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1-2 路網的發展∼

一、初期路網:

1. 最初的路線規劃一開始是由英國的顧問公司(BMTC)所設計,特色在於整個路線網路結構較為簡單。

2. 後來改成美國的顧問公司(ATC)來設計路網,除了根據最初BMTC所設計路線來進行修正外,同時也把中運量路線納入路網。

3. 1986年,由於行政院核定的經建會,通過台北捷運初期的路網方案,至此台北捷運的路網輪廓就此定案了。

.

二、雙十字路網:

1. 1996年木柵線通車,1997年淡水線通車,這兩條南北向路線彼此毫無相互交會,呈現筷子型路網。

2. 原本計畫台北車站忠孝復興站段先行通車,但因故延後通車,故台北市政府於1997年底決定於尖峰時段,闢駛接駁公車來回於台北車站忠孝復興站之間。

3. 19981224日,新店線北段與中和線通車;19991111日新店線全線通車。

4. 筷子型路網的情況,直至19991224日板南線「龍山寺-市政府」路段通車後,和淡水線與木柵線共構成「卄」字路網。

5. 由於「卄」字路網的形成,因此使得台北車站與忠孝復興站成為最大的主要轉乘站。

6. 2000831日,中正紀念堂站至西門站段,以及板橋線西段龍山寺站至新埔站段通車

  

三、擴建路線:

  為服務新店十四張地區之民眾,故於新店機廠上方興建小碧潭站。於2004929日通車,行駛於七張站與小碧潭站之間,全長1.9公里。同時也進一步開發與整合新店溪河畔與環河快速道路以西的河濱公園等水遊憩區。

.

四、二期路網:

1. 2006531日,板橋線第二階段與土城線全線通車,全程7.2公里。板南線的起訖站由原本的新埔站延伸至永寧站,大幅拉近板橋、土城與台北市間的距離。

2. 20081225日,南港線東延段(昆陽站至南港站)通車,路段長1.4公里。至此北捷路網總長度已超過75公里。

3. 200974日,內湖線全線通車,與原有的木柵線銜接,同時也是首條有通過機場的路線。而此刻起,內湖線與木柵線正式合併簡稱為「文湖線」(全名叫作「文山內湖線」)。至此營運路線總長度已破90公里。

4. 2010113日,新莊線忠孝新生站至大橋頭站,以及蘆洲線通車,這是首條橫跨淡水河的路線,至此捷運路網總長度已破100公里。由於蘆洲線通車,使得台北捷運的水準從一般的軌道運輸標竿聯盟(簡稱Nova),提升至國際地鐵聯盟。

5. 2011228日,板南線南港站至南港展覽館站通車,並與原有的內湖線銜接與轉乘。

6. 201215日,新莊線大橋頭站至輔大站通車,成為第二條橫跨淡水河的路線,並與原有的蘆洲線合併簡稱「新蘆線」。

7. 2012930日,原本中和線與淡水線相通營運,由於古亭站至忠孝新生站中間的東門站正式啟用通車因素,中和線至此刻起改接新蘆線營運,不再銜接淡水線,中和線與原有新蘆線合併簡稱為「中和新蘆線」(亦可稱「橘線」)。這也是台北捷運營運15多年來第一次做大改線的動作,也意味著以台北車站作為輻射型轉運站的時代,開始漸漸走入歷史。

8. 2013629日,新莊線輔大站至迴龍站正式通車營運,正式宣告被視為新莊線最後一塊的拼圖,正式完成,但是新莊機廠仍尚未啟用。

9. 20131124日,信義線中正紀念堂至象山站通車,此為繼板南線以來,第二條東西橫貫的路線,完工通車後,大幅度紓解板南線的人潮。通車後與淡水線銜接並行駛至北投站。

圖1-2-1:現階段台北捷運營運路網圖。

(※此圖可用滑鼠點選放大觀看)

.

TOP   回首頁

※本站建議最佳瀏覽解析度:1024×768,縮放比例為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