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l Rogers

 

19021987)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言人,所过的生活正好反映他已经发展了半世纪的思想。作为一个人及一位心理专业者,他均以一种质疑的态度,对改变有深度的开放,有勇气进入未知的领域。在谈到他早年的生活时,Rogers回忆说,他拥有的家庭气氛可说是亲密温暖的,但是也受到严格宗教教条的约束。游戏不被鼓励而新教的道德则受到赞扬。它的童年非常寂寞因此他以寻求学问来替代社交上的空虚。

    大学时代,它的兴趣及主修课程从农业转到历史,然后转到宗教,最后转到临床心理学。一九六四年,在加州拉吉拉(La Jolla, California)的‘西部行为科学协会’(Western Behavioral Sciences Institute)就职,在那里,他帮助一群想要增进人际关系能力的人,并大力推动一九六0年代的‘会心团体运动’。一九六八年,Rogers在拉吉拉与一些同事建立属于他们自己的‘人类研究中心’(Center for the Studies of the Person)。

    在一个访问中,Rogers被问到,如果还能与父母交谈,什么是他最愿意让他们知道的贡献。他回答到,他不能想像与其母亲谈论任何重要的贡献,因为他确信她会有一些否定的批判。有趣的是,Rogers理论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就是,如果就诊者要改变,就有必要去聆听与接纳非批判性的意见。

    Rogers因创建并发展心理治疗的人本运动与领导研究,并影响着心理学的相关领域而获得全世界的肯定。在他生命的最后十五年里,他将个人中心取向的观念应用到政治上;他训练政策制订者、领导人及冲突对立的党派;而他最大的热情乃在于减少人种之间的对立与紧张,并致力于世界和平。因此,在他去世前不久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提名。一九八七年他因跌倒而挫伤腰椎,手术很成功;但是在手术完的那一夜,却发生心脏衰竭,几天后他便与世长辞,诚如他早先所希望的‘永远要用自己的脚站起来,并且向前看’。

    Rogers的理论有两个特点:其一是现象主义(phenomenological),其二是自我取向(self-theory)。现象主义的内容是如此的:每一个人所知觉到的是不同的外在现象世界及内在现象世界。这个“现象场”(phenomenal field)控制每个人的行为;例如一个婴儿被一位友善、关怀备至的人抱起来,但婴儿却可能觉得实施上友善又关怀的这个人是陌生、可怕,因此害怕得哭了起来,也努力躲开这位成人,使旁观者觉得莫名其妙。而自我理论(self-theory)则是“自我”在一个人的现象场里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自我”在人格里面占核心的部分,它有组织、有创造和适应的功能,对于一个人的行为也具有莫大影响力;“自我”是一个人根据自己对自己的种种特征的知觉形成的;“自我”是有组织、一致性,以及完整的概念,除此之外也包含个人所看到的“我”( I )与其他人或与生活各方面关系,自我有认知的一面,也有附着于知觉的价值面。自我概念从个人与环境的互动过去中形成,不易改变而个人也努力保护这自我概念,而前来接受心理治疗的人是因为旧有自我概念受到新经验的威胁,而产生之间的不一致。因此,心理治疗的目的在于加强案主的开放态度,使他对于内在与外在经验都能开放,好让案主将这些经验合并统整在自我概念中,而Rogers认为这唯一的有效途径是治疗者和案主建立良好的治疗关系;这良好关系有赖于治疗者的一致或真诚的态度、同理心态度以及无条件的正向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