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其道而行:大馬華文的出版與閱讀

──專訪馬來西亞大將出版社傅承得社長

張瀞文

台灣師大社會教育學系碩士,「非靜書房」成人教育專業講師

(原載200312《全國新書資訊月刊》

 

        在台灣,大部分的人都說「國語」,我們的國語,就是中文,在馬來西亞,說國語,指的是馬來語,中文被稱為華語,意為華族說的語言。閱讀華文書籍,在台灣是理所當然之事,對東南亞的華人而言,卻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所謂的不容易,在於書籍的流通與閱讀的能力,當然這些不容易也與各族群的政治鬥爭以及政府的政策有關。

        馬來西亞華裔人口將近560萬人,佔總人口比例26.8%(註1),但是華族人口並非閱讀華文的人口。有將近一半的華人,不會閱讀華文,只能說潮州、福建、廣東等方言與客家話,這其中,有些是文盲人口,有些是受英文教育的華人,以家族的方言為母語,以英文為主要對外溝通、閱讀的語言。而剩下的能夠閱讀華語的人口中,有極大部分僅以華文報紙以及通俗雜誌為主要閱讀來源。

        在傅承得社長南下昆甸尋訪蘭芳共和國(是一個古老的金礦所在地,據說是第一個由華人建立的共和國)的途中,有幸在東馬的古晉市攔截到傅社長,暢談大將出版社與大將書行的理想,分享於華文閱讀屬小眾的地域,如何實踐理想,同時引領華人社會的文化傳承與凝聚,同時又得運用高明行銷策略,開拓事業的版圖。

 

馬來西亞內容的建構與推展

        馬來西亞華文人口雖是中、港、台之外第一高,但是預估的營業額卻只有台灣的十分之一。一般層次的閱讀來源來自全馬十二家華文報紙與五十餘種華文雜誌,其次則是來中、港、台的華文出版品,較高層次的華文閱讀大多數來自中港台的出版品。根據我的觀察,華文報紙中除了本國相關新聞與風土民情介紹之外,多數文本都轉載來自台灣等地的期刊、報紙,連圖帶文一起轉載(是否拿到台灣媒體的同意權就不知道了)。

        如同傅社長所言,馬來西亞的華文閱讀,數十年來都是呈現被動地被餵養的狀態,都在閱讀別人的書寫與別人的世界,透過其他地區的華人經驗來認識這個世界。因此,「馬來西亞內容」的建構與推展成為大將出版社的主要方向與願景。

        除了為馬來西亞華人社會建構「馬來西亞內容」的文本,也為全球華文閱讀人口提供馬來西亞內容,傅社長指出,中、港、台的華文出版社,因為經濟效益與內容取得的考量,不願意出版馬來西亞內容(註2),也因為沒有媒介與機會去了解,所以從未引起了解馬來西亞的興趣。

職是之故,也屬於華人歷史中重要一環的大馬華人歷史與文化,便在華人出版與閱讀世界中形同幽靈,他們長久以來閱讀著其他地區華人所供應的文本,但是大馬華人的聲音與身影,難有機會大喇喇地出現在書店與圖書館中,讓其他世界的華人有機會可以看見他們、了解他們。

        2001年傅社長在台北出版節精英論壇中振振地提到:「沒有被閱讀的可能,就沒有身分識別,也沒有尊嚴、沒有驕傲。更嚴重的是,沒有『被閱讀』的可能就沒有文化鏡子,鑑照與認清自己、探索與思考自己。因為沒有『馬來西亞內容』,馬來西亞沒有過去、現在與未來。這意謂著:馬來西亞或馬來西亞華人『不存在』。」(註3

         社長不諱言,經營華文出版是艱辛的,但是他卻以相當樂觀的視野來看待馬來西亞華文出版的未來,他稱此為華文出版世界的「第四塊版圖」,以馬來西亞華人文化的特殊性,豐富全球華文出版的版圖。

大將出版社對於出版華文文本的企圖,不只是對內建構大馬華人的獨特文化與身分認同,對外,也有著與世界接楯的企圖,傅社長提到:「馬來西亞內容書寫的建構與推展,也意謂著從文化輸入邁向輸出的可能,以及自我認知與被辨識的可能。」(註4)藉著不斷累積馬來西亞內容,喚起全球對馬來西亞華人的興趣與認識,進一步輸出馬來西亞的文本,促使馬來西亞華人社群在全球形成自己的獨特又清晰的面容。

 

閱讀被化約為文憑取得

        出版是為了被閱讀,閱讀風氣關係著出版與書行的營運。馬來西亞的整體閱讀風氣如何呢?以我在此地幾個月的觀察,大部分人的閱讀僅止於報紙的瀏覽,傅社長更是直承,華人幾乎不閱讀,馬來人更是不閱讀,馬來書籍的出版與銷售,比處處被邊緣化的華文更是稀少。當我問到如此的學習風氣是否與金融風暴後復甦的緩慢有關?傅社長的回答呼應了我的疑問,他說整個社會沒有因為金融風暴有所覺醒與學習,只聽到首相馬哈地一人的論調(這好像與過去戒嚴時代的台灣很像),他難以想像這樣一個缺乏學習意識的社會,如何能提升競爭力?

        他笑著說,所以大將做了很多「說教」的工作,一直在推動終生學習的意識,慢慢拔高華人社群的閱讀風氣。但是推動閱讀,依舊受到華人社會傳統的士大夫觀念所阻礙。大部分的華人家庭將閱讀化約為取得文憑的手段。

「華人對閱讀這件事是很現實的!」社長似笑非笑地說,讀書被當作是受教育,如果有人問起,「讀冊沒?」其實就是在問,你有沒有受學校教育,而不是你喜不喜歡閱讀?常不常閱讀?如果學校畢業後,還常看書,有可能會被家人當作怪人,所以閱讀並不被認定為生活中必然的活動之一。

 

在邊緣位置,反其道而行

        除了閱讀風氣,還有種族問題。

談論馬來西亞的華文閱讀與出版的經營,很難不牽涉到多元族群的脈絡與華族被邊緣化的現實情境。

以台灣媒體提供的了解,讓我們以為大馬的華人很幸福,相對於印尼、泰國等東南亞國家,已經得到很公平的對待;實際上在此觀察,才發現不是這樣,「華人被邊緣化,所以自立與自我安慰變得很重要,種族和諧如果深入去分析,我不認為基礎是穩固的!」傅社長語重心長地說。

華人雖然可以自由選擇就讀華文小學或是國民小學,但是畢業後,如果繼續就讀由華人自辦的華文中學(此地稱獨中),學歷即不被政府所認可,也不能就讀馬來西亞的大學,只好出國留學了!一個留學台灣的馬來西亞僑生,政府認定他的學歷只有小學畢業,既然是小學畢業,就無法謀得公務的職務,生涯發展自然受到限制。

有些人只念到華文小學,就轉就讀馬來與英文教學的國民中學,漸漸地華文能力就只能看看報紙與八卦雜誌,甚至只會說簡單的華語。在華校時間太短,也無法學習到足夠深入與客觀的華族歷史,文化的傳承於是逐漸流失。這也是馬哈地政府對華人的基本方針,就是讓華族勢力逐漸削弱(這又好像戒嚴時代的對台灣文化的打壓一樣)。

其他,諸如華人的台籍或中籍的配偶,大約需用10年時間才能取得永久居留(政府不願華人人口數增加),華人公民購屋只能購得60年的土地使用權,馬來人卻不然(不希望讓華人擁有太多土地,並代代相傳)。種種政府政策,包括醫療、教育、社會福利、商業法規等等,在在呈現所謂的馬來族所設定的公正與公平,特別是馬哈地時代中,扶植與提升馬來族是主要政策。

馬來族群因為特殊的對待,導致安逸而不求進步,這也是多年來馬來西亞雖然政治還算安定,但是整體經濟提升與國民所得,漸漸遠落後新加坡、台灣等國家的原因之一。

    在閱讀風氣與族群實存這般邊緣,又不是以華文為主要語言的社會,經營一個華文出版社,是否有逆水行舟之感?

傅社長說起了欲成立出版社之初,向城邦集團的詹宏志先生請益,詹先生給了一件話:「反其道而行」,雖然他當時未曾多做解釋,卻讓傅社長琢磨出大將出版社的經營方針。

    在馬來西亞經營華文出版社,已經就是反其道而行了,在經營上如何逆向行駛在眾多阻力之上,成為出版社的最大挑戰。社長說:「商業運作好,其實就在做閱讀的提升,這就夠了」他說,只是悲嘆社會沒有足夠文化與閱讀水平,是沒有用的,雖然大將有著極大的使命感,但是也不必太過強調使命,商業的運作與效益依舊是重大的經營考量。

   馬來西亞的華文出版必然不可避免地需放眼整個可能的華文世界,未來最大的華文閱讀市場就是中國,中國出版市場如果勢力趨漲,中文單一的語文世界就逐漸成為一種氣候,誠然能夠與英文閱讀世界,在全球形成二元平分的局勢,「馬來西亞的華文出版,很大的程度依賴著整個中文世界,所以中國的崛起對整個市場是有幫助的!」傅社長樂觀地憧憬著,只要全球華文出版醞釀出足夠的氣候,馬來西亞內容就可能行銷到全世界,他說:「認定這件工作是辛苦的,但是去做就是了!」

 


 

1:摘自尋找<華文出版世界的第四塊版圖>,傅承得發表於2001年台北出版節精英論壇。

2:同上。

3:同上。

4: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