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編輯器:FCKeditor   排版設計:周俊雄


 

校園二三事
 

Facebook Twitter Plurk
首頁>校園二三事>佛教學系學會 走出校園 散播愛與歡樂
佛教學系學會 走出校園 散播愛與歡樂

佛光電子報-佛教學系學會 走出校園 散播愛與歡樂

 

遇見天主的小孩 初遇折翼天使的掌聲
佛教學系學會 走出校園 散播愛與歡樂
 
佛光大學佛教學系系學會定期舉辦公益服務活動,主動關懷仁愛之家的老人與育幼院幼兒,參與的同學們均懷抱著歡喜的心,將愛與歡樂帶給耆老與幼孺。今年,更將觸角延伸到天主教私立聖嘉民啟智中心,與一群重度身心殘障的孩子,共同渡過了一段難忘的時光。以下是活動的相關報導:
 
佛教學系師生關懷長者 仁愛之家充滿愛心
 
妙融法師、王秀文/撰稿
曾秀美/攝影
 
    三月二十八日,頂著綿綿細雨,佛光大學佛教學系一年級的同學,走訪位於宜蘭龍潭附近的仁愛之家,進行半日的關懷長者社會公益活動。
 
  下了車,整隊排班進入大殿禮佛,沿途擴音器播放著歡迎的歌曲,一進門就沐浴於佛光的普照,大家都沈浸在一種濃濃的溫馨氣氛當中。進了大殿,招待我們的覺捨法師,非常活潑的與我們互動,並與同學們結緣一人一本佛光小叢書,接著就帶領同學到二樓觀賞仁愛之家的簡介及影片,影片中提到,個人的病痛不是最可怕的,眼見親朋好友一個一個離去,只剩下孤單的自己才是最令人悲痛的;在這裡有同伴,有老師來帶領大家學習,彼此有互動,真的很幸福。幸福的種子其實就在我們個人的手裡,我們應該自己去創造。之後讓同學自由發表觀後感想。
 
  有同學提到:「仁愛之家,真是一個人人都有愛的家」,也有同學提到:「看完影片後,想到家裡的父母,回家後要更孝順父母」,有人說:「『老』是件很可怕的事,行動不方便,腦筋又不清楚,真不知道自己老了該怎麼辦才好。」更有同學提到:「這也許就是我們未來的生活,所以我們要常常來做義工陪伴老人,以後我們老了才會有人來陪伴我們。」其實現在看到的他們,就是幾十年後的我們。
 
  仁愛之家,就是很多人充滿了很多愛的家,與其眺望遠方的夕陽在那裡哀聲嘆氣,還不如當下就正視頂上的太陽,從我們身邊的人開始關懷起。也有人發願將來要從事相關的行業,全心投入這樣的慈善工作。
 
  現在台灣已經是高齡化的社會,尤其是鄉下地方,青年人口的流失更為嚴重,許多地方65歲以上的人口都已超過12%。這裡雖然來受訓的義工不算少,但出出入入,來的時間也都一定,不論是行政、輪值、打掃等等都很缺人手,希望大家能多多來幫忙。
 
  另外,歡唱卡拉OK與長者互動,雖然同學已經盡其所知的選擇「老」歌,但對長者來說似乎還是太新了一些。即使如此,一間小屋子一下子塞進了三、四十位年青人,那樣熱鬧的氣氛,似乎比唱什麼歌來得重要得多,在歡騰的旋律下,幾位老人隨著同學一塊扭動、手舞足蹈,似乎一下子年輕了起來。
 
  活動最後,觀賞現今在醫學界令人頭疼的「失智症」影片,失智症可說是腦部的癌症,至今在醫學上仍沒有有效的治療方式。退化性失智症也就是阿茲海默症,俗稱老年痴呆。罹患失智的人,身體機能正常,大腦功能退化,其可分為輕度、中度、重度,現雖有嚐試用音樂療法、認知療法等來緩和病情,但還找不到確實有效、能使之痊癒的方式。
 
  這一次雖說是公益活動,但其實大部分都是法師和義工菩薩在帶領我們,希望有機會再來時,能夠是我們將歡樂與愛,帶給仁愛之家的老人家們。
 

 
圖說:大合照-當我們走過

圖說:長者與我

   
圖說:長者與我
 
 

 
 
「大手拉小手」佛教學系關懷兒童之家
 
莊松傑/撰稿
黃詩凱、陳均柔/攝影
 
  佛光大學佛教學系的學生,於三月廿日走訪宜蘭縣梅花湖旁的神愛兒童之家,那裡環山秀麗,空氣清朗,遠方就可看見顯著的十字架標誌,同學們懷抱著歡喜的心,準備與小朋友們一起同樂。
 
  一開始先介紹神愛兒童之家的來源,原來創辦人史可堯院長也是一念慈悲心,收容需要被關懷的孩童們,但是儘管收容的孩子越多,他們的愛心就越廣,在那裡長期的義工們,不斷的用愛去付出,表現出了【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之精神,小朋友們,各個散發出天真活潑的氣息,或許他們很少看見那麼多大哥哥大姐姐們的場面而感到羞澀吧,不過互動久了,自然就玩的開心、玩得愉快了。
 
  尤其在活動中,「和諧」這首歌,可以感受到佛教學系的同學和小朋友們的歡樂融合,也更能表現出任何宗教的力意都出於慈悲心。當然重頭戲就在「大手拉小手」這首歌,這首歌的意義很大,【當我們受到挫折了,有人可以拉我們一把,讓我們重新站起來】。佛教系的同學們各個拉著小朋友們的手,一起唱著歌,把手上的愛心糖送出去,拿到糖果的小朋友,都非常歡喜的吃著糖,可愛的表情都留在相機的鏡頭裡了。
 
  當然,歡樂的時光總是過得特別快,送了神秘的禮物和大合照後,在歡樂氣氛下,離開了神愛兒童之家,雖然與小朋友們相處的時間很短,不過在這一兩個小時的帶動氣氛下,成了永遠難忘的回憶。
 
   
圖說:同學們為小朋友服務(均柔/攝影) 圖說:我們的導師宗玉媺老師也一起同樂(詩凱/攝影)
圖說:與小朋友一起同樂(均柔/攝影) 圖說:大合照:當我們同在一起(詩凱/攝影)
 
 

 
遇見天主的小孩 初遇折翼天使的掌聲
 
常陵/撰稿、攝影
 
  一群重度身心殘障的孩子,在聖嘉民啟智中心裡無邪的笑容迎接每一位參訪的訪客。佛光大學佛教學系在系學會的策劃下,三月二十日由大三同學為主的年度公益服務,第一次將觸角延伸到天主教舉辦的私立聖嘉民啟智中心。此次參與的同學有二十六名再加上大三班導黃繹勳教授帶領下來到了座落宜蘭三星的私立聖嘉民啟智中心。
 
  社工吳靜宜表示,目前聖嘉民總計收容有一百三十五位重度及極重度身心障礙者,大部分的孩子都無法自理生活,而目前有四十位是日托照顧,晚上由家人接回。其餘九十餘位都是全日照候的孩子。
 
  此中心是由義大利神父呂若瑟神父於民國七十六年創辦,除了日間啟智組還有重殘養護組,因為秉持著每一位孩子都是天父的孩子的理念,呂神父為此不捨放棄任何一個身心有殘缺的孩子,歷經一次的搬遷,從冬山到三星的過程,只是為了收容更多需要更多妥善照顧的折翼天使,呂神父認為每個孩子都是天使,即使有殘有缺,他們還是天使,所以有殘缺的天使在這裡是受歡迎的。
 
  佛教學系三年級的同學則凖備了手語表演以及舞蹈表演,還自編了一個關於好姐姐與壞姐姐的話劇表演。
 
  在教學院舍的中庭,這些孩子大都坐著輪椅,圍成一個半圓,靜靜地看著來自佛教學系這些大姐姐們的表演,表演結束,大部分的孩子都手足蹈舞咿咿呀呀的回應著,這比熱烈的掌聲更令表演的同學感動,也許掌聲是稀稀落落的但是對於展開笑顏的孩童們這已是非常誠摯的表達了,因為在這裡大部分的重度身心障礙者對於言語表達都不是跟一般人一樣。
 
  之後佛教學系的同學更是直接參與服務餵食這些啟智中心的院童工作,因為大部分的孩子無法自理三餐,須由社工或養護照料人員分批予以餵餐。
 
  大三的朱浩霖同學在參與了此次的活動後表示,希望有更多的人來參與這樣的公益活動,因為其在還沒有來到啟智中心以前,心裡有些疑慮。啟智中心會不會很封閉?會不會很陰暗?會不會有攻擊性?種種的恐懼在抵達聖嘉民啟智中心後,慢慢地消除了。原來在一些社會成見底下,有些不被理解的部分,大部分來自於沒有實際去接觸過。在與院童的互動中,她明白了,為什麼呂神父稱這些孩子是天父的孩子,為什麼他們都是天使。因為在他們不完美的笑容裡有最美的真誠。
 
 
圖一:同學表演手語以及舞蹈表演
 
 
圖二:大合照我們走過
 
 
【佛大電子報第17期/2010年5月7日】

 

 

Copyright from: Fo Guang University
No.160, Linwei Rd., Jiaosi Shiang, Yilan County 26247, Taiwan(R.O.C.)
佛光大學校址  26247宜蘭縣礁溪鄉林美村林尾路160號

投稿信箱:
secretary@mail.fg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