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因向度與憂鬱症

自利偏差歸因是一般人常用的歸因方式,然而研究者發現有一些人恰好傾向於以相反的歸因方式,來解釋自己的行為。這些人傾向於將好的結果作外在歸因,而將不好的結果,作內在歸因。而這種將成功歸諸於他人或外在環境,將失敗歸咎於自己的現象,社會心理學家稱之為自我挫敗歸因(self-defeating attribution)。

目前有一些研究者認為憂鬱症的產生,可能與自我挫敗的歸因模式,有很大的關聯。因為常把好的結果,歸因於變動性很大的外在情境(如運氣),而把失敗歸咎於不易改變的性情或能力,會使得自己愈來愈感到無力感,愈來愈無法掌控自己的生命,愈來愈喪失自己的自信心。最後鬱鬱寡歡,甚至想放棄自己的生命。

在東方人的教育過程中,老師及父母常會要求小孩要謙虛為懷、不居功、不驕傲,認為這是一種美德的培養。有一些父母或老師更進一步地要求小孩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對學生的成績及考試分數,斤斤計較,甚至在學生成績不理想時,罵小孩笨,小孩無用。以這種來對待小孩,是否也很容易造成小孩以內在的性情,來歸因自己的失敗呢?東方人會因此比西方人在學業上,有更多的挫敗感嗎?會有更多的憂鬱症、及更多自殺的案例呢?這是頗值得探索的。


推文


資料來源: 《心理學》 (第二版)
王震武、林文瑛、林烘煜、張郁雯、陳學志 合著 2008年 學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