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編輯器:FCKeditor   排版設計:周俊雄


 

新鮮人 新鮮事
 

Facebook Twitter Plurk
首頁>新鮮人 新鮮事>誰家無風月 此地有琴尊
誰家無風月 此地有琴尊

佛光電子報-誰家無風月 此地有琴尊
 
 

誰家無風月 此地有琴尊


 

文/硉

  對現代人而言「古琴」到底是什麼?它既古雅又神秘、翻開詩詞經典隨處可見卻又難以捉摸的樂器到底是個什麼樣的玩意兒呢?拜本校音樂美學與實作的通識課程所賜,我們終於得以一窺古琴歷史與文學面紗後的真面目。

  「談談佛光古琴社和學習古琴的樂趣吧!」突然之間接到佛光電子報的邀稿,一時之間實在令人目瞪口呆。想當年由於仰慕嵇先生等人的魏晉風采久矣,選了系上的「魏晉玄學」課程後,秉持著中國哲學的實踐情懷,想深入體驗一下〈聲無哀樂論〉中的音樂美學,一方面也是為了創作而取材……總之,我以一介懷抱著熱忱與浪漫情懷的音痴身份,在學姐的推薦下選了古琴初階班課程,也開始與古琴結下不解之緣。

  

  


 

 

 

  即便這緣也結了、結也不能解了,但要我談古琴?古琴能談的可多了,上自歷史背景下至古琴製作,從操作到意涵,從琴曲風格到個人詮釋,所謂琴棋書畫,古琴乃中國士大夫文人的必修功課之一,一部《琴曲集成》或《神奇秘譜》就讓人為止眼花繚亂……談古琴,怎麼輪得到我小小一個(而且還不怎麼稱職)琴社社長來胡說八道?

  不過轉念一想,古琴不止是客觀的樂器,也是傳統文化中上至君王將相、下至士大夫庶人,往來於各階層之中,共通的音樂語言之一。《詩經》〈鹿鳴〉說「我有佳賓,鼓瑟鼓琴」;〈關雎〉說「窈窕淑女,琴瑟友之」,伯牙與子期以琴相識、相知、相惜的故事,直到現代依舊為人所津津樂道。

  既然琴可以友相知、送故人,一曲〈陽關三疊〉道盡多少沉鬱激動;還更可以把妹、可以表述心跡,至不濟,失戀時撫一曲〈湘江怨〉,多少也堪可撫慰一點被甩的悲淒之情了。

  既然古琴是那麼可俗可雅、可清可鬱的樂器,那麼作為一個熱愛古琴藝術的平凡人,我小小胡謅一番,似乎也算不上太過分了。

  提到古琴,一般人的反應不外是「那是什麼東西?與古箏有什麼不同?」尤有甚者,還會打趣著問:「彈琴之前可要焚香沐浴、忌這個忌那個的?」實不相瞞,我敢打賭時至今日依舊有人遵循古法,疾風暴雨不彈、塵市不彈、對俗子不彈、不坐不彈不衣冠不彈……,但是,古琴真是非得這麼「古」不可的樂種嗎?它真就這麼令人望而生畏,嚴肅又難以瞭解嗎?

  當然不是這樣的,古琴雖然因為它本身的先天條件使然,音色清潤音量幽微,致令許多人以為古琴曲都是些「聽了就讓人想睡覺的心靈音樂」,事實上,古琴若「只有」清潤淡雅,又怎麼能表現出人性多采多姿的層面?

  舉例來說,相傳為竹林七賢之一阮籍所作的〈酒狂〉,它快節奏的三拍子,正可以表現出作者越名教任自然、疏達狂放中,依舊帶著儒者心懷天下,卻不得伸展的無奈,嵇康的〈孤館遇神〉,以創新而奇詭的指法,表現雷雨夜遇鬼的驚慄……,如此獨樹一格的琴曲所在多有。

  足見古琴不只是高山流水、陽春白雪,它也具有平易近人,甚至是容易被現代人瞭解的音樂語言及特性。授課老師游麗玉女士就曾經提到,外國友人初聞古曲〈碧澗流泉〉時大大吃驚地說,「你們中國人這麼早就有ABA(慢快慢)的三段體音樂結構?」「你不曉得,古琴有許多樂曲的結構都是很現代的呢!」

  不過,雖然古琴有這麼富有節奏性與現代性的一面,還是得來說說它更別緻的部分。相較於箏與琵琶的磅礡剽悍、洞簫的蒼涼、笛子的冷冽,我不敢以一介琴痴的身分,妄稱古琴乃百樂之首、兼有其它樂器特性,或具有它們所不足的部分,但古琴確實具有更加獨特的一面。

  《溪山琴況》有言,「聖人……理一身之性情,以理天下人之性情,于是制之爲琴。其所首重者,和也」。就我學了這麼兩年的三腳貓功夫來看,古琴音樂最奇特的一點(或許也與其先天條件──窄長的共鳴箱及絲絃──有關)正在於它的聲音效果與技巧、乃至學習的重心,都不是著眼於強化演奏主體的情緒,而是協調。

  音樂可以是情感的延伸、轉化與集中,經過適當的沉澱和修飾,它可以成就一曲偉大的樂章,但「情感的延伸、轉化與集中」是很抽象的形容方式,舉個廣為人知的例子:匈牙利鋼琴手Rezso Seress在一九三三年寫下的名曲〈Szomorú Vasárnap〉,英譯Gloomy Sunday,中譯「黑色的星期天」,這首曲子在網路上傳得沸沸揚揚,理由不外乎它傳奇性的背景,簡單說起來就是這首樂曲所富含的絕望與悲傷,使得許多聽過的人們都選擇了自殺一途。誠然,這種說法有它非現實與非常理的部分,也很可能有許多道聽途說、以訛傳訛的部分,但即便撇開這些部分不談,我們還是可以客觀地說,它是一首優秀的樂章,極富感染力、同時令人感動(雖然感動的方向有些詭異),一個可以感動人心的藝術作品,難道不該是「好」的藝術作品嗎?

  但這種過分強調某種特定情感的樂曲風格,在中國的禮樂傳統中,或為淫、或為邪,淫者過量、邪者不正也,古琴音韻講求的「和」,就在於人性與情感適切的流露與表達,而這種流露並非「壓抑在可接受的範圍」,而是重而不虐、輕而不鄙。所謂樂不兼禮,偏近於流放,「禮」是由外加之的力量,透過外而內的過程調節人的心性;「樂」則是讓得到調節的情感還有向外舒發的方式,兩者的平衡即是「和」。倘若從這個角度思考,「五不彈」中的「不坐不彈、不衣冠不彈」,好像也不是那麼古板不能理解了。

  總而言之,言而總之。說了這麼許多,最後理當感謝又感嘆一下。要感謝的當然是本校曾經有過這樣一門音樂美學的實作課程,若非透過實地操演,學子固然可以瞭解「噢,原來古琴音樂也不是那麼不能聽嘛」,卻未必能在純粹「賞析」的過程中,瞭解它深遠流長的文化意涵,更不可能對這樣一門「古老」的樂器能對人心造成的影響有什麼深刻的體認。

  至於為了節省經費、無法採用小班制教學,乃至因為誤會學生以為畢業學分難以取得等種種因素裁撤、更換成純粹賞析的通識美學課程,我們也只能徒呼負負,嘆息三聲而已。

  在讀者看完以上這篇不學無術還硬擠出來的胡言亂語,進而對古琴產生了某種莫以名狀的好感或浪漫玄想(就像我一樣),我們天倪琴社誠摯歡迎您的加入,一同與我們參與為數不多的社團活動、花費您寶貴的學生生涯,在可能換不到什麼有用經驗價值的基礎練習上,一步步與本社社員們共同體會古琴的美麗與迷人。畢竟,對現代人而言,它或許只是一個舊文化中文人階層的特殊代表符號,但對於愛好琴曲、在今日依舊將之視為調冶心性的夥伴的人來說,它卻也是生命的符號,而我也始終相信,它不只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而是充滿生命脈動的結晶。


【佛大電子報第3期\20071221日】

 

 

Copyright from: Fo Guang University
No.160, Linwei Rd., Jiaosi Shiang, Yilan County 26247, Taiwan(R.O.C.)
佛光大學校址  26247宜蘭縣礁溪鄉林美村林尾路160號

投稿信箱:
secretary@mail.fg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