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編輯器:FCKeditor   排版設計:周俊雄


 

學術交流
 

Facebook Twitter Plurk
首頁>學術交流>原住民立委蔡中涵暢談從台灣原住民看世界
原住民立委蔡中涵暢談從台灣原住民看世界

佛光電子報-原住民立委蔡中涵暢談從台灣原住民看世界

 

通識教育--
 
原住民立委蔡中涵暢談從台灣原住民看世界
 
通識中心/撰稿
 

  通識教育中心主任張培倫邀請原住民立委蔡中涵,談台灣原住民對世界有何貢獻?讓同學了解台灣原住民的多元文化。

  蔡中涵擁有日本東京大學社會學博士學位,歷任五屆原住民立法委員,也是實踐大學的教授。蔡老師開宗明義的說明,首先讓大家了解台灣原住民的多元文化,由此再帶領大家一同去看世界,最後要展現出台灣原住民不但跟上世界潮流,更是世界潮流的先鋒。

  
  1985年日本為了殖民統治而對台灣從事人類研究,國民政府早期接用此資料繼續研究,直到現在台灣原住民分為十六族。期間演變過程從1900年伊能嘉矩將台灣原住民分為七族加平埔族、1910年鳥居龍藏將台灣原住民分為九族加平埔族、1912年森丑之助將台灣原住民分為六族、1932年藤崎濟之助將台灣原住民分為六族、1935年移川子之藏、宮本延人、馬淵東將台灣原住民分為九族加九族平埔族、1945年國民政府來台後將台灣原住民統稱為山胞政策,採九族分類法,至後期學者們採十族分類法。
 
  1946年改採漢姓政策,下令三個月內完成,由於時間匆促及各同族人分散各地,當時交通不便要集合族人開會有實際的困難,因此各家族無法於時效內完成家族會議以決定姓氏,只好以抽籤方式決定姓氏。各家族以所住鄉鎮為單位抽籤,致使分散各地的同一族人有著各種不同的姓氏,之後才又追加原本族人的姓名,以羅馬拼音組成,例如蔡中涵老師抽到蔡姓,而蔡老師的原住民姓名為「Safulo Kacaw Lalanges」。
 
     蔡中涵說,台灣東海岸的八仙洞約有一萬五千年的歷史,以及台東市史前博物館內,收藏著大概4500年∼5000年左右台灣原住民的歷史證據。1995年六月十日修訂憲法第十條,將山胞改為「原住民」。此時身為立委的蔡老師緊接著於立法院提出修改為「原住民族」,然而因牽涉如美國前總統威爾遜提出的「民族自決」,有內涵要求獨立之意義存在,故不被國民政府所接受。經過這些年來的多次修正,如今終於改為「台灣原住民族」,且於2002年六月「原住民族別認定辦法」第二條明定民族別所指的是阿美族、泰雅族、排灣族、布農族、卑南族、魯凱族、鄒族、賽夏族、雅美族(達悟族)、邵族及其他經行政院校訂之民族。
 
  蔡老師告訴我們其間雅美族為通稱,而原住民自稱為達悟族。「布農」是原住民語言「人」的意思,稱「漢人」為「百浪」即「壞人」之意,台東原住民則稱「漢人」為「牡幹」即「滿口髒話的人」。原住民用自己的方式來表達對其他民族的稱呼,延用早已定型至今未有更改。直至2008年經行政院校訂之民族已有二十四個族群,例如邵族、鄒族從泰雅族分出來,成為三個族群。台東長濱鄉的阿美族於2007年在花蓮分出撒奇萊雅族,因不容易記所以常被戲稱為「殺雞殺鴨族」。
 
     蔡老師以順益博物館在十年前製作的原住民相關之紀錄片,說明古今中外少數族群的原住民,都會受到外來殖民統治者的一些文化、生活或人的改變等等,台灣原住民自然也免不了遭遇此種命運。從紀錄片中得知,台灣原住民曾遭受多個外來民族統治,包括西班牙、滿清政府、日本、國民政府,把原住民原來的文化、生活習慣及一些觀念都做了改變。
 
  雖然如此,原住民本身也要爭取自己的權益,使原住民能回歸母文化,因此自民國84年起,有許多原住民運動陸續發生。例如1988年「還我土地運動」強調政府不要過度開發,以原住民的生活方式與大自然共生的智慧,必能將山林繼續保持下去,若真如此的話也不會有去年的88水災,造成許多原住民的土地損失。之後的「正名運動」催生了「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的專責單位。緊接著1992年二月,施明德與蔡老師搭擋參選立法院正副院長,與劉松藩、王金平領軍的國民黨正副院長,於第一輪投票居然同票,經第二輪投票就差一票立法院副院長將會成為原住民,這便是所謂的「二月政改」。
 
  隨即,於1996年設「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1998年制定「原住民族教育法」,至2005年制定「原住民族基本法」,此法成立後在新竹縣尖石鄉所發生「奇木事件」,依原住民族基本法明訂原住民可取得自然生活資源,故以不起訴處分。2007年制定「原住民族智慧創作保護條例」。
 
     蔡老師指出,由聯合國提倡自然氣候暖化和氣候變化的問題,與原住民族生活息息相關,如何將破壞後的自然資源,運用原住民的居住智慧來保障並恢復大自然的資源是一大課題。2007年依據「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組織條例」,基金會成為原住民教授學會的後盾,執行了原住民知識體系建構計畫,此計畫之主持人就是本校陳張培倫主任,其貢獻希望能成為教科書廣為流傳。話說至此,似乎台灣原住民只能在台灣做事,其實不然,在世界上台灣原住民仍有許多貢獻。
 
  自澳洲的塔斯馬尼亞州(Tasmania)原名為范迪門斯地(Van Diemens Land)的原住民被白人同化,以及南美巴西的安地斯山原住民(印第安人)就算是為他們立一個原住民紀念碑,其上仍再加上白人的銅像,代表白人就是統治著原住民的。還有秘魯印加的原住民,在高山上稱霸多年,卻也被西班牙人所消滅。南美智利的復活節島(Easter Island)原名為「Rapa Nui」,原本有其自己的文字,然這「Rapa Nui Rongorongo」文字只剩24片,所謂南島文化就漸漸消失了。
 
  基於以上原由,國際公約迫使各國政府重視原住民,於聯合國舉辦許多原住民常設論壇會議,吸取原住民對全球暖化的生存方法,期間各國的學者專家也會到各國去觀察,如本校陳張培倫主任和台東大學的教授們就曾到加拿大,對原住民傳統知識法令如何運用在現代作觀察。台灣能永續生存要靠國際貿易,而大多數民眾卻只往海峽兩岸發展,使得國際觀縮小,反而是台灣原住民正在往國際發展。
 
  從我們原住民電視台舉辦世界原住民年會,發揮在國際上的空間選擇與出路。2007年於台北賓館宣告成立「南島民族議題常設論壇」,以促進南太平洋區域互動,2008年四月於帛琉正式成立。2008年五月蔡老師到馬紹爾參加「聯合國論壇會議」,代表原住民於世界上也幫台灣開拓了一些國際空間。
 
     我國在南島有六個邦交國,分別是吐瓦魯(Tuvalu)、帛琉共和國(Republic of Palau)、馬紹爾群島(Republic of the Marshall Islands)、索羅門群島(Solomon Islands)、諾魯(Republic of Nauru)、吉里巴斯共和國(Republic of Kiribati)。從蔡老師演說中得知,此六國的原住民語言,與台灣原住民語言常有相通之處,例如數字、眼鏡、耳朵、等的說法。
 
  況且,2004年吐巴魯衛生部部長,於國際衛生組織聯合國大會中為台灣加入組織發言。近年蔡老師與台灣原住民教授學會的老師們,參加聯合國生物多樣性會議,原住民知識已成為許多傳統知識的核心,即知識多樣性知識的核心,而2010年十月十一日至十五日聯合國生物多樣性會議即將於日本展開。最後蔡老師以網路合成之示意照片提醒大家,若再不保護地球,於2080年台北101大樓將被水淹到五十層樓,圓山飯店也將成為一座小島,須搭船前往住宿。藉此希望大家對原住民的認識能多一些,從原住民看世界,回來再看身邊的原住民。
 
 
【佛大電子報第17期/2010年5月7日】

 

Copyright from: Fo Guang University
No.160, Linwei Rd., Jiaosi Shiang, Yilan County 26247, Taiwan(R.O.C.)
佛光大學校址  26247宜蘭縣礁溪鄉林美村林尾路160號

投稿信箱:
secretary@mail.fg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