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心理學研究》

  稿

期數

 

當期主編

 

  

 

出版日期

 

聯絡地址

18

 

余安邦

 

疾病、照顧與文化

 

2002.12

 

abyu@gate.sinica.edu.tw

19

 

鄭伯壎

 

華人組織的領導與忠誠

 

2003.06

 

chengbor@ccms.ntu.edu.tw

20

 

李美枝

 

華人的族群認同

 

2003.12

 

mcli@nccu.edu.tw

21

 

葉光輝

 

家人關係及其心理歷程

 

2004.06

 

ykh01@gate.sinica.edu.tw

22

 

黃光國

 

華人本土心理學研究追求卓越計畫的回顧與前瞻

 

2004.12

 

kkhwang@ccms.ntu.edu.tw

 

23

 

孫蒨如
林以正

 

華人社會認知的實驗研究

 

2005.06

 

chienru@cycu.edu.tw

i890@ccms.ntu.edu.tw

24

 

王叢桂

 

華人親職的認知及親職行為的建立

 

2005.12

 

tkwan@mail.scu.edu.tw

25

 

 

 

自我與幸福感

 

2006.06

 

luolu@mails.fju.edu.tw

26

 

余德慧

 

華人的宗教心理

 

2006.12

 

yeeder@mail.ndhu.edu.tw

 

 

 

稿件請寄:

台北市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台灣大學心理學系本土心理學研究室

 

電話:02-2367-0949

 

e-mailindipsy@ms.cc.ntu.edu.tw

 

 

                

19  鄭伯壎  
華人組織的領導與忠誠

作為倫理本位的社會,人際關係在華人文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不但會影響一般日常生活,而且會擴及組織行為。什麼是華人人際關係的本質呢?此一問題可由尊卑與親疏兩類重要的人際互動向度來理解,前者彰顯了華人社會「尊其所當尊」的尊尊法則,後者則突出了「親其所當親」的親親法則。在此兩種法則的形塑之下,華人也會依照「親親之殺,尊賢之等」做出差序反應,因此,華人組織中的領導行為與部屬反應,自有一番獨特的風貌,而與西方有所不同。過去二十年來,雖然已有不少學者針對華人組織中的領導行為與部屬反應進行探討,但我們對以下問題仍然所知有限:包括具有華人文化特色之領導行為的內涵為何?其與部屬的工作態度、行為與效能有何關係?內在機制何在?此機制在全球化的衝擊下,會發生何種轉變?對作為重要部屬反應之一的忠誠,此種轉變又具有何種巨大的影響力?凡此種種,均值得做更細緻的分析與進一步的研究。有鑑於此,本專刊號特別針對「華人組織中的領導與忠誠」進行規劃,歡迎惠賜相關研究論文。

20  李美枝  
華人的族群認同

分門別類是人類先天具有的認知傾向,社會心理學特重人的分類,將自我與他人做歸類時,就有了我群與他群之分。人們根據什麼來區分我群與他群?有了我群(內團體)與他群(外團體)之分後,會產生什麼樣的心理反應與行為表現。自1970年代TajfelTurner提出社會認同理論後,這方面的研究議題從歐洲到美國,到亞洲,成為主流社會心理學的熱門主題之一。在台灣,由於兩岸分治的歷史事實逐使社會學、人類學、政治學等領域的一些學者投入台灣地區人們的族群認同研究。近年來由於全球化的發展,研究對象自然擴展到台灣地區以外的華人;幾位社會心理學者也加入了這個研究行列。由於遷移與交流的頻繁,過去以客觀標準來分類族群的習慣法已非恰當,建構性的失憶與再憶,愈來愈是人們區分我群與他群的重要認知歷程,然而兩者仍然有聯繫關係。融合了主觀性與客觀性的分類,就隱含了豐富的歷史、文化脈絡影響。不管是主觀性或客觀性的分類,有關我群與他群分化的前因與後果中,有不少值得探討的問題。本期特以華人的群體認同為主題,徵求各種不同學科領域的研究論文。

21  葉光輝  
家人關係及其心理歷程

本期主要以華人社會下的家人互動關係及其歷程作為論述的焦點。由於家庭對於華人的意義相當特殊與重要,在不同的家庭生命週期下,個體與家人的互動歷程也深切影響著個人的發展、家人關係及家庭功能的運作。因此,本期誠摯歡迎以各種角度來探討華人社會下的家人互動關係、歷程及其影響的文章。

22  黃光國  
華人本土心理學研究追求卓越計畫的回顧與前瞻

在教育部的支持之下,「華人本土心理學研究追求卓越計畫」自2000年元月起開始執行,並將在2004年年底執行完畢。在這四年之中,這項規模龐大的研究計畫,到底獲得了那些具體的研究成果?它對華人本土心理學未來的發展有什麼樣的貢獻?在此一專題裡,我們將請各位分項計畫主持人針對其分項計畫中各項子計畫的研究成果作詳盡的回顧與評估,以具體的研究成果呈現給國內學術界。

23 孫蒨如、林以正 
華人社會認知的實驗研究

近年來,社會認知的研究在跨文化研究上有相當多的進展。例如,MorrisPeng1994)探討中西文化在基本歸因錯誤傾向上有非常不同的表現,獲得了很多跨文化研究者的迴響。HeineLehmanMarkusKitayama1999)則探討亞洲人是否具有自利歸因,也獲得了主流心理學的重視。更進一步的,NisbettPengChoiNorenzayan2001)認為華人的思維方式有別於西方的分析觀,而較傾向於辯證性的思考方式,並且表現出整體性的思維偏好,則充分的反映出華人認知的特色。此外,HongMorrisChiuBenet-Martinez2000)則巧妙地驗證華人多元心智的動態建構模式。這些例子都突顯出社會認知的研究方法對於文化研究具有相當的潛力,除了能夠描述出華人思維的特性之外,也能夠與主流心理學展開對話。近幾年來,國內也有不少的研究者以此研究取向從事本土研究,特徵求相關研究論文,歡迎各界學者踴躍投稿!

24 王叢桂
華人親職的認知及親職行為的建立

本土心理學的存在與開展的前提是各文化有其特殊性存在,文化的特殊性使人們持有不同的價值、態度、認知信念與行為。然而文化的特殊性有賴於社會化歷程的傳遞。在社會化歷程中最重要的社會化代理機構之一便是家庭,在家庭中父母親透過父母職責表現與親子互動教導、示範以及主動或被動的提供學習環境,使下一代習得各文化特有的價值、信念與行為模式。雖然全球化的浪潮正方興未艾,但是在世界趨向全球化的同時,我們也見到各文化體的自我覺醒。在本期中,我們徵求以華人父母親職及親子互動為主題的實徵研究或反思論文,企圖透過這些論文描繪華人社會父母職責的面貌及其對下一代華人價值、認知與行為各層面可能的影響。

25      
自我與幸福感

主觀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的研究近年來受到心理學家極大的關注,而「文化」的納入則是這一領域最新的發展趨勢。主觀幸福感可廣泛地界定為個人對「好的生活」(good life)的評判與感受,而文化則是型塑與建構個人幸福觀的重要影響力量,也進而滲透到個人幸福的主觀體驗及感受之中。另一方面,文化也型塑與建構了不同的自我,並進而透過這些迥異的自我觀來影響個人對其生活各個層面的觀感,即主觀幸福的評判與感受。文化、自我與幸福感之間的關係必定是錯綜複雜的,本專題歡迎研究者及專業工作者從不同的學術領域和不同的研究角度共同參與理論論述與研究交流。

26  余德慧  
華人的宗教心理

本專輯主要探討華人的歷史、社會處境所建構出來的宗教經驗與行動,包括下列三方面:(1)這些宗教經驗如何透過文化詮釋獲得梳理宗教行動的意義,並將宗教經驗賦予具有生活、倫理及神聖諸領域的價值,而形成內在的心理動力;(2)這些宗教經驗如何進行社會實踐的操作,其操作過程如何涉及宗教護衛與療癒的過程;(3)華人的宗教團體組構的社會心理動態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