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時才回頭—多元入學方案的神話 / 王震武

何其不幸,多元入學方案終於揭開了她的新娘面紗,和公婆見面了。從電視上看到教長不惜「以身相殉」,昔日的教改伙伴則慷慨陳詞,痛指聯考為「科舉」,一時之間,真不知道今夕是何夕。真是久違了,這樣的場景:在滲血的傷口貼上炫人的「改革」標籤,似乎就能為一切傷痛找到正當性,直到一整個世代被犧牲,社會的元氣大傷。

國中生的痛楚是切膚的,因此,家長們群情激憤是可以理解的;反倒是,昔日教改陣營的朋友對多元入學方案如此一往情深,令人百思不解。假如一次筆試的聯考是「科舉」,為什麼兩次的「基本學力測驗」加上在學成績、推薦書、自傳、可疑的社團活動記錄等等,就不再是「科舉」?至於「更多的選擇機會」跟「更大的賭博」、「更多的風險」之間,到底如何區分,更是充滿了弔詭的意味。這些問題恐怕只好等待歷史來解答。

追根究柢來說,不論是聯考或多元入學方案,跟科舉都沒有本質上的差異,它們的共同任務都是「選才」,同時也就判別了考生一輩子的「階級歸屬」。所謂「一試定終身」正是這種「階級審判」。多元入學方案如果有什麼新鮮的地方,也不過是「兩試」加口試、加在學成績、再加一堆亂七八糟的東西,一起來為考生「定終身」。這樣看來,科舉、聯考的問題所在,無法避免的,也會是多元入學方案的問題所在。

就讓我們談談科舉吧。歷史學家呂思勉說得好:科舉之為禍,實由於競爭者多而錄取名額少,「故沒齒而不登科者甚眾」,因之人心惶惶,人人患得患失,「苟患失之,無所不至者矣。」從今天的角度來看,孩子們補習、連段考都如臨大敵、請專人代為準備「資料」,乃至於由學校發給虛假的證明,這些林林總總、蔚為奇觀的「多元入學方案症候群」,正是這種「無所不至」的最佳寫照。準此而論,只怕多元入學方案遠比聯考更像科舉。

今天的問題其實在於,所謂「教育改革」不從百年樹人的觀點去擬定政策,卻拿個「招生辦法」來搪塞。國家既無意提供能滿足當前社會需要的教育機會,只會譴責社會大眾「升學主義」、「文憑主義」,則不論「掄才大典」有多花俏,也與教育改革全不相干。「多元」兩字誠然是惑人的,然而,再惑人的面貌也掩飾不了「殺無赦」的本質。事實上,即使純從「選才」的角度來看,在學成績、口試、推薦函、社團活動記錄等等,也不過是可信度令人懷疑的「選才依據」。改革改到這個地步,不論「教育學理」或「量才的學問」都只好肅靜迴避,讓民粹當道。

這些話其實了無新意。自從「自學方案」垂死,準備借多元入學方案還魂以來,有心人士就曾憂心忡忡的一再指陳。不幸,社會對教育改革的期待既然已到了「飢不擇食」的地步,則不論當權者推出怎樣的食譜,都會令人垂涎三尺。然而,今天的局面其實很清楚,社會變了,每個人都需要更多的教育。假如我們真的走上「知識經濟之路」,則基礎學理的教育會遠比難以變通的「一技之長訓練」更適合未來社會。數十年來教育當局秉持「因材施教」的原則制訂政策,可惜的是,「改革者」是似乎從未領悟到:所謂的「才」早已今非昔比,百分之四十的高中錄取率只適合科舉時代。

這樣看來,教育改革的路正遠,禍福正自難以逆料呢。然而,就眼前的來說,問題只有一個:諸如多元入學方案的「改革政策」要到幾時才回頭?
(作者為佛光大學心理學教授、前四一0教改聯盟副召集人)
☆2002年5月26日中時十五版時論廣場(編者改用副標題為標題)


推文


資料來源: 《心理學》 (第二版)
王震武、林文瑛、林烘煜、張郁雯、陳學志 合著 2008年 學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