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神經科學』是怎麼樣的學問?

認知心理學初起的時候,心理學家相信,人的心智運作在某個程度上是獨立於大腦的生理結構的。因此,研究心智系統的運作法則跟研究神經生理,是相對獨立的兩個研究領域。這樣的想法根源於心智系統與電腦的類比,認定它們是類似的「思考機器」(Lachman, Lachman, & Butterfield, 1979, 第四章)。電腦的運作可以分為軟體與硬體兩個層面,軟體工程師在撰寫程式的時候,除了某些基本的硬體限制(如記憶體的容量)外,通常並不考慮硬體的因素。事實上,各種不同廠牌的電腦,在硬體架構上常有很大的不同,卻能執行相同的軟體。因此,假設人腦就像電腦,我們自然可以將心智運作與大腦結構適度的區分開來(Simon, 1981)。

然而,近年來的研究結果卻顯示,心智運作跟大腦結構的關係,似乎比當初設想的還要密切許多,大腦的組織方式顯然在相當程度上決定了人類心智的特性與運作法則(Posner & DiGirolamo, 2000)。於是,一門試圖將人腦的運作從腦細胞的層次到神經系統的層次,再到認知功能的表現串連起來的學門,便應運而生,這就是只有約二十年歷史的認知神經科學(cognitive neuroscience)。這是一門科際整合型的學術領域,整合了認知心理學、計算機科學與神經科學等方面的觀念與知識,作為了解人類心智系統的基礎。

認知神經科學假設,複雜的認知歷程(譬如閱讀一篇文章),是由簡單的單位認知歷程(constituent cognitive processes,譬如字詞辨認的歷程、字義解讀的歷程、語法分析的歷程等等)所組成的,而每個單位認知歷程則對應到腦部特定部位的神經活動。認知神經科學的研究目標之一,即在於確認各個單位認知歷程的發生部位。近代先進的神經顯像技術已經促成了這類研究的長足進步。然而,認知神經科學家當然不會只滿足於繪出大腦的功能地圖。他們真正的目標在於,了解整個腦的各部位如何像個交響樂團般地協同運作,配合無間地譜出美妙的心智樂章。這就使得計算機科學成了認知神經科學不可或缺的一環。

計算機科學家在認知神經科學中的主要任務是,探討大腦各部位的「協同運作模式」。他們構想各種可能的理論模式,並將之寫成電腦程式,以便在電腦上模擬人腦的運作。假如他們的理論模式十分接近人腦的真正運作方式,這種模擬將會使電腦能表現出類似於人類的認知功能像人類一般認出熟人的臉、能夠與人對話等等。因此,這種模擬本身便構成了對理論模式的檢驗。認知神經科學家正是透過這樣的方式,來探討神奇的人類心智系統。


推文


資料來源: 《心理學》 (第二版)
王震武、林文瑛、林烘煜、張郁雯、陳學志 合著 2008年 學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