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見入學方案舊把戲 / 林文瑛

根據報載,教育部表示「國內社會大眾都希望高中高職登記分發參採在校表現」,因此,高中高職的登記分發採計在校表現是「未來必須要走的路」,最快將在明年讓某些學校或是某些招生區域先行「實驗」。看到這裡,不禁喟然感嘆;為什麼台灣的教改永遠只能是新花招,舊把戲?

早在毛高文部長時代,就曾宣稱要解決升學壓力,大力推動「國中自願就學方案」,方法是,廢除聯考,以國中三年在校成績登記分發入學。甫一推動,即有包括筆者在內的多位學者強烈質疑此方法只會加強競爭、扭曲教學,因此組成了「國教變局對策聯盟」強力反對,聯盟的召集人正是當今的教育部長。萬萬沒想到,當年因為民間阻力大才暫緩擱置的方案,現在卻重新包裝,借屍還魂。試想,高中多元入學方案的「基本學力測驗」本就形同「全國大聯考」,若是再加上採計國中成績,所謂「多元入學方案」,說穿了,不就是「自學方案加上大聯考」?

吳次長說,「社會大眾都希望高中高職登記分發參採在校表現」,相信很多國中生的家長都會對此說法瞠目結舌,不知「社會大眾」是誰?教育部不能老是把政策從自己口袋裡拿出來,卻說是人民給的。也不能把高中與高職混為一談,企圖矇騙。要說民意,中研院最近進行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有八成以上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子女念到大專,其中七成以上希望是一般大學。然而在邁向大專、升上高中這一關,卻出現大瓶頸。去年全國國中畢業生超過三十萬,但公私立高中加在一起總名額只有十一萬八千多,換句話說,只有不到四成的國中生有機會上高中。這四成與前述八成比例兩倍差距,就是供給與需求的落差,也就是國中生升學壓力的來源。

教育部深知台灣的升學競爭激烈,學生受害最深,每個人只要聽到能免除聯考,便會舉雙手贊成,因此任何方案皆喜冠上名實不相符的「免試」稱號,以爭取支持。當年的「自學方案」如此,現在的「多元入學方案」亦復如此。不過可以肯定的是,教育部官員顯然對採計在校成績的「自學方案」情有獨鍾,否則他們不會再接再厲,把它改頭換面,重行推銷。

「自學方案」後來只在高雄全面實施,不到三年就全面停辦。其中顯示的自然是,問題重重。其他部分試辦的地區也大多草草收場。殷鑑不遠,覆轍歷歷,「自學方案」不就是現成的「採計國中成績」實驗版?教育部為什麼不去翻翻當年花費數百萬的實驗評估報告,卻要捨近求遠、浪費公帑的重新來過?甚至現在就先有了結論,說這是未來必要走的路?

很明白的,社會大眾希望的是增加升學機會,減緩升學壓力;而不是讓考試方式變得更複雜,讓升學戰線從國三延長到國一。為了爭取升學機會,多元入學方案早已出現多起作假、賄賂、舞弊事件,若是連登記分發部分也要參採在校表現,國中學生的日常教學會扭曲、走樣成什麼樣子,真是不敢想像。

教育改革需要的是新眼光,而不是舊把戲。需要的是對症下藥,而不是耍花招。

(發表於民國91年8月6日中國時報15版「時論廣場」)


推文


資料來源: 《心理學》 (第二版)
王震武、林文瑛、林烘煜、張郁雯、陳學志 合著 2008年 學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