條件化的阻斷

從某個角度來看,感覺的前條件化歷程的第一個階段配對呈現CS1與CS2,有如在這兩個刺激間搭起一座橋樑,讓CS2得以通過這道橋與US產生聯結,從而能夠引發本來只有CS1才能引發的CR反應。Kamin(1968)所做的阻斷(blocking)實驗,與感覺的前條件化歷程在實驗程序上極為類似,但是所得的結果卻正好相反:實驗中的某個程序阻斷了CS2與US的聯結。這個實驗的程序如下表所示,也是個三階段的實驗。在第一個階段裡,實驗組的受試者接受一段噪音(CS1)配上電擊(US)的條件化程序,控制組則沒有接受這個程序的實驗處理。如同我們在前面已經討論過的,這個程序會使得噪音可以引發條件化的情緒反應(CER)。在實驗的第二階段中,兩組受試者均接受噪音加上燈光(CS2)的複合條件刺激,與電擊的無條件刺激。換句話說,階段二只是個以CS1+CS2為條件刺激的CER條件化程序。階段三是檢驗階段,實驗者要檢驗的是,是否能引發CR反應(CER)?因此,兩組均只接受CS2的刺激。

邏輯上,兩組受試者接受的實驗處理,只有在第一階段不同——實驗組多了階段一的學習。因此,假如兩組在階段三的表現不同,唯一的可能當然是階段一的影響。實驗結果顯示,CS2完全不能引發實驗組的CER。這個實驗結果十分有趣,因為,檢視表一可以看出,實驗組與控制組同樣的接受了八次的CS2與US的配對程序,因此,從正統條件化的原理來看,對CS2的條件化效果應該是一樣的。顯然,唯一說得通的解釋是,第一接段的實驗使得受試者將注意力集中於CS1,從而阻斷了對CS2的注意。這樣看來,雖然CS2客觀的存在於實驗的第二階段中,但是從受試者的角度來看,CS2彷彿未曾出現過。

行為主義者一向拒絕承認諸如「注意」之類的認知因素,會對行為(或學習)造成影響,因此,他們所描述的學習原理,只包含刺激與反應。然而,感覺的前條件化歷程與阻斷實驗卻顯示,認知因素在正統條件化歷程中,是不能忽視的關鍵因素。


推文


資料來源: 《心理學》 (第二版)
王震武、林文瑛、林烘煜、張郁雯、陳學志 合著 2008年 學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