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編輯器:FCKeditor   排版設計:周俊雄


 

休閒
 

Facebook Twitter Plurk
首頁>休閒>【認識地方文化資產】「鑑湖堂文化保存」未來展望
【認識地方文化資產】「鑑湖堂文化保存」未來展望

佛光電子報-【認識地方文化資產】「鑑湖堂文化保存」未來展望

 

【認識地方文化資產】
「鑑湖堂文化保存」未來展望
專訪鑑湖堂文化協會理事長 陳文隆
 
 
文化資產與創意學所研一生 王莉霞、賴淑芬╱撰稿
 
   
圖說:宜蘭市陳氏鑑湖堂。 圖說:鑑湖堂文化協會理事長 陳文隆。
 
 
    宜蘭市陳氏鑑湖堂透過將祠堂前的水稻田改闢為水生植物池的轉型,並栽種瀕臨絕種的水生植物,作為台灣原生種植物的基因庫,使鑑湖堂受到許多學術機構和社區居民的好評,成功的為鑑湖堂闢出一條與其他古厝不一樣格調的維護方法。這樣的改變,讓來到這裡的遊客有別於在其他古厝的參觀所留下的印象。
 
    常常可在涼風徐徐的夏日黃昏,看見遊客們漫步於這座水生植物池旁的步道小徑上,悠閒地欣賞著雅致的溼地美景,歡樂嘻笑的孩童們開心地逗弄著半月池裡的水鴨與土鵝。
 
    水生植物池,各種荷花、睡蓮隨風搖曳,姿態萬千。台灣原生水生植物和陸續增加的外來品種,相互輝映,美麗無比。池裡許多悠游的蝦子、小魚、青蛙等清晰可見。園區大約有十幾種蜻蜓、豆娘和許多昆蟲,吸引各類鳥兒駐足。豐富的資源,是研究、觀察生態的好去處。
 
    「宜蘭縣鑑湖堂文化協會」推展自然生態教育不遺餘力,除提供各學校研究、教學使用外,每年還會舉辦溼地守護尖兵教學活動,教大家認識自然與人工濕地生態環境,並且培訓水生植物園區的解說人員。理事陳銘煜表示,營造人工溼地,需要進行全面考量,草種的選擇、水質等,都需請教專家,才可避免造成負面影響。
 
    現在鑑湖堂最出名的反而不是顯赫的家族歷史和古厝建築,而是這一處因為族人的無私奉獻所改造的水生植物園。這座水生植物園收留了大批由雙連埤搶救來的原生植物,數量多達150種,頗具規模,成為附近宜蘭大學或中小學自然課教學活生生的戶外教室,也常有各級師生來此上課觀察學習。
 
    水生植物池中的水草復育,是搶救濕地作戰的成功案例,這也讓鑑湖堂在2005年榮獲珍古德「綠手指根與芽」的亞洲教學基地,這樣的成果無形中又為鑑湖堂打開知名度。
 
    陳氏鑑湖堂坐擁豐富、多元的家族聚落景觀,在幾代族人的努力下,「擺厘陳家」也成為宜蘭知名的重要家族之一,尤其是該文化協會理事長陳文隆先生盡心維護祖厝以保存其祖先所留下的文化資產。陳文隆表示,「陳氏鑑湖堂」是由八房共同持有,人文、歷史豐富。於民國93411成立「宜蘭縣鑑湖堂文化協會」,廣召社會有心人士的參與,希望能協助地方推展文化傳承及維護自然景觀生態,現在的鑑湖堂已經成為宜蘭縣縣民共有的文化資產。
 
    鑑湖堂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都蘊含著一段感人的故事,雖然歷經時代的變遷,「擺厘陳家」依然保留著淳樸的傳統家風。八房子弟雖然各自外出發展,但陳氏宗族的土地並未分割,共同全力保存文化資產的共識難能可貴,一步一腳印為社會付出奉獻的心力,這份無私的心令人感佩不已。現在來到鑑湖堂除了可以看到台灣古代的傳統建築外,還有水生植物園、落羽松園,已經成為一處人文、歷史、傳統建築與自然生態的最佳教育場所。
   
    以下即是陳文隆先生的採訪記錄(2009年元旦假期)。
 
    鑑湖堂成立的構想與經過:
 
    陳理事長表示,陳氏家大業大子孫繁多,剛開始成立時曾遭遇許多宗親的反對,由於陳理事長不畏艱難,貢獻心力一步一腳印,堅持自己的理想由「真」這個字出發,感動族內宗親,從無到有,讓宗親對自己家族認同,主動捐款並以陳家人為榮,胼手胝足地將「鑑湖堂」成立起來。
 
    由於家族曾在宜蘭尚未有書院時,即成立「登瀛書院」鼓勵宗親的子弟努力向學,因此想把這優良傳統傳承下來,進而將宗族共同的土地記憶、歷史的空間保存,建立一個社區營造的典範,提供各界推廣,留下人類的生活價值,讓後代子孫由前人遺留的歷史可發現人性的「真」與「美」的一面。
 
  
圖說:祠堂前的水稻田改闢為水生植物池。
 
 
    鑑湖堂經費的籌措
 
    鑑湖堂園區達五甲多的地,剛開始由理事長發起宗族內繳交會費,或宗親捐款以供園區維修環境之用。但由於園區陸續增設生態園區,更需大量經費注入,理事長開始向政府爭取各項經費。目前已向「文建會守護家園網」、「林務局社區林業計畫」、「勞委會多元就業服務專案」爭取經費,以提供人力做為園區清潔服務之用。
 
    陳理事長表示,曾有建築師代為向行政院文建會申請修建家廟之費用高達三百餘萬,但都遭到陳理事長婉拒。因為他希望給陳家後代子孫有一個負責任的觀念,自己祖廟的維護能由自己的子孫出錢出力,培養其負責任的態度,這也是教育的一部份。聽完理事長這番話不得不敬佩其宏觀的教育理念,不愧為宜蘭首屈一指的教育先進。
 
    對鑑湖堂未來的規劃與理想
 
    陳理事長表示對「鑑湖堂」有著一份對故鄉濃厚的情感,他表示他自己還有一份遠大的願景要完成,但恐自己已達六十五歲之齡怕做不完,希望後來的子孫能稟持自己的理念繼續推動「美學社區」的願景,提升社區的文學與美學的學術與涵養,給後代子孫一片「美」的家園。從訪談中陳理事長談到他對「鑑湖堂」規劃分為現階段、未來二個期程來進行:
 
1.  近程:與勞委會合作「推動多元就業方案」幫助中高年齡的失業勞工就業機會,讓他們在經營販賣活動中,可以獲得社區營造的知識、學習技能,可在「鑑湖堂」學習到方法及能力,回到自己的社區複製或創新,營造一個人文與藝術美學的生活空間,也找到自己事業的第二春。
2. 未來:希望「鑑湖堂」所有陳家後代子孫,能摒除私心,不要以自己的利益為前提,將共有持分的土地家業,能共同一條心全力發展以文化社區為內涵的家族聚落,以文化為立足點,胸懷藝術與生活美學,更希望能成為社區型的博物館,以下幾點是陳理事長的規畫願景。
 
  (1)   音樂公園:在松園不定期辦理小型的演奏,讓社區民眾不必大老遠奔波至都會區即能享受藝術調濟生活,提升精神生活面。
  (2)   社區歷史文物館:運用原有的書院再活化再利用,建構歷史文物空間,成立社區型歷史博物館,展示地方發展史,例如:太平洋戰爭、家族古文書、與平埔族買賣契約等。供給社區人士、學者了解地方發展史的空間。
 (3)   美術館:不定期展出畫作,敦聘美術老師至社區教導孩童,提供學習機會,也提供展示空間,給予社區民眾藝術舞台。
  (4) 由社區民眾組成的文學組織,定期召開讀書會、出版刊物,鼓勵社區民眾投稿,建立屬於社區自己的刊物,將文學的種子撒播於民眾的心中,就像當初陳家祖先成立書院的精神一樣。
 
    擺里陳氏家族初到臺灣並不是一帆風順,擺里陳氏一族在宜蘭地區的開拓與發展,是先在清道光三年(1823),由陳敬暖、陳敬得、陳敬行堂兄弟三人,先於員山鄉金包里古一帶打拚而共同奠定基礎,後由陳敬暖次子陳宣梓及陳敬得長子陳宣石兩位堂兄弟所開創出來的事業。
 
    遠在清末教育不普及的時代,陳氏家族即建立自己的書院鼓勵子弟努力向學,現代的陳氏家族後代更無私的將自己家業捐獻出來供地方發展成文物空間。成立「鑑湖堂文化協會」是希望由民間自己籌措經費、自己規畫,拋磚引玉使政府、民間企業、民眾能更加保護及重視文化資產,這包含著許多先民的智慧與歷史的軌跡,值得後代子孫細細的品味及珍藏。
 
    看著陳理事理娓娓道來,不禁讓我由衷敬佩這位年近七旬的長者,能保存社區的文物與歷史,也展現對這片土地的熱愛,自奉儉約,全心投入文化工作,相信這位溫文儒雅的長者的堅毅形象,將永遠銘印在社區民眾的心目中。
 
(鑑湖堂文化協會網址:http://www.ganou.org/index1.htm
 

 【佛大電子報第14期/20091119

 

Copyright from: Fo Guang University
No.160, Linwei Rd., Jiaosi Shiang, Yilan County 26247, Taiwan(R.O.C.)
佛光大學校址  26247宜蘭縣礁溪鄉林美村林尾路160號

投稿信箱:
secretary@mail.fg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