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編輯器:FCKeditor   排版設計:周俊雄


 

學術交流
 

Facebook Twitter Plurk
首頁>學術交流>時空意識寫入新詩-臺灣現代詩的發展與政治
時空意識寫入新詩-臺灣現代詩的發展與政治

佛光電子報-時空意識寫入新詩-臺灣現代詩的發展與政治
 
 

時空意識寫入新詩

臺灣現代詩的發展與政治


 

主講人:佛光大學外國語言與文化學系主任\陳鵬翔教授

時間:20071031

  原來我訂的題目是─臺灣現代詩裡的「政治」,但後來經過思考後發現,這個題目可以討論的東西較少,而且「政治」是一直持續在發展,沒有間斷的,所以來將題目更改為─臺灣現代詩的發展與「政治」。

  所謂政治,自古有之,自從有人類就有政治,換言之,只要是三個人以上在一起就構成了政治,因為人與人之間會產生不同的意見,說得更明白一點,政治的意思指的就是多元的聲音、不同的意見,需要妥協;與現在政治的意思不同,並不是鬥爭的意思。


 


  台北教育大學中文系主任林于弘的博士論文《臺灣新詩的分類學》中,第五章在討論臺灣政治詩的轉變,文中就指出,不同的人們聚集在一起,就會有言談,有言談就會有不同的聲音,如果你的意見想要凌駕別人之上,或者是你的意見被別人凌駕了,那麼這時「政治」便出現了。再如,孔子編三百篇,裡面也表現出「政治」,因為孔子在編三百篇的時候必需先看過這些詩,然後再詮釋這些詩;換言之,有閱讀就有詮釋,有詮釋就有立足點,而立足點的出現代表的就是「政治」。

  一般普遍說來,廣義的「政治」定義可以分為─實際/實踐中的協調操作及政黨相互間的權鬥、陰謀等;相較於後者來說,前者的定義是比較好的,也是和我之前為政治所做的解釋比較相呼應的。而在五、六○年代傳統的、現代主義的定義則認為,凡是標題明言「政治詩」或是反戰、反體制,或是宰制主流與支流、暗流的抗頡,或是大陸文革時期盛行的工農兵文學仿作即可稱之,在反戰、反體制的政治詩創作中,則以洛夫和羅門等人的詩為代表。

  而後結構、後現代主義對「政治」的界定,則可從非自然化運作/實踐、歷史敘述片面化/小敘述化、諧擬式再現、雙面/多面相/多語碼化、文本/形象的邊際張力、女性主義政治化慾望/驅體、抗拒論、表演策略及離散書寫等這幾個方面來討論。在諧擬式再現中,可以鄭愁予的〈山鬼〉為例子;而在抗拒論中,則大多以討論弱勢、被邊緣化或壓迫的主題為主。

  台灣很多的詩人,以洛夫為例,他們的詩可以說是非常現代而且非常富有時代精神,可是洛夫的許多詩偏偏缺乏空間意識,如果你把他的名字塗掉,然後冠上任何一個國家的詩人的名字都可以,這就表示出他的詩缺乏時空意識。因此,不論我們在作詩或談論事情,一定要在特定的時空底下談才行,才能顯現出他的特別性與獨特性。

【佛光電子報第3期\20071221日】

 

 

Copyright from: Fo Guang University
No.160, Linwei Rd., Jiaosi Shiang, Yilan County 26247, Taiwan(R.O.C.)
佛光大學校址  26247宜蘭縣礁溪鄉林美村林尾路160號

投稿信箱:
secretary@mail.fg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