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是助人的藝術嗎?

提起「心理學」這三個字,許多人立刻想到「心理醫生」、「心理輔導」之類的字眼。這個情況好有一比:好比提起「生理學」,許多人馬上想到「醫生」,乃至於「外科手術」。雖然醫生必然學過不少生理學知識,然而,生理學畢竟不是醫學。根據相同的道理,心理學也不等於「心理醫生的學問」,或「心理輔導的學問」。當然,所謂「心理醫生」是個曖昧的字眼,它有時候指「精神科醫師」,有時候也指稱從事心裡治療的「臨床心理學家」。「臨床心理學」自然是心理學的重要應用領域。但是,它畢竟不是心理學的全部,也和「心理輔導」有不小的差異。

然而,坊間最流行的「心理學書籍」卻是「心理輔導」方面的書籍。這些書籍探討的通常都是各種的「心情故事」糾葛的感情、辛酸的愛情、惱人的親子關係、難以承受的課業壓力、以及生離死別的痛楚等等。這些書教導人如何去幫助自己與別人處理這些「永恆的人生課題」。我們社會中確實有許多這方面的專家--有些是心理學家,有些不是。他們每天聆聽不同人的悲歡離合,然後幫當事人去發現其中的啟示與意義,以便找到自處之道。

值得注意的是,他們之中的某些人甚至宣稱,「心理學」根本不該是一門講究是非對錯的「學問」,只能是一門「助人的藝術」。他們常常告誡別人,切忌用任何理論硬套到當事人的頭上,因為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彼此的秉賦、處境、人生目標各不相同,適用於張三的不一定能套到李四身上。「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對這些「心理學家」來說,甚至可以說:他們窮其一生用來助人的,其實不是任何有系統的學問,而是一套自經驗中千錘百鍊出來的「技術」與不可言宣的「智慧」。

於是,對於心理學的初學者而言,這裡出現了一個問題:心理學到底含有多少「運用之妙存乎一心」的成分?顯然,這個問題的答案會因人而異,全看你認為什麼叫「心理學」:那些聆聽技術與晤談技巧到底算不算心理學?心理學是不是只是一種對於人生際遇的體悟?一種對人生真諦的洞察?反過來說,你當然也可以問:心理學該不該是以心智系統為研究對象的學問?乃至於:心理學該不該是門科學?這裡有一個最讓人動容的說法:「人怎麼可以成為冷冰冰的科學的研究對象?」

讓我們回到「醫學」的比方來。醫生當然也是一種「助人」的行業,他們每天治療的病人也都是獨特的每個人的體質、營養狀況、生命力等等都不同,每個病人對自己的疾病所取的態度也不同。更重要的是,醫生面對的病人都是活生生的人,醫生的工作就好像修理一部正在路上奔馳的車子。要說這樣的工作沒有藝術成分,當然不合情理。然而,如果要因此而宣稱:「醫生不可以用冷冰冰的科學知識來助人」,恐怕也難以想像。

心理學的真正問題在於,它還沒發展到像生理學那麼成熟的地步,使得臨床心理學家在診斷與治療心理疾患時倍感艱辛,處處需要自行摸索。假如我們希望有那麼一天,臨床心理學家能夠像治療生理疾病的醫生一般,對於大部分的疾病都有不錯的了解,我們便只能期待心理學是一門證據確鑿的可靠學問,而不只是對人生的難以言宣的「體驗」。從這個角度來看,臨床心理工作固然少不了藝術成分,然而這個工作的學理基礎心理學,卻只能是個不折不扣的科學。

然而,我們還未說完整個故事。人生免不了會有痛苦與挫折,免不了面臨各種抉擇,當心理輔導工作者面臨這些「永恆的人生課題」時,他所能依賴的自然不是任何有系統的學問,而是高度的「智慧」與巧妙的手法。你要怎樣過一生,不是任何科學能幫你決定的。正如科學知識可以用來製造車子,卻不能幫你決定開車的目的地,也不能為你決定要開多快,要不要闖紅燈?純就這一點來說,要說心理輔導工作是一門「藝術」,自然也不為過。
當然,並不是只有幫人處理人生的課題才叫「助人」。假如我們能夠了解自閉症兒童獨特的心智運作方式,我們就可能找到更有效的的方法來幫助他。假如我們能夠知道一般人學數學時的思考歷程,我們就能知道通常發生困難的所在,並想出更好的教學方法。這是心理學可以用來助人的兩個例子。事實上,有許多輔導工作者也運用心理學來助人,譬如說,運用心理測驗或情緒與壓力方面的學理。任何學問只要夠深入與精確,就有無限的助人潛力。顯然,心理學如果要發揮更多助人的功效,它需要的正是更深入的科學研究。


推文


資料來源: 《心理學》 (第二版)
王震武、林文瑛、林烘煜、張郁雯、陳學志 合著 2008年 學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