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fred Adler
(1870年2月7日∼1937年5月28日)

Alfred Adler在五個男孩與兩個女孩的家庭裡排行第三。他的一個兄弟早年夭折,他的童年也過得不快樂,原因是體弱多病,死亡的恐懼感非常強烈。在四歲那一年,他差點死於肺炎,當時自己及立志要當個醫生。

因為幼年時期體弱多病,母親也就格外照顧,但隨著弟弟的誕生,他隨即『失寵』,於是轉而跟父親建立起信任的關係,而不再那麼親近母親。阿德勒頗嫉妒大哥,兩人從童年一直到青少年時期就維持著緊張的關係;此外,他在幼年時期就有著深深的自卑感。很顯然地,這些家庭與個人的經驗,影響著他後來所建構的理論。無論如何,他自己是個活生生的例子,說明命運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阿德勒不是個好學生,其導師建議其父讓他去當鞋匠,但是在奮發圖強之後,在班上的成績終於名列前茅。大學就讀維也納大學醫學系,起先主修眼科,後來轉往一般醫學,最後則專攻精神科與心理治療。就學期間,他對於無法醫治的小孩疾病有特別的興趣。阿德勒關懷普通民眾,並公開評論兒童的撫育實務、學校改革以及導致衝突的各種偏見。不論是演講或撰文,他都已簡單、不帶學術色彩的言語直抒己見,使大眾能瞭解與應用他的工業心理學原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服役醫官之後,他在維也納公立學校開創了許多兒童輔導診療中心,並致力於開始訓練教師、社工人員、醫生及其他專業人員。他首創在眾多聽眾面前講述生動的親子關係,藉此訓練專業人員。他創立的診療中心越來越多,自己則不停地到處演說與進行示範的工作。

在一九二0年代中期,他開始到美國演說,之後則不時地到處拜訪與旅行。緊湊的行程持續著到了一九三七年的五月二十八號在步行前往蘇格蘭的阿巴頓(Aberdeen)演講的途中,死於心臟衰竭。

Adler是Freud早期的學生,在離開他之後提出自己的理論『個體心理學』(individual psychology)。他深信決定個人思想、感覺和行動的不是性衝動,而是權力慾。他認為這種對『權力』或『支使』的需求是每個人生活裡唯一最重要的因素。Adler創立『自卑情節』(inferiority complex)這個名詞。他相信每個人多少都有一點自卑感,此種感覺使他產生了必須『優越於別人的感覺』。例如:拿破崙身此矮小卻成為一個偉大的將軍,詩人拜倫(Byron)有跛腳的缺陷,卻使大半個歐洲成為他現身的場所。依照Adler的理論,上述每個人都以自己的方法『補償』身體的缺陷。Adler又認為人也喜歡補償他的情緒不安。假若有個人身深感到自己一無價值,這種自尊的缺乏會使他成為國家的獨裁者、或他家鄉的政壇領導人、或是他辦公室裡的頂頭上司。總之,它會驅使他獲得某個『眾望所歸』的地位,然後他就可以向自己證實別人卻是比自己還低下。其它的人也許沒有如此顯著的動機,但是他們仍會選擇看護、寫作、生育眾多子女或任何別的作為。他們選擇這些特殊的努力方向,就是為了補償意識裡曉得的那些情緒傷害。Adler認為這些衝動的強度及方向的不同,可以決定我們的成功或失敗、成熟或有情緒困擾。Adler覺得我們的社會喜歡至男性於支柱的地位,使他們代表力量和領導;相反地,女性形成卑下和柔弱的象徵,他相信這是許多情緒問題會發生的原因,尤其是女性更是如此。Freud著重於對過去的探索,檢查病人心理症的根結,他認為只有這種方法可以找到並因。但是Adler不以為然,他相信個人的目標在心理症的發生上佔著主要的角色,因此他對病人的目標較有研究的興趣,想發現病人要在生活中得到什麼。Adler認為虛假的價值加上個人為了保持它而做的精神掙扎,會使個人得到不幸的後果。


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