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路網的發展∼ 一、初期路網: 1. 最初的路線規劃一開始是由英國的顧問公司(BMTC)所設計,特色在於整個路線網路結構較為簡單。 2. 後來改成美國的顧問公司(ATC)來設計路網,除了根據最初BMTC所設計路線來進行修正外,同時也把中運量路線納入路網。 3. 1986年,由於行政院核定的經建會,通過台北捷運初期的路網方案,至此台北捷運的路網輪廓就此定案了。 . 二、雙十字路網: 1. 1996年木柵線通車,1997年淡水線通車,這兩條南北向路線彼此毫無相互交會,呈現筷子型路網。 2. 原本計畫台北車站─忠孝復興站段先行通車,但因故延後通車,故台北市政府於1997年底決定於尖峰時段,闢駛接駁公車來回於台北車站─忠孝復興站之間。 3. 1998年12月24日,新店線北段與中和線通車;1999年11月11日新店線全線通車。 4. 筷子型路網的情況,直至1999年12月24日板南線「龍山寺-市政府」路段通車後,和淡水線與木柵線共構成「卄」字路網。 5. 由於「卄」字路網的形成,因此使得台北車站與忠孝復興站成為最大的主要轉乘站。 6. 2000年8月31日,中正紀念堂站至西門站段,以及板橋線西段龍山寺站至新埔站段通車。
三、擴建路線: 為服務新店十四張地區之民眾,故於新店機廠上方興建小碧潭站。於2004年9月29日通車,行駛於七張站與小碧潭站之間,全長1.9公里。同時也進一步開發與整合新店溪河畔與環河快速道路以西的河濱公園等水遊憩區。 .
|
※本站建議最佳瀏覽解析度:1024×768,縮放比例為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