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親」是選擇﹐不是命運 / 林文瑛

最近接受採訪時﹐被問到一個頗讓我吃驚的問題﹕「一位單親媽媽看多了媒體報導繼父強暴繼子女的消息﹐因而不敢跟男友結婚﹐覺得十分困擾﹐請問有沒有必要為了顧慮子女而犧牲自己的婚姻﹖」如果這樣的問題並非特例﹐我們可以設想﹐必然也可能有單親爸爸為了擔心繼母虐待子女而不敢結婚。再推演下去﹐如果有人為了擔心婚姻暴力、有人懷疑別人覬覦自己的財產﹐而不敢結婚﹐當然也顯得合情合理。如此無限上綱推論的結果﹐如果有人為了離婚率居高不下而不敢結婚﹐當然也就不足為奇了。這些問題在表面上似乎邏輯講得通﹐但是事實上卻都嚴重混淆了婚姻問題的本質。

只要稍微分析一下問題與結論的關係﹐便能夠看出上述問題全是思考過分簡化的結果。試想﹐如果交往的對象居心不良﹐不結婚就能保證子女的安全嗎﹖從這個角度來看﹐當自己對交往對象有著這樣的疑慮時﹐應該仔細思量的﹐倒不是該不該結婚的事﹐而是兩人的感情究竟是怎麼一回事的本質性問題。因為這樣的疑慮代表了自己並不是能夠那麼毫無保留地信賴對方﹐而信賴卻是所有婚姻的基本條件。因此﹐誠實面對自己的感情與感受﹐反省自己會考慮跟一位無法全心信賴的人結婚的原因是什麼﹐不僅能夠澄清自己的感情本質﹐而且有助於明智的抉擇。

最重要的當然是﹐必須釐清自己對結婚的遲疑﹐是因為對對方的人格尚有疑慮﹖是對自己的感情沒有把握﹐還是擔心子女的激烈反應﹖弄清楚自己想結婚是因為無法排遣的寂寞﹐還是想有個物質上的倚靠﹖是希望給子女一個雙親的和樂家庭﹐還是單純的只想擺脫單親的標籤﹖是感覺與對方心領神會、彼此吸引﹐還是只為了有固定的談戀愛的對象﹖如果能夠心平氣和地對這些問題一一加以澄清﹐常常會皤然明白﹐對結婚有保留﹐事實上是自己對結婚的決定沒有信心﹐那麼這時候﹐給自己更多的時間與空間去理清頭緒﹐去更了解對方﹐應該是遠比情緒化的將問題癥結一股腦地歸諸於子女較為有意義。換句話說﹐應該把這樣的疑慮與困境﹐當作是對兩人的交往關係重新評估、自我反省的契機﹐而不是鴕鳥心態地以子女為擋箭牌﹐合理化自己的不再結婚乃是顧念子女﹐強調自己的犧牲與無奈﹐因為如此自我欺騙的結果常常只會讓自己陷入怨恨子女、悲嘆命運的陷阱當中。

當然﹐我們也可以換個角度來看﹐如果交往的對象是位善良、值得信賴的人﹐那麼子女不啻多了一份安全的屏障。反過來說﹐即使是婚生子女﹐也有遭受親生父母凌虐施暴的案例。因此﹐很明白的﹐要避免子女受傷害的關鍵是在於交往對象的品質﹐而不是單親父母應不應該再婚的問題。

也許目前的單親生活並不是自己的抉擇﹐但是要不要結束目前的單親家庭生活﹐選擇再婚﹐卻絕對可以是完全的自主性抉擇。雖然同樣是面對要不要結婚的抉擇﹐再婚的考慮與單身時的考慮﹐有相同的處境﹐卻也有相異的考量基礎。相同的是﹐要面對旁人關切結婚的壓力﹐這些壓力常源自周遭朋友的善意﹐但也唯其是善意﹐最讓當事者難以抵擋而容易變得急切。於是﹐為了解除壓力﹐焦點常就放在有沒有可以結婚的對象上﹐而忘了自己為什麼要結婚的理由。也就是說﹐單親狀況就如同已過適婚年齡的單身男女一般﹐在壓力之下容易因為想要結婚而積極物色對象﹐容易「遷就現實」﹐在即使明知自己對對方的感覺只是「不滿意但能接受」的情況下﹐ 也會走上紅毯。忘了婚姻其實是應該先有了讓自己心動的人﹐才來考慮結婚的必要性的。否則怎麼會不明白連自己都沒有把握會不會欺負自己子女的人﹐如何有可能是自己的好伴侶的道理呢﹖

單身時選擇婚姻﹐若是做的決斷不夠明智﹐付代價的﹐除了自己﹐沒有別人。但是﹐單親選擇結婚時﹐則必須想到這抉擇不只是為自己尋覓能夠共度下半輩子的人﹐而且是在為子女決定他們必須共同生活的最親密的家人。單身者結婚﹐是1+1=2+n的結合﹐n是子女。單親再婚﹐則是N+1是包含子女的單親家庭。換句話說﹐單身者結婚時﹐子女是後來才加入的成員﹐單親再婚時﹐子女是既有的家庭主體﹐因此﹐在考慮加入家庭新成員時﹐子女的感情與意願自然是應該被優先考慮與尊重的﹐因為如果不是為了重新建立一個和樂、圓滿的家庭﹐又何必要結婚呢﹖

目前的單親是一個事實﹐未來是否單親則是自己的抉擇﹐幸福的婚姻中﹐真實的感情基礎是必要條件﹐新家庭當然成員的子女的認同﹐則是充分條件。單親不是宿命 ﹐不要輕率孤注一擲﹐也不要輕言退縮放棄。子女的存在如果不能使自己的抉擇更有智慧﹐豈不辜負了前次婚姻所付出的心血與代價﹖


推文


資料來源: 《心理學》 (第二版)
王震武、林文瑛、林烘煜、張郁雯、陳學志 合著 2008年 學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