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國樞老師的著作目錄與研究計劃

ksyang@gate.sinica.edu.tw

【著作目錄】更新日期:2002/01/28

主要著作

學術專書

1972       《中國人的性格》(與李亦園主編)。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台北:桂冠圖書公司(改版) 1987)。

1974       《中國兒童行為的發展》(與張春興主編)。台北:環宇出版社。

1978a     《臺灣的社會問題》(與葉啟政主編)。台北:巨流出版社。

1978b     《現代社會的心理適應》。台北:巨流出版社。

1978c     《社會變遷中的青少年問題論文集》(與文崇一、李亦園主編)。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1982a      《大學生的心態與行為》(主編)。 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1982b     《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的中國化》(與文崇一主編)。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1984a      《現代化與中國化論叢》(與李亦園、文崇一主編)。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1984b      《臺灣的社會問題(一九八四版)》(與葉啟政主編)。台北:巨流出版社。

1984c     《中國式的管理:科際性的探討》(與黃光國、莊仲仁主編)。台北:臺灣大學。

1986       《影響國中與國小學生近視程度的心理與行為因素》。台北:行政院研究考核委員會。

1988a     《中國人的蛻變》。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1988b      《中國人的管理觀》(與曾仕強主編)。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1988c     《中國人的心理》(主編)。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1988d     《變遷中的臺灣社會》(與瞿海源主編)。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1989        《未升學未就業青少年學習適應與職業成熟之系統研究(上、下)》(與吳璋、鍾思嘉、張本聖合著)。台北: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

1991a     中國人的心理與行為(一九八九)》(與黃光國主編)。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1991b     《台灣的社會問題(一九九一版)》(與葉啟政主編)。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1993a      《台灣地區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計劃──第一期調查計劃執行報告》(與瞿海源主編)。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1993b     《中國人的心理與行為──理念與方法篇(一九九二)》(與余安邦主編)。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1994a     《中國人的心理與行為──文化、教化及病理篇(一九九二)》(與余安邦主編)。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1994b     《中國人的價值觀──社會科學觀點》(主編)。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學術論文

1960a      A Study of Habit Regression in the Albino Rat. Acta Psychological Taiwanca, 2,79-89.

1960b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Manipulation Motive of Young Children ( With S. S. Chang) , Acta Psychologica Taiwanica , 2, 33-42.

1960c      <「捉對比較法」中各對刺激之適當出現次序>。《中國測驗年刊》,8:59-63

1961a      The manipulative motive of young children . (With S. S. Chang) Acta Psychologica Taiwanica , 3:1-17.

1961b      The exploratory drive of the rat. (With S. S. Chang) Acta Psychologica Taiwanica, 3:44-46.

1961c      The functio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leasantness value and the character number of the Chinese classical poem. Acta Psychologica Taiwanica, 3:125-131. 中文譯文載吳宏一(主編)呂正惠(助編)(1980):《中國古典文學論文精選叢刊(詩歌類)》。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1962a        Manipulation and learning in monkeys. (With S. S. Chang). Acta Psychologica Taiwanica, 4:11-20.

1962b      <十張羅夏墨跡圖片之好惡序第及其性別差異> (與李本華合著)。 《中國測驗年刊》,9:92-96

1962c      <我國正常成人在羅夏墨跡測驗上的反應:(1)墨跡區位之劃分>(與蘇娟、許懷惠、黃千惠合著)。《國立台灣大學心理學系研究報告》,4:78-103

1963a        Rorschach responses of normal Chinese adults: II. The popular responses. (With H. Y. Tzuo and C. Y. Wu)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60:175-186.

1963b      he social distance attitudes of Chinese students towards twenty-five national and ethnic groups. (With P. H. Lee and C. F. Yu) Acta Psychologica Taiwanica, 5:37-51.

1963c      <我國正常成人在羅夏測驗上的反應:(3)反應數量與回絕數量>(與蔡式桂、黃梅莉合著)。《中國測驗年刊》,10:127-136

1964a        Self-concept congruence in relation to juvenile delinquency. (With H. Y. Su) Acta Psychologica Taiwanica, 6:1-9.

1964b      <中文筆跡與人格:一項探索性的研究>(與林碧峰合著)。《國立台灣大學心理學系研究報告》,6: 39-62

1965a        Rorschach responses of normal Chinese adults: IV. The speed of production. (With W. Y. Chen and C. Y. Hsu) Acta Psychologica Taiwanica, 7:34-51.

1965b      <現代心理學中有關中國國民性的研究>。《思與言》,2(3):3-19

1966a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of effort to postasymptotic performance decreasing.Acta Psychologica Taiwanica, 8:38-44.

1966b      A comparative study on motivational and temperamental characteristics of Malaya and Singapore overseas Chinese students in Taiwan. Bulletin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22:139-168.

1967        Need patterns of overseas Chinese students in Taiwan from different southeast Asian countries. Acta Psychologica Taiwanica, 9: 1-23.

1968        Personality and evaluation of appropriateness of role behavior. Master's thesis. University of Illinois, Urbana.

1969        Cognitive dissonance and recall of interrupted and completed tasks. Ph. D. dissertation.University of Illinois, Urbana, Illinois.

1970a        Authoritarianism and evaluation of appropriateness of role behavior.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80:171-181.

1970b        Suppressor variables revisited. Acta Psychologica Taiwanica, 12:68-79.

1970c      <臺大學生對他族或他國人民之刻板印象>(與李本華合著)。《臺大心理學系研究報告》,12: 7-23

1971a        Cognitive dissonance and the recall of completed and interrupted tasks. Psychological Reports, 29:63-75.

1971b      <五百五十七個中文人格特質形容詞之好惡度、意義度及熟悉度>。《臺大心理學系研究報告》,13:36-57

1971c     <中國國民性與現代生活的適應>。載葉英、曾文星主編《現代生活與心理衛生》。台北︰水牛出版社。

1972a        Immediate recall of consistent and inconsistent self-related material. Acta Psychologica Taiwanica, 14:92-99.

1972b      A cross-cultural study of role perceptions. (With H. C. Triandis, H. McGuire, T. G. Saral, W. Loh, and V. Vassiliou) In H. G. Triandis et al. (Eds.), The Analysis of Subjective Culture. New York: Wiley- Interscience.

1972c      <認知失調、壓抑程度及中斷性作業之記憶>。《國家科學委員會年報》,5:15-22

1972d      <中國大學生的人生觀>。載李亦園、楊國樞(主編)(1988):《中國人的性格》。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1972e      <中國大學生的價值觀>(與李美枝合著)。載李亦園、楊國樞(主編)(1988):《中國人的性格》。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1972f       <中國大學生現代化程度與心理需要的關係>(與瞿海源合著)。載李亦園、楊國樞(主編)(1988):《中國人的性格》。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1972g      <個人現代化程度與社會取向強弱>(與黃光國合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32: 245-278

1972h      <臺大學生對他族或他國人民之刻板印象的變遷:一九六二到一九七一>。(與李本華合著)《國立台灣大學心理學系研究報告》,14:137-156

1972i       <學前國小兒童口頭語言之發展及其相關因素>(與楊有維合著)。載楊國樞、張春興(主編):《中國兒童行為的發展》。台北:環宇出版社。

1972j       <中國學童焦慮量表之修訂>(與林碧峰、楊有維、繆瑜合著)。載楊國樞、張春興(主編):《中國兒童行為的發展》。台北:環宇出版社。

1972k      <小學與初中學生自我概念的發展及其相關因素>。載楊國樞、張春興(主編):《中國兒童行為的發展》。台北:環宇出版社。

1973a      The effects of anxiety and threat on the learning of balanced and unbalanced social structures. (With Pen-Hua L. Yang)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6:201-207.

1973b      <失敗與疼痛條件下焦慮與作業間關係之初步研究>(與黃光國、侯琦合著)。《國家科學委員會年報》,6: 261-269

1974a        Relationship of repression-sensitization to self-evaluation, neuroticism, and extraversion among Chinese senior high school boys. (With P. H. L. Yang) Acta Psychologica Taiwanica, 16:111-118.

1974b        Some correlates of achievement motivation among Chinese high school boys. (With W. H. Liang) Acta Psychologica Taiwanica, 15: 59-67.

1974c      <中國「人」的現代化──有關個人現代性的研究>(與瞿海源合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37: 1-38

1974d      <國中學生的心理特質與學業成就>(與柯永河、李本華合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35: 41-86

1974e      <漢字排列方式與選字效率的關係>(與鄭昭明合著)。《中華心理學刊》,16: 73-86

1974f       <注音鍵盤的初步定位>(與鄭昭明合著)。《中華心理學刊》,16: 87-94

1975a      An analysis of direct questioning and pictorial thematic interviewing as two methods of measuring ideal family size and son preference. Acta Psychologica Taiwanica, 17: 85-104.

1975b      <人口的心理學研究>。載國立臺灣大學人口研究中心(主編):《人口問題與研究》。台北:臺灣大學人口研究中心。

1975c      <學校環境與大專學生的心理健康>(與柯永河、鄭心雄、李本華合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39: 125-149

1976a        Psychological correlates of family size, son preference, and birth control in Taiwan. Acta Psychologica Taiwanica, 18: 67-94.

1976b        Handedness in a Chinese population: Biological, social, and pathological factors. (With E. L. Teng, P. H. Lee, and P.C. Chang) Science, 193: 1148-1150.

1976c      <能力分班對學業成績與心理健康的影響>。《科學發展月刊》,4(1): 1-27

1976d      <兒童內外控信念的先決及後果變項>(與楊瑞珠合著)。《中華心理學刊》,18:105-120

1976e      <個人現代性與相對作業量對報酬分配行為的影響>(與朱真茹合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1: 79-95

1976f       <四種生育意向理論模式的驗證>(與劉君業合著)。《中華心理學刊》,18: 149-168

1976g      <社會焦慮量表之修訂>(與廖克玲合著)。《測驗與輔導》,5(1): 266-270

1977a        Locus of control and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With Rosina C. Lao and C. J. Chuang)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8: 299-313

1977b      <違犯行為的自我判斷與他人判斷的差異>(與余德慧合著)。《中華心理學刊》,19: 111-124

1977c      <成就歸因歷程對成就動機與學業成就的影響>(與鄭慧玲合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3: 85-127

1978a      <工業化過程中國人性格與行為的矛盾現象>。載楊國樞、葉啟政(主編): 《臺灣的社會問題(一九八四版)》。台北:巨流出版社。

1978b      <現代化的解析>。見楊國樞(主編):《現代社會的心理適應》。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1978c      <影響工人工作滿足感的因素:領導方式、情境因素及人格特質>(與鄭伯壎合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4: 13-45

1978d      <現代社會的心理適應>。載楊國樞(主編):《現代社會的心理適應》。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1978e      <升學主義下的教育問題>。載楊國樞、葉啟政(主編):《臺灣的社會問題(民73版)》。台北:巨流出版社。

1978f       <國中學生的心理需求與問題行為的關係>(與黃國彥、鄭慧玲合著)。載文崇一、李亦園、楊國樞(主編):《社會變遷中的青少年問題》。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1978g      <影響國中學生問題行為的學校因素>。載文崇一、李亦園、楊國樞(主編):《社會變遷中的青少年問題》。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1978h      <家庭與社區環境對國中學生問題行為的影響>(與朱瑞玲合著)。載文崇一、李亦園、楊國樞(主編):《社會變遷中的青少年問題》。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1979a        Lateral preferences for hand, foot, and eye and their independence from scholastic achievement. (With E. L. Teng, P. H. Lee, and P. C. Chang) Neuropsychologia, 17: 41-48.

1979b      <歸因特質的測量與研究>(與洪光遠合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8: 89-154

1979c      <企業組織中員工的工作環境與工作士氣>(與黃光國合著)。中央研究院經濟學研究所(主編):《臺灣人力資源會議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經濟學研究所。

1979d      <問題行為少年對成功與失敗的心理反應>(與歐真妮合著)。《中華心理學刊》,21(1): 49-59

1979e      <問題行為少年在壓力情境下的鏡描作業>。《中華心理學刊》,21(2): 91-98

1980a        Ethnic affirmation by Chinese bilinguals. (With M. H. Bond)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11: 411-425.

1980b      <夫妻角色行為與婚姻滿足程度>(與陳嘉鳳合著)。《中山文化學術基金會集刊》,25: 11-21

1980c      <生活素質的心理學觀>。《中華心理學刊》,22(2): 11-24

1980d      <從心理學看民族主義>。載中國論壇社(主編)︰《挑戰的時代》。台北︰中國論壇社。

1981a        Problem behavior in Chinese adolescents in Taiwan: A classificatory-factorial study.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12: 179-193.

1981b        Social orientation and individual modernity among Chinese students in Taiw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13: 159-170

1981e      <中國人的性格與行為:形成及蛻變>。《中華心理學刊》,23(1): 39-55

1982a        Human Values in nine countries. (With S. H. Ng and others) In P. Rath, H. S. Asthanam, D. Sinha, and J. B. P. Sinha (Eds.), Diversity and Unity in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Lisse, Neth.: Swets and Zeitlinger.

1982b        Ethnic affirmation vs. cross-cultural accommodation: The variable impact of questionnaire language. (With M. H. Bond)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13: 169-185.

1982c      <現代社會中的市民性格>。載楊國樞:《開放的多元社會》。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1982d      <輔導理論與方法的中國化>。載楊國樞:《開放的多元社會》。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1982e      <青少年問題行為的研究>。載楊國樞(主編):《開放的多元社會》。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1982f       <緣及其在現代生活中的作用>。載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主編):《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

1982g      <當前大學生的價值觀念與思想行為>。載楊國樞(主編):《大學生的心態與行為》。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1982h      《青少年心理測驗手冊》(與李本華合著)。台北:臺北「張老師」青少年輔導中心。

1982i       <心理學研究的中國化:層次與方向>。載楊國樞、文崇一(主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的中國化》。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1982j       <成敗歸因與情緒反應>。《中華心理學刊》,24: 65-83。修訂後又載《中山學術文化集刊》,1984,第30集,141

1983        <變遷社會中的青少年思想與觀念>。載韋政通、李鴻禧(主編):《思潮的脈動》。台北:中國論壇社。

1984        <現代性員工與傳統性員工的環境知覺、工作滿足及工作士氣>。載楊國樞、黃光國、莊仲仁(主編):《中國式管理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臺灣大學。

1985a      <臺灣社會的多元化:回顧與前瞻>。載中國論壇編輯委員會(主編):《臺灣地區的社會變遷與文化發展》。台北:中國論壇社。

1985b      <中國人描述性格所採用的基本向度──一項心理學研究中國化的實例>。載李亦園、楊國樞、文崇一(主編):《現代化與中國化論集》。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1985c      <現代社會的新孝道>。載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主編):《現代生活態度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又載《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9卷,第1期,5667。後以<中國人之孝道的概念分析>為題收入楊國樞 (1988):《中國人的蛻變》。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1985d      <臺灣民眾之性格與行為的變遷>。載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主編):《臺灣地區之現代化及其問題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

1985e      <大學訓導問題:概念性與實徵性分析>(與黃光國合著)。《中華心理衛生學刊》,2(2): 53-60

1986a        Chinese personality and its change. In M. H. Bond (Ed.), The Psychology of Chinese People. Hong Ko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6b      <家庭因素與子女行為:臺灣研究的評析>。《中華心理學刊》,28( 1): 7-28

1986c      <大學生人生觀的變遷:二十年後>(與黃曬莉合著)。載瞿海源、章英華(主編):《臺灣的社會與文化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1986d      <大學生價值觀的變遷:二十年後>(與雷霆合著)。載瞿海源、章英華(主編):《臺灣的社會與文化變遷》,479-511。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1987a        Chinese values and the search for Culture-free dimensions of culture. (With M. H. Bond and others)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 18: 143-164.

1987b      <人文學及社會科學研究的臺灣經驗>(緒論)。載賴澤涵(主編):《三十年來我國人文及社會科學之回顧與展望》。台北:三民書局。

1987c      <工作取向領導行為與部屬工作績效:補足模式及其驗證>(與鄭伯壎、莊仲仁合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60: 61-119

1987d      <社會取向成就動機與個我取向成就動機:概念與測量>(與余安邦合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64: 51-98

1988a      <孝道的社會態度與行為:理論與測量>(與葉光輝、黃曬莉合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65: 171-227

1988b      <孝道的認知結構與發展:概念與衡鑑>(與葉光輝合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65: 131-169

1988c      The role of yuan in Chinese social life: A conceptual and empirical analysis. (With D. Y. F. Ho) In A. C. Paranjpe, D. Y. F. Ho, & R. W. Rieber (Eds.), Asian Contributions to Psychology. New York: Praeger.

1988d      Will societal modernization eventually eliminate cross-cultural psychological differences? In M. H. Bond (Ed.),T he Cross-cultural Challenge to Social Psychology. Beverly Hills, CA: Sage.

1988e      <傳統價值觀、個人現代性及組織行為:後儒家假說的一項微觀驗證>(與鄭伯壎合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64: 1-49

1988f       <臺灣民眾的心理需求及其相關因素>(與朱瑞玲合著)。載楊國樞、瞿海源(主編):《變遷中的臺灣社會──第一次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資料的分析》。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1988g      <中國人與自然、他人、自我的關係>。載文崇一、蕭新煌(主編):《中國人:觀念與行為》。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1988h      <臺灣民眾的疏離感及其先決因素>。載楊國樞、瞿海源(主編):《變遷中的臺灣社會──第一次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資料的分析》。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1988i       <中國大學生價值取向及其變遷>。載楊國樞:《中國人的蛻變》。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1990a        Exploring implicit personality theories with indigenous or imported constructs: The Chinese case. (With M. H. Bond)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8: 1087-1095.

1990b      <知識份子的心理特徵與社會角色>。載韋政通等著:《自由民主的思想與文化》。臺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

1990c      An inquiry into Confucian socialization rela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juvenile delinquency. Chinese Journal of Psychology, 32: 75-94.

1991a        Three Normal and Deviant Syndromes of Chinese Youth: Quantitative Differentiation and Psychological Profiles. (With D. H. Yue and E. C. Wu)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Science Council, Part C: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1(2): 260-279.

1991b      <孝道的心理學研究:理論、方法及發現>(與葉光輝合著)。載高尚仁、楊中芳(主編):《中國人•中國心──傳統篇》。台北:遠流出版社。

1991c      <成就動機的本土化反省>(與余安邦合著)。載楊中芳、高尚仁(主編):《中國人•中國心──人格與社會篇》。台北:遠流出版社。

1991d      <孝道認知結構組型之分析>(與葉光輝合著)。《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1(1): 32-55

1991e      <傳統孝道的變遷與實踐:一項社會心理學之探討>(與莊耀嘉合著)。載楊國樞、黃光國(主編):《中國人的心理與行為(一九八九)》。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1991f       <中國人的個人傳統性與現代性:概念與測量>(與余安邦、葉明華合著)。載楊國樞、黃光國(主編):《中國人的心理與行為(一九八九)》。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1991g      <緒論>。見楊國樞、葉啟政主編:《臺灣的社會問題(一九九一版)》。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1992a      <劉劭的人格理論及其詮釋>。載黃應貴(主編):《人觀、意義與社會》。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1992b      <傳統價值觀念與現代價值觀念能否同時並存?>。載漢學研究中心(主編):《中國人的價值觀》。臺北:漢學研究中心。亦見楊國樞(主編)(1994):《中國人的價值觀─社會科學觀點》。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1992c      <從歷史心理學的觀點探討清季狐精故事中的人狐關係:()內容分析的結果及其解釋>。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行為研究組(主編):《歷史心理學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1992d      <中國人的社會取向:社會互動的觀點>。載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主編):《中國人的心理與行為科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又載楊國樞、余安邦(主編)(1993):《中國人的心理與行為──方法與理念篇(一九九二)》。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1993a      <我們為什麼要建立中國人的本土心理學?>。《本土心理學研究》,1(1): 6-88

1993b      <性格測驗之發展與本土化>(與莊耀嘉合著)。中國測驗學會(主編):《心理測驗在臺灣的發展》。台北:中國測驗學會。

1994        The nature of achievement motivation in collectivistic societies. (With A. B. Yue as the first author) In U. Kim, H. C. Triandis, C. Kagitcibasi, S. C. Choi, and G. Yoon (Eds.), Individualism and Collectivism: Theory, Method, and Application. Newbury Park, CA: Sage.

1995a        Chinese social orientation: An integrative analysis. In T. Y. Lin, W. S. Tseng, and Y. K. Yeh (Eds.), Chinese Societies and Mental Health. Hong Ko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A preliminary version published in L. Y. C. Cheng, F. M. C. Cheung, and C. N. Chen (Eds.), Psychotherapy for the Chinese. Hong Kong: Department of Psychiatry,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1995b      <中國人對現代化的反應:心理學的觀點>。載喬健(主編):《現代化與中國文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5c      <家族化歷程、泛家族主義、及組織管理>。載鄭伯壎(主編):《台灣與大陸的企業文化及人力資源管理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信義文化基金會。

1996a      The psychologic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Chinese people as a result of societal modernization. In M. H. Bond (Ed.), The Handbook of Chinese Psychology. Hong Ko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b        Theories and research in Chinese personality: An indigenous approach. In H. S. R. Kao and D. Sinha (Eds.), Asian 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y. New Delhi: Sage.

1997        Indigenizing Westernized Chinese Psychology. In M. H. Bond (Ed.), Working at the Interface of Cultures: Eighteen Lives in Social Science. London: Routledge.

1998a        Chinese responses to modernization: A psychological analysis. Asi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 75-97.

1998b      <中國人的家族主義:概念分析與實徵衡鑑>。(與葉明華合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83: 169-225

1998c      〈心理學研究的本土契合性及其相關問題〉。《本土心理學研究》,8: 61-103

1998d      三論本土契合性:進一步的澄清。《本土心理學研究》,8: 197-237

1998e        Towards an Indigenous Chinese Psychology: A Selective Review of Methodological,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Accomplishments. Chinese Journal of Psychology, 4(2):181-211.

2000a      An external orientation to the study of causal beliefs: Applications to Chinese populations and comparative research. (With Eli Lieber as the first author)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31(2): 160-186.

2000b        Monocultural and Cross-cultural Indigenous Approaches: The Royal Road to the Development of a Balanced Global Human Psychology, Asi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3: 241-264.

2000c      台灣與大陸華人之基本性格向度的程度比較(與許功餘、王登峰合著)。發表於「家人關係及其心理歷程:第五屆華人心理與行為科際學術研討會」,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台灣大學心理學系暨研究所及華人本土心理學研究追求卓越計畫合辦,200012810日,台北南港。

2001b        Beyond Maslow’s Culture-bound, Linear Theory: A Preliminary Statement of the Double-Y Model of Basic Human Need. In Nebraska Symposium on Motivation, Vol. 49: Cross-cultural Differences in Perspectives on the Self. V. Murphy- Berman, and J. Berman, ed. Lincoln, NE: 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 (In press)

2001a      台灣與大陸華人之基本性格向度的程度比較(許功餘、王登峰、楊國樞)。本土心理學研究,第15期。(編印中)

 其他著作

圖書

1969       《心理學》(與張春興合著)。台北:三民書局。

1970       《人格心理學》。見陳雪屏主編:雲五社會科學大辭典,第9冊,心理學。台北:商務印書館。 

1974        心理與教育。台北:晨鐘出版社。

1976a      中國人的現代化。高雄:眾成出版社。

1976b      青年與人生遠景(主編)。台北:牧童出版社。

1978a      實用心理學(主編)。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出版公司。

1978b      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與文崇一、吳聰賢、李亦園主編)。台北:東華書局。

1980        現代化與民族主義(與金神保主編)。台北:中國論壇社。

1982       開放的多元社會。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1985       青年的人際關係。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1987       中國人的傳統心理(主編)。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1999        台灣地區心理學論著摘要彙編:人格及社會心理學,19541995(上、下冊)。楊國樞、余安邦、葉光輝合編。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文章

1973        〈臺大學生在做些什麼﹖〉。《思與言》 10(5):6-29; 10(6):1-19

1974        Social-psycholgocial research on fertiltiy in Taiwan, Republic of China. In Proceedings of the Technial Seminal on Social and Psychological Aspects of Fertity, Washington, D.C.: Transnational Family Research Institute.

1977        Better value orientations for youth. In Proceedings of the First Asian-Pacific Regional Seminar on Youth Development. Seoul, Korea: Cultural and Social Center, Asian and Pacific Region.

1982        〈價值取向及其變遷一以大學生的研究為例〉,刊於《大學生的心態與行為》,楊國樞主編。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1992a        Social- and Individual-oriented Achievement Motives: Conceptualization and Measurement (with A. B. Yue), Manuscript submitted to Genetic, Social, and General Psychology Monographs.

1992b      〈父子軸家庭與夫妻軸家庭:運作特徵、變遷方向及適應原則〉, 發表於「家庭與心理衛生國際研討會」。中國心理衛生協會主 辦,1216-18日,台北。

1997        Towards An Indigenous Chinese Psychology: A Selective Review of Methodological,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Accomplishments. Plenary paper presented at the Second Conference for the  Asian Association of  Social Psychology, held in Kyoto on  August 6-9, 1997.

研究報告

1982        工作環境知覺、工作滿意及工作士氣的關係,中國石油公司專題研究報告。

1985        影響國中與國小學生近視程度的心理與行為因素,行政院研考會專題研究報告。

1997       父子軸家庭與夫妻軸家庭的運作法則與變遷方向:夫妻關係。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計劃之研究報告。

 

 

 

 

 

楊國樞 (KUO-SHU YANG) 教授五年內之學術著作目錄

 

1. 1997  Indigenizing Westernized Chinese Psychology. In M. H. Bond (Ed.), Working at the interface of cultures: Eighteen lives in social science. London: Routledge.

2. 1998a  Chinese responses to modernization: A psychological analysis. Asi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 75-97.

3. 1998b 〈中國人的家族主義:概念分析與實徵衡鑑〉。(與葉明華合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83期,169-225

4. 1998c  〈心理學研究的本土契合性及其相關問題〉。《本土心理學研究》,8期,75120

5. 1998d  〈三論本土契合性:進一步的澄清〉。《本土心理學研究》,第8期,197237

6. 1998e 〈台灣社會科學的發展:困頓與超越〉。載中國社會科學院學術交流委員會、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主編):《中華人文精神的呼喚:海峽兩岸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學術研討會》。北京:九洲圖書出版社。

7. 1998f 〈中國人的忍:概念分析與實徵研究〉。(與李敏龍合著)《本土心理學研究》,第10期,3-68

8. 1999  Towards an Indigenous Chinese Psychology: A Selective Review of Methodological,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Accomplishments. Chinese Journal of Psychology, 41(2), 181-211.

9. 2000a  An external orientation to the study of causal beliefs: Applications to Chinese populations and comparative research. (With Eli Lieber as the first author)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31(2), 160-186.

10. 2000b  Monocultural and Cross-cultural Indigenous Approaches: The Royal Road to the Development of a Balanced Global Human Psychology. Asi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3, 241-264

11. (印刷中) 〈台灣與大陸華人之基本性格向度的程度比較〉(與許功餘、王登峰合著,為第三作者)。《本土心理學研究》,第16期。

12. (In press) Beyond Maslow’s Culture-bound, Linear Theory: A Preliminary Statement of the Double-Y Model of Basic Human Needs. Nebraska Symposium on Motivation, Vol. 49. Lincoln, NE: 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

13. (In press)  Indigenous personality research: The Chinese Case. In U. Kim, K.S. Yang, & K.K. Hwang (Eds.), Scientific advances in indigenous psychologies: Philosophical, cultural, and empirical contributions. Newburry Park, CA: S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