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編輯器:FCKeditor   排版設計:周俊雄


 

休閒
 

Facebook Twitter Plurk
首頁>休閒>法窯江玗陶藝展介紹
法窯江玗陶藝展介紹

佛光電子報-法窯江玗陶藝展介紹

 

法窯江玗陶藝展介紹
人文學院/撰稿
 
江玗老師小檔案
 
1974年出生於台北縣,1998年開始陶藝創作,之後並自組「法窯」工作室,隔年接觸柴窯,開始多年的柴燒歷練,對於各式柴窯均有涉獵,期間累積20多次砌柴窯及瓦斯窯經驗。目前創作以灰釉系統為主要。

 

  人文學院為培養學生藝術鑑賞,提升學生美學素養,在這學期的展覽中,邀請台灣陶藝界的新星-江玗老師來展覽其作品,江老師雖然在陶藝界算是年紀較輕的一輩,但陶藝創作的經驗已有十二年的經驗,其展覽的次數也超過二十多次的經驗。 本院院長李紀祥表示,江玗老師是目前台灣陶藝界的新起之秀,他的作品崇尚自然、樸質,並且饒富生命力,創作的素材從生活週遭中俯拾即得,並就地取材,呈現出藝術與生

活的完整結合,其不在乎世俗,致力追求藝術之美與極限的毅力也十分難能可貴,值得我們敬佩與讚賞。」
 
本次展出十餘件江玗老師的陶藝作品,作品展出型態突破傳統方式佈展,結合空間規劃與裝置藝術,將陶藝融合茶道自然呈現在此次的作品中,其作品包括質感溫潤讓人內心感受典雅及樸實之美的青瓷作品、如同宇宙天際一般的天目茶碗、突破傳統華麗質感展現出另外一番古樸意境的鈞窯釉花器與茶罐、及如同" 雨過天青雲破處" 般天青釉和直接在體坏上留下自然的「火痕」產生的陰陽變化的柴燒創作等。下列將分別介紹老師此次展覽的作品:
 
作品一玄關處
 
  整個氛圍主要在呈現一個“茶”字,江老師表示:「平常喝茶主要目的在解渴,但若能在解渴之餘,稍微提升層次,將此變成茶藝,並從茶藝出發,投入更多情感與精神在內,即可塑造一種茶道的氛圍」。
 
  本作品主要融合現代與傳統的意味,其作品中天目茶碗的歷史,源於宋代,當時的茶道蔚成風尚,其喝茶乃是使用茶碗品茶,當時的茶類似糕餅一樣,需打成粉末,當今的日本抹茶的喝茶文化即是源自於此。
 
  作品中裝飾天目茶碗下的茶台擺飾,此茶台為江老師的最新力作,老師利用巧思結合現代與傳統,加上木頭、玻璃等材料,將歷經一百多年歷史的窗花賦予新的生命意義。
 
  另外,本空間的字畫為江老師的朋友所提供,其字體一氣呵成的動感表現與無框架的流暢感,融合陶藝與茶道,自然的襯托出陶藝作品的意境;並善用學校的花材,在極小的空間中營造出自然與生活融合的氛圍。
 
  老師的作品還有其特別之處,即是每個作品上皆有金色的落款,其想法源自於水墨書法中朱銘章的概念,江老師表示:「在字畫中,一點朱紅色落款即可突顯整個字畫上的意境,若運用在陶藝品上,應可表現出水墨字畫中遠近虛實的感受。」因此,老師選擇最能代表老師的感受的金色系,更能突顯作品中的個人特色。
 

 作品二 鈞窯釉

  鈞窯釉為老師最近的創作,目前作品種類為花器與茶罐。江老師在創作的過程中一定會考究其歷史,並加上自己的想法,創造出結合傳統與現代的創新作品。而鈞窯釉乃產於宋朝,其釉色以華麗為名,其表面光澤類似玻璃質感般光彩奪目。而江老師因本身較偏好樸實、沈穩的感受,在創作的過程中,融合傳統與個人想法,創造出類似玉一般的柔光質感,期望在華麗之中能透出沈穩的氣質。另外,由於古代鈞窯釉的釉色活潑多變,一種釉可表現出各種不同的變化,老師為了表現出這個特色,利用不同上釉技巧,創造出不同顏色與質感的鈞窯釉,真的讓人佩服與敬佩!

圖說:罐-表現山水意境,將應用與意念的結合,在使用的同時傳達出自然的思維。

作品三 天目茶碗 
 
  天目茶碗是老師的創作的一環,其是中國的三大名釉之一,名稱起因於唐宋時期來中國取經的日本禪師將茶碗從中國浙江、安徽邊界天目山附近的禪寺帶回日本,所以叫天目茶碗。在當時中國稱天目茶碗為黑釉(盞)、建盞、建窯或是星盞。
 
  天目茶碗又可分成幾種代表,若茶
碗面上有著細長像兔毛般的條狀白紋,名叫窯變兔毫;另一種茶碗面上閃現著形似油滴的大、小銀灰色金屬光澤的炫光,名叫窯變油滴,青建盞則如星空一般,在黑色的釉色上呈現一點點白色的結晶點。  
 
  而在老師的作品中,其中有一件作品十分特別,江老師表示,天目釉屬於一種窯變釉,在燒製的過程十分容易窯變,很難預測燒製後會產生何種變化,因此從古至今於燒製的難度上極高。此項作品由銀色絲狀釉色與立體紋路交織而成,查遍古籍與現代書籍後皆未發現有類似的作品,可謂是從古至今未有的創作!
 
作品四 天青釉(青瓷釉)
 
  天青釉的名稱源於雨過天青雲破處,其顏色如剛下完雨剎那間放晴的無瑕天空,此種貴氣與華麗的釉色乃是傳統青瓷釉的特色。而老師將傳統青瓷釉當成素材創作,在華麗顏色上增加粗獷的造型,並特別在蓋子上不上釉色,期望能突破傳統像玉一般質感外,更增加土的溫厚與內斂之美。
 
作品五 柴燒
 
  柴燒作品並無上釉的但卻因其厚薄不均的釉面變化產生不同顏色的變化。其原理是利用木柴燃燒後的灰燼,高溫時熔融落在作品上產生「自然落灰釉」,在受火面痕與背火面所產生的陰陽變化,以及坯體無釉處在氧化或還原之間產生的斑紋與色調變
,白話來說,柴火直接在體坏上留下自然的「火痕」,使得作品色澤溫潤且變化多端,其粗獷質感、樸拙的色彩,渾厚內斂的質感乍看不甚起眼,但越看越耐看是柴燒作品的迷人之處。
 
  另外,老師偶爾還會在這些作品加上貝殼、雕刻等創意,使得柴燒的作品更富活潑與新意。
 
 
 
 
  作品六「出土」花器(上圖)
 
  此作品為老師於1998年剛接觸陶藝時的作品,當時老師常接觸現代藝術、視覺藝術,因此,此時創作偏向抽象而非實用性。老師回憶當時創作之動機為聽到六字真言後的感受,並將其感受融入作品造型創作而形成之花器。形式特別創新,並富其想像力。
 
   作品七沏茶區(上圖)
 
  本區創作具體呈現陶藝融合茶道文化,試圖透過作品樸實溫厚的質感與裝置藝術具體呈現回歸自然及禪風意境的沏茶空間,讓觀賞者能獲得心靈的沉澱與寧靜。
 
   老師的作品樸實富有深意,具體融合陶藝融合茶道文化,在展出型態上也突破傳統佈展方式,結合聲、光、色與嗅覺的整體的空間規劃與裝置藝術,讓大家一進入會場即沈浸在江玗老師法窯陶藝特有的氛圍中。
 
  期望透過此次陶藝的展覽活動,讓大家能夠張開其感官,慢慢用心來體驗器物之美,老師還結合茶道,建議大家可以在夏天飲茶,在飲茶時放點溫水和茶葉於茶碗上,除了解渴更能體會喝茶的樂趣,由此可看出藝術家細心體會生活的一面。
 
【佛大電子報第18期/2010年7月26日】

 

Copyright from: Fo Guang University
No.160, Linwei Rd., Jiaosi Shiang, Yilan County 26247, Taiwan(R.O.C.)
佛光大學校址  26247宜蘭縣礁溪鄉林美村林尾路160號

投稿信箱:
secretary@mail.fg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