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羊的時刻

雖然亞洲國家的失眠問題不若歐美嚴重,但隨著工商社會所帶來的壓力,台灣地區的失眠症人數也逐漸的上升。據國內李宇宙醫師針對台灣地區針對十五歲以上民眾進行的電話抽樣訪問發現,在一千多位受訪民眾中,逾半數有過失眠的困擾;但如果進一步根據國際疾病分類診斷標準(ICD-10) 及美國精神科醫學會的診斷標準 (DSM-IV),可發現約12%到20.3%符合失眠的診斷。這些失眠患者有七成合併其他身心疾病,或與潛在的心理壓力有關。值得一提的是,竟有過半數的失眠病人採用酒精或其他「自我醫療」的方式,來克服睡眠障礙。(民生報2000,12,7)。

有時,失眠症是由於身體上各種器官系統的疾病,或是特殊的神經系統疾病所引起的。除此之外,某些治療或藥物反應也會導致失眠,這類器質性的失眠症必需針對病因,改善病源後,失眠自然就會消失。

此外,精神或心理社會調適等問題,都可能增加生理與精神上的負荷,產生失眠的障礙。有些失眠則是生活作息所引起的。例如:在就學的階段,常聽說「暑假一條龍、開學一條蟲!」不少學生在漫長暑假「晝伏夜出」,開學後,雖按時上床,仍輾轉反側,無法入眠,以致睡眠不足;有些因暑期功課沒做完,感到焦慮、緊張,失眠更加嚴重,往往睡不到三、四小時。

其實,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是解決失眠的重要策略。學生剛開學不必給自己太大的壓力,若隔天精神還不錯,就表示前晚的睡眠時間已足夠。睡前嚴禁喝咖啡、茶、酒及吸菸,也不要在床上看書、打電話或討論事情。當睡不著時,試著喝一杯牛奶或洗個溫水澡,可幫助入眠。如果躺在床上超過三十分鐘,仍睡不著,就起床做些溫和活動直到想睡時再睡。

此外,專家也指出:害怕失眠,是導致失眠最常見的因素之一,這種害怕情緒往往讓患者無心於其他活動,心情隨著天黑開始沈重起來,越到就寢時刻,心理負擔越大。這種害怕和焦慮會讓患者從事一些徒勞的努力,繃緊了身心的張力,反而強化腦部的覺醒和亢進狀態,成為惡性循環。如此夜復一夜,每一個輾轉難眠的時刻似乎都在說服自己,自己是個註定要失眠的人。因此,目前現代睡眠醫學已經發展出一些非藥物治療的方法來協助失眠患者克服失眠,並儘可能減少對安眠藥物的依賴。

目前最被廣為應用的非藥物治療法即認知行為治療法,包括肌肉放鬆訓練、限眠療法、刺激控制法等。透過這些方法的學習,失眠患者在幾週後大都能夠逐漸卸下心理的害怕和負擔,排除違反睡眠衛生原則的一些念頭和行為模式,進而改善睡眠的品質。


推文


資料來源: 《心理學》 (第二版)
王震武、林文瑛、林烘煜、張郁雯、陳學志 合著 2008年 學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