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心理診斷是心理測驗嗎?

報上經常邀請讀者自我測試以剖析自己的個性。常見的形式是問你一個簡單的問題,然後有四或五個選項供你選擇。例如,你希望什麼樣的人做你的鄰居? 「老師?藝術家?推銷員?銀行家?」。讀者對這個問題的答案,就被解讀成反映他的某種心理特質或需要。例如,上述的例子就被解釋成讀者對「配偶」的期望。這種報紙上的趣味心理診斷反映了大眾對心理測驗的刻板印象。

讓我們仔細想想趣味心理診斷的問題。第一,單憑一個問題能夠知道一個人的個性嗎?想一想,如果今天老師宣佈月考只考一個選擇題,如果你做對了,這科就是100 分,否則就是0分。你會同意老師這麼做嗎?我想大部份的人都會覺得這樣做不恰當。萬一你粗心選錯選項,或是那一題你恰巧不會,那就只能得零分。你會想如果不是粗心,應可以得100分,兩者的差距是100分。假設老師出10個題目,而你粗心做錯一題得90分,粗心的結果造成的差距是10分。換句話說,當題目增多時,誤差會變得比較小,分數的一致性會較高。所以,心理測驗通常會用多個題目,以便能正確的評估一個人的特質。事實上,能夠得到相同一致的測驗結果,是好的心理測驗必備的特性,我們稱之為信度(reliability)。心理學者透過多種程序評估測驗的信度,每個發行的心理測驗都會報告該測驗的信度及建立信度的研究程序。讀者如欲瞭解建立信度的研究方法,可進一步參考相關的心理測驗入門書籍。

趣味心理診斷的第二個問題是有什麼證據顯示對這個問題做不同選擇的人,的確會有如該趣味診斷所描述的特性?任何一個心理測驗都必須提出各種證據顯示如果在測驗有某種表現,則這個人會有某種特性。證據越具說服力,則這個測驗越有用。根據什麼原理,我們可以從一個人對鄰居的喜好推論他的伴侶期望?喜歡有個老師鄰居的人,他對另一半的期待都相同嗎?會不會喜歡推銷員當鄰居和喜歡老師當鄰居的人,對伴侶的期待是相同的?人們對伴侶的期待只有四種類型嗎?這些問題都在問這個測驗在測什麼?一個測驗能夠測到它打算測量特質的程度,我們稱之為效度(validity)。效度是評價測驗時最重要的判準。發展心理測驗的最大挑戰即是能提出有說服力的效度研究證據。

趣味心理診斷的另一個問題是讀者在作答前就知道答案。大家都知道一個考試如果洩題,那個考試就不能真正測出一個人的實力,那樣的考試結果是不準的。因而,心理測驗的內容不得公開是使用心理測驗的重要守則,出現在大眾媒體更是禁忌,因為一般大眾可能做不當的自我評估而導致傷害。受過嚴謹訓練的心理學家不可能犯下如此嚴重的錯誤。所以,報上的趣味心理診斷是種遊戲而非心理測驗,是認真不得的。


推文


資料來源: 《心理學》 (第二版)
王震武、林文瑛、林烘煜、張郁雯、陳學志 合著 2008年 學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