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捷運列車概述∼ 捷運列車簡介 台北捷運列車,不論是中運量還是高運量系統,均為動力分散式的列車。中運量系統之列車,有法國馬特拉與加拿大龐巴迪兩種車型,車身均採用鋁合金之材質,但為了要使整個車身達到防鏽的效果,因此將整列車車身漆成以白色為底色。高運量列車車身,為適應北台灣潮濕的氣候,均採用不鏽鋼材質以達到防鏽效果。
列車編制部份,中運量為兩節車廂為一對,兩對為一列共四節車廂,每節車廂均有四個車門(兩側各兩個),但車號部份不一定連號。採用膠輪捷運(註釋1)以及專門為中運量系統設計之專用軌道,並有搭載ATC(自動列車控制裝置)與ATO(自動列車運轉裝置)。全程均為自動駕駛,但為了避免列車上的緊急突發狀況,故列車上均會配屬服務人員。 . 高運量系統之列車採用鋼輪,列車製造商分為日本製造(日系)與德國製造(德系)兩種車型,其中日系車量目前有分301型、371型(分第一代與第二代兩種)與381型。德系車量主要分為321型與341型兩種。高運量列車車身均採用不鏽鋼材質以達到防鏽效果;至於高運量各路線採用之車型大至如下:目前板南線全線均採用德國西門子的321型與341型兩種車型,而淡水線與新店線則採用301型、第一代371型與381型三種車型。整條橘線(中和線、新莊線與蘆洲線)均採用第二代371型。另外新北投與小碧潭支線,則採用第一代371型之三車組列車運轉。
高運量列車尺寸規格與設計部份,單節車廂列車長度為23.5公尺,寬3.2公尺,高3.6公尺(軌道面至車頂高度)。三節車廂為一對,兩對為一列車共計六節車廂且兩個車組編碼一定連號。每節車廂均有八個車門(兩側各四個),屬於鐵路捷運(註釋2)。 . 一般高運量組合方式為DM1-T-M2+M2-T-DM2(但唯一例外的是新北投與小碧潭支線採用之三節車廂列車,其組合方式是DM1-T-DM2),DM1與DM2車廂均設有駕駛室且配有司機員,但除了特殊情況,基本上還是以自動駕駛為主;另外高運量列車編號方式,每個車廂編號均為四位數字,第一位數字是車廂種類,1是DM1和DM2車,2是T車,3為M2車廂,第二位數字則是車型代號,目前的方式是,0為301型,1是321型,2是341型,3和4是371型,5為381型,末兩位數字為車組編碼的流水號(最小是01,最大則不一定,視列車數量而定,但一定都是偶數)。例如,一列301型的其中一個車組編碼是01,故這列301型的六列車廂編號依序是:1001-2001-3001+3002-2002-1002,簡稱001/002車。但為了方便說明,後面的介紹均只列出後三位數。 . ※註釋1:膠輪捷運:類似鐵路捷運,但不同的是,中運量列車主要採用橡膠輪胎(有時候是與傳統鋼輪混合併用),故為輪胎式的中運量系統。 註釋2:鐵路捷運:採用鋼輪,運量大,可附掛多節車廂。為世界許多大都是採用之。 . 高運量車次簡介 高運量列車與中運量列車還有一個不同地方,在於高運量系統有安排列車的車次。車次簡單來說就是列車運轉的代號,就如同台鐵的車次意思是一樣的。差別在於台鐵列車車次在執行完一趟任務後,要準備執行下一趟任務時,車次代號會更換,但是台北捷運不會,例如我們看到這列車用101車次從淡水開到新店,當這列車到達新店後要再開回淡水,車次還是用101,運用到收車時間為止。 . 高運量列車車次均顯示於車頭擋風玻璃的左下方。目前車次代碼總共有三位數字,第一位數字指的是路線代號,以目前的運用來說,1是紅線(淡水信義線與新北投支線),2是藍線(板南線),3是綠線(新店松山線),4是橘線(中和新蘆線)(由於目前松山線與信義線尚未通車,淡水線與新店線互通營運,故新店線目前與淡水線車次共用)。第二位數字開始是出車的流水號,例如:「輔大-南勢角」平日白天離峰時段共有13列車在線上營運,因此這13列車的車次分別就是從401排到413。原則上車次流水號的部分是照順序由小到大排列,以剛才的例子,401車次後面是402車次,402車次後面是403車次......,但由於尖峰時段會有加班車次列車進來,因此車次排序會有點亂,而尖峰時段過後,由於列車到站時間不同、車次運用、時刻表、列車維修清潔調度......等因素,因此尖峰時段過後的收車,不一定都是回收尖峰時段才加發進來的車次列車,故尖峰轉離峰後,車次排序會更亂。 . 目前高運量系統列車車次運用共有五種服務模式,第一種為早上營運時間開始服務,至營運時間結束後收車,這是最操的模式。第二種為早上營運時間開始服務,上午尖峰過後結束服務收車至機廠。第三種為早上營運時間開始服務,下午尖峰過後結束服務收車至機廠。第四種為下午尖峰時段開始服務,下午尖峰過後結束服務收車至機廠。第五種為下午尖峰時段開始服務,至營運時間結束後收車。至於哪一列車要用哪一種車次服務模式,完全視當天列車維修、清潔排程以及調度狀況等因素而定。 . |
※本站建議最佳瀏覽解析度:1024×768,縮放比例為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