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所認同的文化內涵

作者 謝正一

  最近台灣因為選後的政治對立及文化認同的落差而有人提出「中國文化是台灣文化的一部份」。我們姑且不談這個論述的內涵,因為在全球化的今天,在世界村概念的現在,已沒有所謂代表性的文化。相反的,任何文化的形成和認同,是潛移默化的,它是不可能成為一種「圖騰」或「意識」來加以區別的。誰能說現在的大陸,究竟是什麼文化?誰能說台灣又是什麼文化﹖難矣!但台灣肯定有它獨特性的「台灣文化」,就像上海有自己獨特的「上海文化」,閩南有獨特的「閩南文化」等。

 因此,文化「本土化」本來就是理所當然的一件事,至於要如何去分析內涵,恐非這幫政客可以說清楚的。然而一個好的本土文化,必須具有幾個基本內涵:

 第一,它是人文的文化。這個意思是說尊重每一個來到台灣生活的人,尊重每一個人的人生觀、人生價值、人性尊嚴。我們沒有理由以自己的意識型態和價值觀去任意批判這些同樣生活在台灣的人,包括三十萬外勞、二萬五千名大陸新娘、五萬名外籍新娘,他們都是依靠自己的能力,在台灣這塊土地上討生活,過著最卑謙的生活。

 看看我們台灣人如何對待這些人﹖我們還有普世價值的人性和人權嗎﹖台灣如此歧視這些人,我們又有什麼值得驕傲的文化﹖

 第二,它是多元的文化。現在是全球化的時代,世界任何一個地方,廿四小時都可以到達。全世界的金融和貿易是廿四小時在作息。每天都有來自世界各國的人,我們每天也有許多人在其他國家生活,受著當地國法律的保障以及當地人民的平等相處和往來。

 我們要學習欣賞各國人士的文化,我們要接受文化多元化是世界的潮流,更是中華文化的傳統,亦是台灣本土文化的傳統,我們不明白台灣本土化文化,有什麼理由不能承認就是多元化文化。

 第三,它是融合的文化。台灣文化主流來自「唐山」,這是歷史不可動搖的事實,然而,台灣在四百年來,歷經西班牙、荷蘭、明鄭、大清、日本、國民政府一黨獨大國民黨等的支配和統治。政治變遷儘管如此,四百年來,台灣從五萬原住民再加上鄭成功的五萬軍民,陸續成長成為今天,台灣的本土文化,根本就是融合各種文化而具有台灣特色的文化。否則台灣流行歌曲,怎會為大陸民眾所喜歡﹖就是因為它具有台灣的特色!

 因此,我們不需要誰來定義台灣本土化的內涵,民眾喜歡的就是文化,那怕是流行的次文化,例如「哈日族」、「哈韓族」,那又有什麼關係呢﹖

 總的來說,一個文化如果不能是人文的、多元的、融合的,這樣文化肯定不是主流的文化。我們才不管它被定位為什麼文化,我們要的是自我認同的文化,我們要的是別人尊重自我認同文化的文化。否則三十萬外勞的異國文化,我們有理由藐視嗎﹖台灣所謂本土化文化的基本內涵理應就是人文的、多元的、融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