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頭小子 vs 叛逆小子 - 叫我怎麼辦? / 林文瑛

「一邊是爸爸﹐一邊是媽媽﹐兩個人都是我在乎的﹐因此我努力聽他們的話﹐想要討他們兩人的歡心。但是﹐周遭大人對我的評價竟然是﹕這小孩滑頭得緊﹐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

「凡是爸爸說的﹐媽媽都反對﹔凡是媽媽說的﹐爸爸也都不贊成﹐他們全不管我的感受與想法。因此只要一聽到他們開始挑剔對方﹐說對方的不是﹐我就覺得焦躁、厭煩﹐常常忍不住要發脾氣。結果大人都說我性情乖僻、叛逆﹐太自我中心﹐不懂得體諒大人的處境。」

這兩個單親家庭的小孩的心聲﹐聽了教人心疼。他們在離了婚的父母當中辛苦調適﹐結果﹐「適應」得太好的﹐成了大人眼中的滑頭小子﹔「適應」得差的﹐就成了不懂事的叛逆小子。面對這些善良、無辜、無所適從的孩子﹐我們能給他們怎麼樣的心靈上的協助呢﹖

其實﹐歸根究柢﹐這些小孩之所以會處在那樣的困境﹐並不是因為父母離婚本身所造成的﹐而是某些離了婚的父母﹐基於補償的心理或報復的心理﹐繼續在孩子身上打代理戰爭才會發生的問題。離婚父母的補償心理與報復心理之具體表現﹐基本上﹐不是刻意爭取孩子對自己的認同﹐就是把小孩的行為解釋成對方的授意﹐把對大人的不滿都投射到小孩身上。通常的情況是﹐為了爭取孩子的認同﹐沒有監護權的一方會儘量討好小孩﹐對小孩的要求百依百順﹐有時甚至會暗中支持小孩做不為另一方父母所贊同的事﹔至於有監護權、與小孩住在一起的一方﹐則通常喜歡以數落對方的不是、列舉對方的「不良事蹟」來讓小孩認同自己、與自己站在同一陣線。至於不滿的投射﹐則是當小孩子與自己意見不同時﹐往往不問原因便將之歸因於小孩受了另一方的「影響」﹐因而故意與自己過不去﹐以致於容易激起情緒化的反應﹐ 而忘了這可能根本只是小孩子自己的想法﹐應該好好溝通。

因此﹐我們在討論此問題時﹐可以從兩個角度,一個是父母﹐一個是小孩的角度來看。首先﹐從父母的角度而言﹐既然生了孩子﹐孩子的人格發展與教育﹐自然應該是為人父母最首要的考量。父母都應了解﹐不管父母是否離婚﹐是否感情美滿﹐每一個小孩都希望擁有值得尊敬的父親和母親﹐這對於小孩自我認同的健全發展﹐是重要的基礎。大人的恩恩怨怨﹐對小孩子而言﹐是難以理解而又不願面對的 ﹐因此﹐不要企圖讓孩子做大人的仲裁者﹐更不應期待孩子「體諒」大人的處境。無論單親或雙親家庭﹐提供穩定而有安全感的環境本是父母最基本的義務﹐與孩子有意見上的衝突時﹐應平心靜氣面對自己的情緒﹐分析自己的情緒來源﹐不要為了面子而堅持己見﹐也不要為了拉攏孩子而喪失原則。尊重並維護小孩純淨的成長空間﹐避免大人的感情糾葛造成小孩的心理衝突﹐恐怕是離婚父母共同必修的功課。

其次﹐從小孩的角度來看﹐忠實面對自己的感受﹐不要故意扭曲自己的知覺﹐可能是最恰當的適應方式。如果為了討好任何一方的父母﹐而必須隱藏自己真正的感受與想法﹐久而久之﹐自己的價值系統必然會開始有所衝突、混淆﹐於是慢慢會變得害怕自我反省、逃避價值判斷﹐以致於難以建立有內在一致性的原則﹐只習慣於功利性的、當下性的判斷﹐不容易形成長遠性的理想與信念。同時﹐長期妥協、扭曲的結果﹐也可能會使孩子漸漸無法接受反覆無常、沒有原則的自己﹐不僅容易傷害自尊﹐甚而會演變成自我嫌惡、自暴自棄﹐對個人的發展而言自然是有害的。因此﹐建議孩子坦誠向父母說出自己真實的想法與適應上的困境﹐請求父母給予心理上的支持與協助﹐可能是較為健康有益的作法。畢竟﹐有權要求「體諒」的﹐是無法逃避婚姻陰影的小孩﹐而不是製造婚姻問題的大人。

總而言之﹐孩子的人格發展常常反映的是﹐孩子回應大人世界的要求與適應之結果﹐他們並不樂意當滑頭小子﹐也不願意成為叛逆小子﹐他們其實是在向大人乞求、吶喊﹕他們是單親兒童﹐他們需要的是雙親的關懷﹐而不是單親家庭裡無所不在的雙親的角力。


推文


資料來源: 《心理學》 (第二版)
王震武、林文瑛、林烘煜、張郁雯、陳學志 合著 2008年 學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