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蘭地區社會變遷與永續發展

1次基本調查研究計劃

 

 

 

 

 

 

主辦單位:財團法人宜蘭人文基金會、佛光人文社會學院

合辦單位:宜蘭縣政府、宜蘭大學、清華大學宜蘭園區籌備處、

                 財團法人宜蘭社區大學教育基金會

補助單位: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財團法人台灣民主基金會

計畫主持人:賴淑娟(佛光人文社會學院助理教授)

協同主持人:林大森(佛光人文社會學院助理教授)

                  吳中峻(宜蘭大學副教授)

                  林瓊華(銘傳大學國際企業系副教授)

                  許文傑(佛光人文社會學院助理教授)

                  游憲廷(蘭陽技術學院講師)

兼任研究員:施慧雯(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民調中心研究員)

民國94年9月

 

 


 

宜蘭地區社會變遷與永續發展第1次基本調查研究計劃

一、     計畫名稱

宜蘭地區社會變遷與永續發展第1次基本調查研究計畫

二、     計劃期程

民國94年9月至95年8月。

三、     計畫緣起

依據1987年聯合國第42屆大會中,「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WCED)」所提出的 「我們共同的未來(Our Common Future)」報告,強調人類永續發展的概念,並將「永續發展」定義為「能夠滿足當代的需要,且不致危害到未來世代滿足其需要的發展過程」。之後,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會議於巴西里約召開地球高峰會,通過了「里約環境與發展宣言」、「廿一世紀議程」等文件,呼籲各國重視與制定永續發展策略。2004年我國訂定了【台灣廿一世紀議程—國家永續發展願景與策略綱領】,作為我國21世紀的永續發展策略依據,並且也責成地方政府規劃地方永續發展策略、成立推動地方發展機制,永續發展乃成為未來我國各級政府主要推動的工作之一;尤其,台灣地狹人稠,任何發展都將深遠地影響未來子孫,因此永續發展的策略乃為地方長遠發展的重要方針。

宜蘭縣過去因為地理位置特殊、交通不便,相對於台灣其他縣市顯得發展遲緩,近年來隨著北宜高速公路即將通車的時程愈來愈近,除了將拉近宜蘭地區與台灣北部的時空距離外,更重要的是通車之後對於宜蘭地區的影響,無論是在自然環境、城鄉空間、人文社會、經濟產業等等都將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與改變。從永續發展的角度觀之,通車之後對於當代與未來世代的生活影響是正面或負面,無論對於政府政策實務面、或是學術界,都是值得長期觀察與探究的課題。

根據既有的文獻顯示,過去宜蘭地區社會人文現象的觀察與紀錄大多偏向史學與人類學的研究,清朝時期有《噶瑪蘭廰志》、《噶瑪蘭志略》及一些關於施政的文章與散記。日治時期,由於統治的目的,日本政府留下了許多嚴謹的官方政書與民俗調查。光復以後,記載宜蘭的文獻還是以官方的縣志為主,例如民國42年宜蘭文獻委員會編修的《宜蘭縣志》、《宜蘭文獻》及其他關於鄉賢列傳、寺廟專輯的書籍。民國50年代開始有一些學者進入宜蘭做區域性的研究,例如李亦園所著《南澳的泰雅人:民族學田野調查與研究》、王崧興的《龜山島: 漢人漁村社會之研究》。民國60年代有何懿玲所著碩士論文,文中論及日治時期前漢人在蘭陽地區的開發,此後有關宜蘭開發歷史的論文漸獲重視。民國70年代因著台灣民主政治的開展,台灣史與鄉土文化漸受重視,宜蘭研究的熱潮隨之興起,早期有幾位當地國小與國、高中教師開始展開田野調查的工作,爾後有施添福以地理學做宜蘭聚落的研究,一些學者也進行有關漢人家族與噶瑪蘭族群之研究。「仰山文教基金會」更獎助宜蘭研究之碩、博士論文,從民國80年到94年之間,共獎助了120多篇,其中人文社會方面的主題涵蓋很廣,諸如宗教、戲曲、政治、教育、社區、家族與地方派系以及建築空間等。

最具系統性的調查與紀錄實屬近年來縣史館編修的文獻: 民國81年宜蘭縣府成立宜蘭縣史館籌備處,進行《宜蘭縣史系列》編修工程,其內容涵蓋語言(南島民族與語言)、政治(文職機關之變革)、經濟(水利發展史、社會經濟發展史、交通史)、社會(人口與社會變遷、醫療衛生史、民眾生活史、基督教傳教史、民間信仰)、藝術(口傳文學)、文教(學校教育) 等主題,自清朝至近代,此縣史系列為宜蘭縣政沿革與社會發展留下了整體梗概的記載,內容除了史實的紀錄,亦可從其中看出宜蘭地區社會變遷的軌跡。民國82年,《宜蘭文獻雜誌》雙月刊復刊,以保存鄉土史料,帶動宜蘭研究風氣為宗旨。民國83年開始進行每兩年一次的宜蘭研究學術研討會,至今已出版了5屆的論文集。 

整體而言,自有清以降,宜蘭相關文獻是透過政府、學者與民間的努力,為宜蘭地區的開發、社會關係及風土民情留下寶貴的資料。然而,上述資料多屬歷史性、或某一時間定點、或單一主題的研究,宜蘭在現代化歷程中,其社會、政治、經濟與人口變遷的軌跡,則缺少基礎性、長期性與連續性的資料與記載。因此,希望藉由宜蘭人文基金會與學術研究單位的合作,自永續發展的觀點發展一個長期性的調查計劃-「宜蘭地區社會變遷與永續發展基本調查研究」,以建立「宜蘭地區社會變遷與永續發展資料庫」。

社會變遷與永續發展資料庫的建立,具有政策參考、人才培育與學術研究等3方面的迫切性與實際效益。回顧中國及台灣在面臨社會轉型時,學界所做的基礎調查,不僅為新興之社會科學奠立基礎,也成為當時社會政策的重要依據,例如1930年代在中國,陶孟和主持的社會調查所、費孝通對「江村經濟」的基礎調查,為中國社會的轉型與農村社會經濟、土地與人口問題提出具體建言。國民政府遷台後,民國60年代陳紹馨、楊懋春等教授結合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針對台灣人口、經濟模式與鄉村社區進行相當多的社會調查,掌握了台灣由農轉工過渡時期的社會脈動。到了民國80年代楊國樞、瞿海源等學者於中央研究院展開台灣首次整體性、連續性、標準化的社會變遷調查,稱為「台灣地區社會變遷基本調查」,此調查延續至今已滿20年,使台灣在政治、經濟二度轉型,走向後工業社會的過程中留下寶貴的基礎資料,這些資料成為了分析政策、形塑發展策略、發展社會科學教育與學術研究的資料庫。

四、     計劃目的

(一)政策參考

關於「宜蘭地區社會變遷與永續發展資料庫」之建立,首先,就政策參考之效益而言,宜蘭北、西、南三面環山,東面向海,地理環境自成一格,相較於台灣平原區的西部與狹長的花東地區,其社會發展的速度較緩慢,因此呈顯其特有的風土民情。然而近20年來,隨著縣內公共建設的興建、民間文化與休閒事業的積極推廣,外來人口漸趨活絡,其經濟形式與社會關係逐漸在變化當中。不久的將來,隨著北宜高速公路通車後,宜蘭與大台北地區之連繫將更為密切,其經濟型態、社經資源分布、階級流動、宗教信仰、家族結構、社會關係與人口流動,均將面臨可預見的衝擊與變化。為詳實紀錄、了解宜蘭地區社會變遷的軌跡,有計劃地蒐集上述相關實證資料,以做為今後地區發展策略的參考,以及地方永續發展的評估基礎,實為當務之急。

(二)人才培育

再者,就人才培育之效益而言, 「打造大學城」一直是宜蘭縣政府發展的願景之一,然而大學城發展的結果不應只是呈顯在年輕消費人口的增加,更是應建立在地方社會與教育課程及學術研究的密切連結,進而形成互利共生、彼此滋養的關係,以奠定「大學城」的實質內涵與基礎。而 「宜蘭地區社會變遷與永續發展基本調查研究計畫」的進行,正可成為連結在地社會與學術場域的媒介,例如,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是本縣唯一著重文史哲與社會科學發展的大學,其社會學系與政治學系各附設有「宜蘭地區社會文化研究中心」與「民意調查中心」,若由佛光人文社會學院來規劃這長期性的調查研究計劃,可就近結合縣內相關院校的研究人員參與,節省外聘研究員之金錢與時間的花費,並增強研究者對地方之認同。同時,此研究計畫可與大學課程(例如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區域研究等)配合,開創學生與老師一同探索、實習的空間,達到培育社會科學人才的效益。

(三)學術研究

最後,就學術研究之效益而言,「宜蘭地區社會變遷與永續發展資料庫」可擴大其價值而成為公共資產,提供學術界、政府機關進行有關社會變遷與永續發展之研究分析的素材。如此,此資料庫的建立將使提出已久的「宜蘭研究」走向更豐富、多元、動態及具科學性的方向。宜蘭地區屬地方社會,其基礎調查的結果,有利於與台灣全國性資料做比較,以看出不同時期城鄉發展之異同,如此,宜蘭地區亦將成為一個研究社會變遷、永續發展、城鄉差距或區域研究的絕佳實驗室。

五、     計畫內容

「宜蘭地區社會變遷與永續發展基本調查研究計劃」預備每3年辦理一次,將「社會」、「政治」、「經濟」這3大領域,從事貫時性之調查,以集得可做兩個時間點以上之比較分析,達到探究社會變遷與永續發展的重要目標。

連接台北、宜蘭的北宜高速公路即將於民國94年底或95年初通車,宜蘭地區將面臨快速的衝擊,在此時間點進行此一調查研究,可以觀察通車前後社會變遷之實況。本(第1)次基礎調查將著重觀察宜蘭地區北宜高通車前後的比較,因此第1次的調查較特殊,除了調查前各項準備工作之外,實際的訪問調查將在95年4月底前完成「社會」、「政治」、「經濟」這3大領域的基本調查。有關訪問調查工作的初步規劃如下表:

計畫名稱

宜蘭地區社會變遷與永續發展第1次基本調查研究計畫 

計畫期程

949月至958

調查期間

95213日起至430日止

 

母群定義

宜蘭地區20歲以上公民 

抽樣方法

依戶籍進行分層隨機抽樣 

樣本數

1,500

使用統計軟體

SPSS

 

調查方式

面訪 

調查領域及主題

在問卷擬題方面,本計劃涉及社會、政治、經濟3大領域,計劃內容所提及指標與變項做如下之劃分,由各組分別負責:

社會組:個人特徵、人口、族群、家庭結構、家庭及居住環境及城鄉差異、宗教信仰、對社會一般狀況之評估意見、對經濟一般狀況之評估意見、基本價值觀念、生育態度與行為、休閒觀念與活動、教育期望、職業偏好及抱負、職業聲望,及一般成就性期望、社區與生態等。

政治組:參與社團狀況、對政治一般狀況之評估、政治態度與行為、法治觀念與行為、公民意識與參與、弱勢族群與人權、政治文化與民主價值、政治信任等。

經濟組:經濟類型、企業投資、個人與家庭所得、職場進出、工作遷移、消費行為與心理、自然資源(土地、水源、空氣)利用與永續發展、地方產業發展與策略等。

備註

問卷擬題將參考中研院「台灣地區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資料庫」之問卷設計為藍本,另依宜蘭地方特殊性及永續發展之角度,增加相關題目。

六、     工作項目與期程

工作項目與期程

9/94

10/94

11/94

12/94

01/95

02/95

03/95

04/95

05/95

06/95

07/95

08/95

一、籌備階段

問題討論

 

 

 

 

 

 

 

 

 

 

 

文獻探討

 

工作項目與期程

9/94

10/94

11/94

12/94

01/95

02/95

03/95

04/95

05/95

06/95

07/95

08/95

問卷設計

 

 

 

 

 

 

 

 

 

  

 

訪員招募

 

 

訪員培訓

 

 

 

 

 

 

 

 

 

前測、問卷修改及印製

 

 

 

 

 

 

 

 

 

 

二、調查階段

訪問調查

 

 

 

 

 

 

 

 

 

資料檢誤與輸入

 

 

 

 

 

 

 

 

 

 

 

三、研究階段

資料分析與報告

 

 

 

 

 

 

 

 

 

結案

 

 

 

 

 

 

 

 

 

 

 

七、     主辦單位

財團法人宜蘭人文基金會、佛光人文社會學院

八、     合辦單位

宜蘭縣政府、宜蘭大學、清華大學宜蘭園區籌備處、財團法人宜蘭社區大學教育基金會。

九、     補助單位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財團法人台灣民主基金會。

十、     研究團隊

(一) 專案顧問團:

1.章英華(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

2.楊國樞(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教授)

3.王俊秀(清華大學教授)

4.陳進傳(嶺東技術學院教授)

5.張智欽(宜蘭大學副教授)

6.羅中鋒(佛光人文社會學院助理教授)

7.孫以清(佛光人文社會學院助理教授)

  (二) 計畫主持人:賴淑娟(佛光人文社會學院助理教授)

  (三) 協同主持人

1.社會組:林大森(佛光人文社會學院助理教授)

賴淑娟(佛光人文社會學院助理教授)

2.政治組:許文傑(佛光人文社會學院助理教授)

游憲廷(蘭陽技術學院講師)

3.經濟組:吳中峻(宜蘭大學副教授)

林瓊華(銘傳大學國際企業系副教授)

  (四) 兼任研究員施慧雯(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民調中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