。剛開始一起上學時,阿斌「自走自的,根本不搭理」阿敏的問話,阿敏碰了幾次軟釘子,也「懶得說話」(頁40)。這樣情況之下,原本似乎不太可能發展友誼的。在教室裡:

 

和阿斌坐在一起,真不是一件愉快的事。

不僅上課無法享受到說悄悄話的樂趣,甚至鉛筆、橡擦不小心越線,也都讓他給撥到地上。有一次,外婆從台北給我寄來的新外套,我第一次穿到學校,掛在椅背上,不小心掉在地上,他走過,看也不看,就踩過去,器得我握起拳頭差點就揮過去。但想到張伯伯有恩於我們家,而我也答應過要照顧阿斌,只好算了,自認倒楣。(頁42

 

        因為信守千金一諾,對於這位爸爸朋友的孩子,只好不予計較許多「不尊重」行為,心底是認命了的、有些不情願地接受了這個同學。老師和陳大海的一席話,讓阿敏覺得自己責任重大,捨我其誰的悲憫之心浮現。

在講壽山臺灣彌猴的故事時,阿敏看到阿斌微笑的望著,但目光一接觸卻慌亂避開,不過,阿敏卻在心底狂喜,因為,他發現一個天大的秘密,「阿斌笑了」。從此,阿敏以後回家同行的路上,不再沈默。他已經不在乎阿斌沒有出聲回話,偶爾阿斌對感興趣的說話內容,會露出淺淺的微笑,「他一笑,便帶動了路上的草、坡上的樹、空中的風、天上的雲大夥兒都跟著他笑了。我的心也在笑!」我看見了兩人的友誼在嘴角的牽動中,傳達深深的會意與領受。

阿斌為了不想中斷和阿斌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感情,甚至婉拒媽媽買腳踏車的好意。阿敏在言行舉止上,處處考慮到阿斌的存在和感受了。書中原文摘錄如下:

 

句型練習的句子剛唸完,包括老師在內,全班都笑了。

哈哈的笑聲讓我覺得很得意,這時,一隻溫熱的手掌覆在我的手背上。是阿斌的手掌,他也跟著大家一起笑。

我趁著大家的笑聲未停,繼續傾著身體大聲笑,笑得頭都歪到阿斌肩上。我可以感覺到,剛開始,阿斌身體有些僵硬,後來就自然了。

每當班上有笑聲傳出,我倆都會有身體的碰觸,透過這種會心的接觸,我想,我們應該更瞭解對這份友誼的渴望。(頁67

阿斌他很重視你的友誼。

自從你來了以後,他天天比我還早起,吃完早餐等著我陪他來找你一起上學。(頁118

 

暑假,他們學美語之後,也在家玩。阿敏更清楚阿斌不僅喜歡綠蠵龜,還擅長畫綠蠵龜生活史。阿敏就一幅綠蠵龜產卵圖問了一個問題,阿斌微笑點了一下頭,動作雖小,卻讓阿敏怔住了。由阿斌專注遠眺被仙人掌擋住視線的海浪和沙灘,阿敏深信阿斌的心、阿斌的眼,「是不會被眼前的東西所蒙蔽的」。對於教授感慨綠蠵龜逐漸消失,從阿斌略微激動的神情,眼眶有薄霧,他體悟「阿斌是比大家都來得敏感聰明」。

八月下旬,阿斌又沒過來阿敏家,阿敏就猜中阿斌一定又去看綠蠵龜受風寒了,不意前往探望看見一抽屜的蛋殼,阿敏誤解他自私而偷挖龜窩,破壞綠蠵龜生態,以為他是殘忍的人,不聽解釋,掉頭就跑回家。兩人的友誼因為「蛋殼事件」,一個失望,一個難過了好久。而這「個人與個人的衝突」也為故事情節掀起一些浪花,因著衝突,人物的個性更充分發揮。藉著問題與解決,詳細描繪人物活動空間,人物的個性更加彰顯。

但也因此藉機檢視友誼的成分,阿敏其實認為阿斌是他最要好的朋友,什麼心底秘密都告訴他,也覺得他是善良的小孩,誠心對他好,「隨時都想著,要如何讓他開口說話,作一個正常的孩子,也好讓張伯伯、張媽媽放下心來。」經過一段日子的沈澱,經過張媽媽的解釋與邀請,誤會終於澄清。從阿斌笑望阿敏的道歉,雖無話語,原諒之心,在默契中領會。之後,彼此的感情也更近一大步,阿斌偶爾會主動與阿敏說上兩句話,雖然句子很短。

之後,阿斌還搖頭拒絕阿敏邀他去保護區看龜蛋,甚至說出了完整的句子。「嗯!沙灘到處都有可能掩有龜蛋,最好別去。」(頁93)讓大家都覺得這比目睹綠蠵龜產卵更令人驚異。

「阿斌恍如脫胎換骨般,滔滔不絕地告訴我們,他在沙灘上觀察綠蠵龜的心得與常識。」(頁96)雖然辭不達意又急亂,但透露出孤寂的秘密被分享的喜悅。阿斌一直講一直講,不僅平時對話模式的角色對換,也對比出阿敏先前的口沫橫飛。是否,我們也沒留給特殊兒童多些時間,等待他們的回應?幸運的是,阿斌在認識阿敏半年後,終於說出了第一次溫馨的道別「明兒見!」

離開海邊和綠蠵龜的阿斌,恢復以前不說話的情形,在「蛋殼事件」誤會後,阿斌在家中言語明顯減少,但卻改用他的繪畫表達心中的渴望朋友的想法。寒假,阿斌在望安機場怯怯想起一句話「阿敏,你要回來!」

暑假阿敏回臺灣前,阿斌第一次送東西給阿敏,是一幅「稚龜赴海圖」,不僅明確表達對綠蠵龜的觀察與關懷,也呈現等待指引的渴望。

另有一條人際線,描寫的不多,但其意義卻是有著宣示作用。並讓阿敏感受到阿斌不再畏懼人群,聽到自己喜歡的綠蠵龜講解時,不管一切的害怕因子,飛奔而去。

 

「阿敏!快到沙灘去,聽教授講解綠蠵龜的生態。阿斌,你也一起去聽。」

阿斌聽到爸爸的話,卻早已起身衝出門外,朝著沙灘跑去。這真是怪異的一件是他向來是避著別人,躲著人群的呀!(頁77

 

肆、     結語

經由上述分析,書中阿斌的形象已然浮現,他長臉大耳而瘦削,曾經冷漠、羞澀、害怕,有自傷行為,也曾暴躁踢人。不過,依據描繪看來,阿斌絕非自閉兒,作者在書中也從沒提起這名詞,來為阿斌貼標籤。倒是評審蔣竹君直言「真情改變了自閉兒的囹圄」。

的確,作者所描述的阿斌,在很多方面是有類似於自閉兒的刻板印象,如木然的表情,對周遭的人與事沒什麼反應,不說話的溝通障礙,踢人、撞牆等攻擊行為或自傷行為;對照電影「雨人」中高功能自閉症的主角,阿斌也有對綠蠵龜近乎固著的喜愛,並表現手腦配合得很好的素描繪圖能力。如果阿斌果真如蔣竹君所稱是自閉兒,事實上,又不是完全真確的描述,則依王文興所言:「不真實的描寫,並不影響文學的美。」也套句佛斯特說的:「縱然小說家未能正確的把握此物,起碼他已嘗試過」[14],那也是暇不掩瑜,可以原諒。不過,蔣竹君先生的「自閉兒」可就難辭失之專業的論斷。

再細加思索,作者其實選擇了保守而安全的作法。非標籤的模糊更見作者慈愛,也不影響其終極關懷。只是,當社會對標記太敏感而扭擰作態,是否表示大家並未能完全接受障礙者的障礙?其實,只有中性平和地面對與接受事實,並接受這些用來標記的名稱,才是務實之道。[15]

假若一定要替阿斌診斷,也許情緒障礙更貼近作者「流落人間的綠蠵龜」之主張。

書名題為《我愛綠蠵龜》,作者藉書中主角黃世敏明確說出:「我愛綠蠵龜」,阿敏愛綠蠵龜,被愛的對象其實不只是瀕臨絕種的綠蠵龜,還包含和綠蠵龜一樣害羞、固執,非常瞭解、喜歡綠蠵龜的阿斌。書名展現了多重的關懷和抉擇,也是作者巧妙地安排吧!

每年夏天,綠蠵龜選擇到澎湖望安產卵,阿敏則因父親想過「真正的生活」來到望安;她更以綠蠵龜溫和而羞怯的特性,類比為書中不同於常人的阿斌。有少數背著衛星發報器的綠蠵龜成為迴游追蹤計畫的主角,這與被標記的特殊兒童,有何不同?其實,是各有其功能和利弊的省思。因為瀕臨絕種而稀有珍貴,開始受到保護。從龜卵破殼而出的小綠蠵龜得以依賴海面的光線導引,更安全地游回大海,有機會長成大龜。但,誰來給害羞的阿斌,甚至是更多的特殊兒童予以正確的光源,指引他回到屬於他的大海呢?

除了少數的殘障預防、研究工作的加強,及現代科技在特殊教育上的整合應用之外[16],無可避免地,特殊兒童仍有一定的出現率。如郭為藩推估我我們全部特殊兒童的出現率約在百分之十左右,1993年所做的第二次特殊兒童普查,身心障礙兒童的出現率則為2.121[17],依據1999年行政院主計處發佈「台閩地區身心障礙者概況」之國情統計通報顯示,截至19993月底,領有身心障礙手冊人數佔總人口比率2.7%。臺灣地區經過不少社會變遷,在人口、社會價值觀念等方面,在在顯示特殊教育趨向促進發展的有利因素[18],與之相關的「身心障礙者保護法」正好於1997418日經立法院三讀通過,「特殊教育法」也在1997514日公布。但身心障礙者是否能相對於綠蠵龜,普遍得到社會大眾應有的對待與尊重?

透過阿斌的角色,其實作者不僅呈現問題、表露對身心障礙兒童的關心與接納,還提供讀者思考的空間。即使,不少研究者排斥文學的功能性,但是,龔鵬程在論「文學的意義與價值」時,提到「一首詩歌裡面(文學作品中)可能有本事、有指涉,但其意義永遠不限於這個本事、不止於這層指涉。文學不但描述歷史、反應時代,也整理經驗、發現異議、創造價值、賦予批評。……現實的世界、科學的報告所指涉所陳述的事實,是碳;經過文學語言的運作,卻凝聚轉化成金剛鑽。鑽石仍然保留了碳的成分,但其質地與意義已不再是素樸的科學指述所能比擬的了。[19]」而閱讀過程中,若每位讀者融入作品,化身為「我」,則人人就是那正確的光源,不僅可以指引稚龜回到屬於牠的大海,也讓身心障礙者因為關懷、接納,而有尊嚴地生存下去。

《第二次全國特殊兒童普查初查工作手冊》說明自閉症的定義:「以個人的心理年齡(正常或智能不足均可)為準,在所有情境下均出現顯著的社會性互動及溝通形式二方面「質」的缺陷,而且呈現狹窄、常同、反覆的興趣和行為。自閉症的具體特徵,根據1994美國心理醫師學會(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所出版之「DSM-IV精神疾病的診斷與統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簡稱DSM-IV)有關「自閉症」的定義與徵狀中得知:診斷自閉症時,必需「於三歲以前即初發,在下列各領域至少一種以上功能延遲或異常:社會互動、使用語言為社交溝通工具、象徵或想像的遊戲」。亦即,阿斌的情況,「兒童在初生到三歲(或三歲以上)後仍有正常發展,之後才出現類似自閉症的特徵,也不宜被診斷為自閉症」[20]。所以阿斌三歲後的改變,是不宜冠以自閉兒的說法。

另根據文獻中的紀錄表示,語言發展異常是自閉症的主要特徵之一。大約有50%的自閉兒患有失語症,有語言的自閉兒童,也常表現出鸚鵡式仿說、代名詞反轉、答非所問、聲調缺乏變化等特徵。自閉兒嚴重的溝通能力不會隨著兒童的年齡增長而自動消失,只會更加限制兒童與環境的互動,減少學習與成長的機會。[21]不過,書中的阿斌在語言及溝通能力上,顯然有所成長。對於他所感興趣的綠蠵龜,他能說出完整的句子,並滔滔不絕地敘述觀察的心得與常識。也許,對於情節的發展,這是令人感動與震顫的喜悅和樂見。

Kanner(1943)認為,無法學習適當的社交與人際互動技巧是自閉兒與生俱來的「殘障」。自幼兒起,自閉兒便無法發展出與父母親間正常的依戀關係、對環境缺乏反應、無法與人互動,這種與環境隔閡的極端自閉極易使兒童產生冷漠退縮的問題行為。[22] 但是,在文本中,之前阿斌上下學都由爸媽陪,自從阿敏搬到望安,兩人一起上學前,也同樣由他媽媽牽著手帶到阿敏家,會問姊姊誰來電話,對於家人他並沒有展現典型的「不理人、不看人、對人缺乏反應,不容易和親人建立親情關係」的情形。

為什麼阿斌不是自閉兒。通常,自閉兒難以體會別人的情緒和感受,但阿斌深邃望海的眼神,因感受綠蠵龜命運而眼眶有霧水,不是全無意涵的。對於自閉兒「不會以一般人能接受的方法表達自己的情感方面的困難」,阿斌卻幾次以微笑表達心領神會或諒解;他與阿敏產生誤會時,天天畫阿敏,把阿敏眉心那顆痣也畫出來,阿敏心中可是無法形容的感動,他瞭解並深刻接受阿斌對他的在乎。即使阿敏曾經被阿斌的冷漠態度搞得興致全無,以致於自我介紹說得七零八落。但是,從兩人友誼的發展中,可以明顯看見,躲閃的眼光和陌生的感覺,在阿敏的責任感和「福爾摩斯」般的偵探精神之下,竟在很多故事、趣事的述說中,發現阿斌微笑的反應,和後來更為進步的言行舉止。或者,友情真的是溝通的良藥,但另一個說法也許是書中的阿斌,只是生病所致的反應慢、害羞、不被瞭解導致情緒障礙,使得許多的溝通都在誤解下形成誤會和不良的反應。或許,他是身心障礙兒童的一種,但,說是自閉兒可能屬於非專業斷言的刻板認定。

        特殊兒童需要的是深入的瞭解和平等對待。每一個特殊兒童代表的是每一個不一樣的個人。中華民國學習障礙協會理事長呂偉白以為:「包容和愛通常是對待弱者所使用的名詞,特殊兒童絕對不是弱者,只是某方面和一般人不太一樣,孫嘉樑證明了這一點。」阿斌也是。

        阿斌在書中的發展是可見而溫馨、幸福的。愛與耐心,發覺他隱藏在障礙下的能力,友誼真誠的接納與關懷,打開特殊兒童羞怯的殼,讓他們綻放如珍珠般燦爛的光澤。若加上家庭、社區、學校、社會等各環節有心的照護,人人誠摯地尊重每個異質性的生命,就像自然生態的保育,積極、和平善待上岸的綠蠵龜,使牠們能有個安全的環境,敢安心產卵;也像每隻破殼而出的珍貴稀有小龜,都能依循海面光線的導引,游回大海,生機蓬勃地悠遊於屬於他們的世界,則所有特殊的生命,都更能有尊嚴地生存。

        我愛綠蠵龜!

        我也愛流落人間的綠蠵龜!

但,希望他們不再只是流落人間的一群綠蠵龜!



伍、   參考文獻

一、    專書

(一) 

我的女兒予力----一個唐氏症家庭的生活紀實 晁成婷 著 張良綱 攝影 台北市 張老師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997.5

星星的孩子 Temple Grandin & Margret M. Scariano 著 應小端 譯 台北市 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1999.6

(二) 

小說面面觀 佛斯特 著 李文彬譯 台北市 志文出版社 1998.11

少年小說大家讀——啟蒙與成長的探索 張子樟 著 台北市 天衛文化圖書有限公司 1999.8

少年小說創作坊 李潼 著 台北市 幼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998.8

文學散步 龔鵬程 著 台北市 漢光文化事業公司 1985.9

余秋雨臺灣演講 余秋雨 著 台北市 爾雅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8.1

沖天炮VS.彈子王 張子樟 主編 台北市 幼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00.2

兒童文學 林文寶、徐守濤、陳正治、蔡尚志 合著 台北市 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1996.9

兒童文學故事體寫作論 林文寶 著 台北市 財團法人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1994.1

兒童文學評論集 洪文珍 著 台東市 東師語教系 1991.1

兒童文學學刊 創刊號 台東市 國立台東師範學院 1998.3

海明威、福克納、厄卜代克----美國小說闡論 朱炎 著 台北市 九歌出版有限公司 1998.7

從發展觀點論少年小說的適切性與教學應用(兒童讀物研究叢書四) 吳英長 著 高雄市 慈恩出版社 1986.6

靜宜大學文學院第二屆全國兒童文學與兒童語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台中縣 靜宜大學文學院 1998.1

(三) 

DSM-IV精神疾病的診斷與統計 孔繁鐘編譯  合記圖書公司  1987

特殊兒童心理與教育 何華國 台北市 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1998.5

二、    單篇文章

打開孩子羞怯的殼 鍾思嘉 著 (收錄於 《如何幫助害羞的孩子》一書「專文討論」 台北市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994.2

   自閉兒的困擾行為與其溝通能力缺陷 許素彬1997.12 特殊教育季刊 第65

自閉症診斷標準的演變 張正芬1996.6 特殊教育季刊 第59

我愛綠蠵龜----包容與關懷 子安 1998.7.10 九歌雜誌 第208

促進特殊教育發展的社會變遷因素探討 曾世杰1987.9 特殊教育季刊 第28 

特殊兒童需要瞭解與平等對待 呂偉白/台中市 著 1999.4.12 中國時報15版 時論廣場

對待特殊兒童 家人態度最重要 Jane 著 台北市1999.4.12 中國時報15版 時論廣場



[1] 黃玉蘭,〈從意像與象徵談《小王子》的主題〉,《靜宜大學文學院第二屆全國兒童文學與兒童語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中縣:靜宜大學文學院,1998.1),頁158

[2] 李潼,《少年小說創作坊》(台北市:幼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8),頁111

[3] 余秋雨,《余秋雨臺灣演講》,(台北市:爾雅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8.1),頁62

[4] 蘇伊文,〈內容分析法在兒童文學研究的運用〉,《國教輔導》,第32卷第2期,頁14

[5] 1998.6由殘障聯盟、開拓文教基金會、蕃薯藤網頁提出,是一份從多種需求角度來看身心障礙者的處境報告。

[6] 子安,〈包容與關懷〉,九歌雜誌第208期第一版,(台北市: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1998.7.10)。

[7] 見本書〈評審委員的話〉。

[8] 依據本書第五頁,小說第一句「年初五」,對照同頁末行「阿敏,今天不是二月十五日嗎?」查核19951998年陰陽曆日,並無相符之日。因此,推為該時段虛設的某年。

[9] 張子樟主編,《沖天炮VS.彈子王》,對陳昇群〈一半親情〉的評析:〈人物與對比〉,(台北市:幼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292

[10] 張子樟,〈典型的塑造〉,《少年小說大家讀----啟蒙與成長的探索,頁60

[11] 見本書〈評審委員的話〉

[12] 子安,〈包容與關懷〉,九歌雜誌第208期,(台北市: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1998.7.10)。

[13] 卓莉莉,《『殘障者』的畫像:刻板印象的形成、再現、與反思》,1997國立中興大學外國語文研究所英語碩士論文提要。

[14] 佛斯特著,李文彬譯,《小說面面觀》,台北市,志文出版社,1998.11,頁86

[15] J.Kauffman,洪麗瑜翻譯,〈融合教育的另一個看法〉《特殊教育季刊》,第71期(1999.06)頁33-37

[16]  何華國,《特殊兒童心理與教育》(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8.5)頁41

[17]  同上註,頁15

[18]  曾世杰,〈促進特殊教育發展的社會變遷因素探討〉,《特殊教育季刊》,第28期(台北市,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1987.9)頁1-7

[19] 龔鵬程,〈欣賞「文學作品」〉,《文學散步》(台北市:漢光文化事業公司,1985),頁38

[20] 張正芬,〈自閉症診斷標準的演變〉《特殊教育季刊》,第59期(1996.6)頁5

[21] 許素彬,〈自閉兒的困擾行為與其溝通能力缺陷〉《特殊教育季刊》,第65期(1997.12)頁9

[22] 同上註,頁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