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編輯器:FCKeditor   排版設計:周俊雄


 

休閒
 

Facebook Twitter Plurk
首頁>休閒>我作「宜蘭縣國中小學數位落差之研究」後感
我作「宜蘭縣國中小學數位落差之研究」後感

佛光電子報-我作「宜蘭縣國中小學數位落差之研究」後感
 
 
 我作「宜蘭縣國中小學數位落差之研究」後感
李書豪  員山國中教師

 

  民國九十二年,我開始就讀佛光教資所,也開始慢慢體認一件事實:『有時候不是你找到題目,而偏偏是題目找上了你。』我第一次想提出的研究計畫應該是:『資訊組長的工作倦怠感』,當時的研究方法吳慧敏老師提出相關問題詰問主題鋪設的正當性?是否一開始就先入為主認為有倦怠感這回事呢?其實題目一直圍繞著我,像是自我剖析自己的潛意識地主觀認定、工作認同與倦怠的關連與想要解決什麼關鍵問題?


 

  其實原先很想探討的是『宜蘭縣立國中小學校的資訊組長教師看資訊教育落差』,我對這個議題的關注,當初並不是鎖定在資訊教育而已,個人從在兩個不同縣市的國中學校擔任教學與行政職務後,觀察到資訊素養最明顯的落差不止是出現在學生之間,其實也出現在『教師資訊素養與其年齡之間的落差』以及『教師認同資訊科技重要性與其年齡之間的落差』;也算是多年以來兼任資訊組長職務的無奈與所見的荒謬之處。舉個工作經驗來說,民國88~91年這段時間的教師研習主題中,僅是教師e-Mail的研習,辦過不少於五次之多,結果還是常常會有一些老師當場問您:『我的e-Mail密碼是多少?』,甚至就是您總是會知道誰的e-Mail信箱絕對不要寄信給他,只會徒增困擾,因為他的信箱從不開啟,所以一定會收到退件。

 

  民國九十年那一年,我的學校因為小班教學的一個主題計畫,上層補助班級電腦,當時實驗班級為一年級,那多在學校的三樓,結果發生放學後,學生逗留樓梯與廁所,趁著大家都回家之後回到班級教室大玩電腦,結果卻被保全系統啟動後給關在三摟,學生求救之後解圍了,差點要冒險攀爬下樓。我開始試著瞭解孩子們對電腦的使用與深層的認知;每當學生在上電腦課遊魂時,或是圖書館使用公用電腦時,我會很好奇地特別去觀察他們的行為究竟是在透露什麼現象?幾乎大多數都還認定電腦這玩意兒就是打電動與上網交友的酷玩意。

  經過反覆澄清與思量,最後我鎖定了探討宜蘭地區的數位落差問題。數位落差研究的文獻之中,關於對數位落差的定義與研究消弭落差的策略討論會文件,再怎麼看其實都如初一轍,變化不大。例如:牛津字典這樣解釋:『這是一個分水嶺,分成兩個部分,一群人正準備存取電腦和網路,而另一群人尚未準備好。』另外,最新的Wikipedia線上百科則是指出:『數位落差是指人們對於電子科技進行日常性與有效存取的不同而所存在其中的差異』。可是若將各研究文獻所觀察的切入點經過嚴格審視與歸納,還是可歸結出兩大主軸,那就是『客觀環境的機會』以及『主觀環境的表現』問題。在資訊進用者的客觀環境,討論資訊進用的機會層面(擁有、未擁有),這較偏向於機械設備部分;而資訊進用者主觀呈現出表現層面(能力、外顯表現的實際特徵)比較屬於資訊素養。

於眾多文獻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文獻有四:

一、曾淑芬(民92年)。《台閩地區九十一年數位落差調查報告》。行政院研考會委託研究報告,民92年5月。

二、潘威歷、邱貴發(民92年)。『國民中小學系統管理師及資訊教師之工作現況及網路使用情況調查報告』。民93年6月28日取自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網路學習實驗室網頁:http://astc.ice.ntnu.edu.tw/document/NTNU_ICE_NLRG_2003_001.pdf,未出版。

三、巫有鎰(民91年)。『資訊化社會中教育機會均等的轉機與挑戰-從偏遠地區的資訊教育談起』,教育研究月刊,99期。

四、陳香吟(民91年)。『數位落差-資訊教育行政與實務問題』。教育研究月刊,99期,頁15-33。

 

  這四項文獻中,分別是曾淑芬所作研究為國內統籌了國外研究之後,第一次嘗試做出的研究數位落差之指標。先邀請專家一起先共同討論幾個構面與研究指標,並一再經過層級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也就是專家們一同參與、一致性檢定後,將上述所有構面的相對權重算出來,在民國90年針對國內隨機分層(縣市)抽樣,抽出2401戶受訪者,進行電話電腦輔助(CATI)調查,在民92年六月公布調查結果。而該次調查分兩個部分:『個人家戶數位落差(15歲以上電話受訪)』與『行政機關數位應用能力現況與比較分析』。該研究問卷所詢及的問題內容,暴露出數位落差這個研究的現象:它應該是一段時間的『一個時間點』研究,其實這樣的研究應該是像美國的研究手法一樣,是長期的,是觀察型的研究,可是這種研究在問卷設計上,很容易在不同時間點上應該衡量不同的研究指標,就像陳敬如(民89年),『臺灣地區中等學校學生數位鴻溝差距狀況初探』(臺灣師大教研所碩士論文),研究問卷詢問對象是國中生,問卷內容若是現在與當時實施的現況對照,一定會有很大的不同。所以,我知道我的研究應該也會面臨這個問題,只好在我能操控的範圍內,我把研究對象瞄準『問該問的專家』!那就是資訊組長教師,也剛好是師大資教所網路學習實驗室(ASTC)作了這些人員的工作項目內容之調查,其工作項目正好與圍繞在本研究的話題上有雷同,更印證了我們的研究對象在該領域有其一定專業性。而文獻之中,巫有鎰和陳香吟的研究文獻在我看了之後,除了心有戚戚焉之外,更想找到解決之道的答案,而這些研究的構面與研究方向,加強了我認定我的方向是對的。當然,我的指導教授,謝建成老師放手一搏的大力鼓勵也是我研究最大的支柱,而另外關於釐清研究方向要如何聚焦與鋪設的手法,要感謝吳慧敏老師細心指導。而此研究的同一年,宜蘭縣政府教育局資訊網路中心也正在規劃與著手寫出宜蘭縣的資訊教育白皮書,出版時間幾近同時。

 

  最後我的研究題目確定是『宜蘭縣國中小學數位落差之研究』,這研究可以說是根據民國九十一年曾淑芬教授為行政院研考會所作過的台灣地區數位落差研究調查報告所延伸而來的,因此我依照其建立數位落差的觀察與操作性之定義與變因,做為我的測量指標。

 

  我的研究最令我驚訝的應該是各學校問卷填答踴躍,歷時19天的問卷回收卻能有87%的高回收率,問卷之中僅一份廢卷,這都要感謝所上同學(陳一鳴和林順隆同學)與學校同事(王立毅老師)熱心幫我解決催卷與人情攻勢的結果。研究成果不敢言及多大的發現,僅就有共識與沒共識的部分進行大規模主題呈現,畢竟為兩個極端之下的議題,就非常耐人尋味了。因為再加上學校雖然個別差異有所不同,卻可以明顯一路找出其共同點之處與差異點之因。就依據我的拙作認為較為重大之發現,歸納如下:

①    校務行政電子化的部分,雖然國中小系統商家不同,但是大家都對於這個部分的滿意度非常低。

②    一般地區的國中學校的資訊組長年資與工作經驗比偏遠地區學校的資訊組長資深(以該職務之工作經驗達五年以上來看)。

③    偏遠地區師生人機比優於一般地區。而進行資訊融入教學所必備的筆記型電腦,國小學校比國中學校相對地較缺乏此資訊設備。

④    全縣還是有三成的學校是無電腦課之規劃。(國小僅針對四年級以上調查)

⑤    有五成左右的學校是不會去編列一般教師及行政用電腦維護費;尤其一般地區學校較偏遠地區學校不會去編此預算。

⑥    校內教師最常詢問資訊組長教師的問題依頻率依序為:硬體問題、連線問題、電腦病毒、套裝軟體問題。

⑦    資訊組長教師自己認為校內最頭痛議題,依嚴重到輕微依序為:電腦中毒、網路連線品質、教師參加資訊研習進修不高、廣告信件的騷擾及隨意安裝盜版軟體。

⑧    每位資訊組長普遍認為自己學校網頁是以展示型特色為主,最可取之處以『內容』為主。

⑨    資訊競賽結果一面倒,得獎者多以一般地區學校為主,資訊種子學校尤為最,而其中又以國小資訊種子學校最為顯赫。

⑩    學校已擁有自己的資訊教育長遠具體計畫者,以一般地區學校較偏遠地區為高。而種子學校有超過一半以上多已擁有這類屬於自己的計畫。

 

整個研究上,我都認為僅屬於初探,對後續研究此主題有興趣之研究者,個人有幾點覺得應提醒的,那就是:

①    時間點不同,研究指標就算維持不便,可是問卷內容應該反映出現在的問題,因為這樣的研究是屬於一個時間點的研究,可以提供行政單位一個未來施政的好參考。比如現在各校均達到班班有電腦與網路,而且電腦教室也更新了,卻不知實際使用是否達到有效使用?還是有改善之前的問題?這都蠻值得繼續關注。

②    研究對象的範圍若是要擴展,務必要結合大專院校的資源一同發展,以個人之力,畢竟有限。

③    本著教育資訊之意的研究,應該要結合科技與人文的反思,畢竟要以教育本質為出發點來做研究結果與發現之省思。

 

 

參考資料:

 

巫有鎰(民91年)。『資訊化社會中教育機會均等的轉機與挑戰-從偏遠地區的資訊教育談起』,教育研究月刊,99期,頁31-33。

陳香吟(民91年)。『數位落差-資訊教育行政與實務問題』。教育研究月刊,99期,頁15-33。

陳敬如(民89年)。『臺灣地區中等學校學生數位鴻溝差距狀況初探』。臺灣師大教研所碩士論文。

曾淑芬(民91年)。《台灣地區數位落差問題之研究》。行政院研考會委託研究報告,民91年3月,頁17。

曾淑芬(民92年)。《台閩地區九十一年數位落差調查報告》。行政院研考會委託研究報告,民92年5月,頁4.8.52.55。

潘威歷、邱貴發(民92年)。『國民中小學系統管理師及資訊教師之工作現況及網路使用情況調查報告』。民93年6月28日取自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網路學習實驗室網頁:   http://astc.ice.ntnu.edu.tw/document/NTNU_ICE_NLRG_2003_001.pdf,未出版。

 

 

Copyright from: Fo Guang University
No.160, Linwei Rd., Jiaosi Shiang, Yilan County 26247, Taiwan(R.O.C.)
佛光大學校址  26247宜蘭縣礁溪鄉林美村林尾路160號

投稿信箱:
secretary@mail.fg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