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編輯器:FCKeditor   排版設計:周俊雄


 

校園二三事
 

Facebook Twitter Plurk
首頁>校園二三事>修故事──記孫康宜博士蒞臨佛光大學演講
修故事──記孫康宜博士蒞臨佛光大學演講

佛光電子報-修故事──記孫康宜博士蒞臨佛光大學演講
 
 

  修故事──

孫康宜博士蒞臨佛光大學演講


 

歷史學系碩士班四年級/林培訓 攝影/周俊雄

  求學經歷的彼此對談;試圖喚醒當下,生命和學問的橋樑。民國九十七年六月四日的下午,在佛光大學「懷恩館」內,嚮往且實踐古之書院的佛光大學眾師生們,用笑靨迎接說故事者:孫康宜博士的蒞校演講。

  普林斯頓大學文學博士、華裔女性中第一位在美國長春藤聯盟擔任系主任者,便是曾任耶魯大學東亞系主任而今為該系終身教職的孫康宜女士。

  那是雨歇初晴的午後,雀鳥橫空鳴啼著海天一線的裂帛,花草樹木如氈地滑曳起了的光影,在絡繹不絕的進場人群間錯落梳搖著。

  篩洗著那些期待時的不安,期待著歸國學者的演講。

  聽眾們持續地入場,時間卻分秒地盈虛,主持人佛光大學翁政義校長,介紹著孫老師這位貴賓之時,人潮卻還是不斷地從與講台對望的大門口一直進場;見不到被動員的整齊劃一,更多的神色是焦急、期盼的赴京趕考青青子衿們,以及,工作人員們發佈的講義:<談談我的學思經歷>[1] 。

  (美)耶魯大學系主任的演講,勢必以英語及執學術教壇牛耳的話語進行訓示吧?紛紛趕來「見習」的我們,大部分心中都抱持著如此「身分證」的以為,直到了校長的介紹。

  「我沒有想到會有這麼多的,」稍微停頓,運思合適的措辭,「人。」幾秒鐘過後,這麼地說著,孫老師從校長手上,接過全場清晰可聞的麥克風時。開場些微少許幾乎可不計、潛伏著的外語腔調,「實習」的我們重新地思索著孫老師如何回應著校長的介紹,那在身分證欄位之外的引文;學問或者生命的開展,在身分證之外如何進行。

  除了身分證式的教職簡介,還有學術成就,還有童年時白色恐怖的陰影,以及另外一段孫老師自己也不知道的往事。

  校長轉述了一段引文,就像是你、我都不知道自己的名字,會在何時、何地,如何地被何人提起一樣,孫老師開懷地笑著。並且當下改變了演講的題目、內容,以及形式。

  或許是現場引頸翹首的期盼所致吧?孫老師在講台上略微不安地一直調整著麥克風架,一直反覆地感謝著校長的用功,提起了這一段連傳主都不知悉的過往,然後作出回應。

  我們改成,大家對答的座談吧!孫老師彷彿若有所失/思地慨然低喟著,我們親見了孫老師笑著如此應答,卻不時不安地(?)撥動著麥克風架。

  校長「轉述」了孫老師的相關著作,從《我看美國精神》、《耶魯.性別文化》、《抒情與描寫:六朝詩歌概論》、《把苦難收入行囊》、《遊學集》、《陳子龍、柳如是詩詞情緣》、《耶魯.性別與文化》、《文學的聲音》、《古典與現代的女性闡釋》、《耶魯潛學集》、由李奭學先生翻譯之《晚唐迄北宋詞體演進與詞人風格》、《詞與文類研究》、《哈佛心影錄》、《Journey through the White Terror:A Daughter’s Memoir》,以及《走出白色恐怖》。

  校長提起的「白色恐怖」之陰影,會是孫老師不安的原因嗎?會是孫老師臨時轉向的原因嗎?歷史故事的被梳理、歷史故事的被提起,會是由誰呢?

  妳在哪一處的傳文?

  我們在台下,親見了孫老師的不安,在校長提起了白色恐怖的陰影之後,孫老師改變了交換學思的方式之後。孫老師首先引用榮獲1999年電視艾美獎終身成就獎,以及包括耶魯、波士頓、卡內基美隆等三十多所大學的榮譽博士的Fred Rogers之言,談起了這段故事:「你最好能意識到你對你遇到的人會產生重大的影響;甚至連你沒想到會遇見的人,都會有深刻的影響。以致於你碰到每一個人,都會留下難忘的印象。」每一個人,都會採錄不同的故事,《十日談》中每一個人都是王,文藝復興開始了,每一則故事也就開始了。

  當然會有懼怕蟄伏的時候,我們見到了孫老師呢喃地提起了講綱上的預定項目:失語症的焦慮,卻沒有置喙太多,反而如此地表示:「1828年耶魯教授們對『通才教育』一詞所下的定義:『所謂通才教育,就是在文科和理科之中,利用最有效的方法,制定出一套共同學習的方式,讓人能因而加強和擴大其思考的能力。』。」。

  這就是「故事」、這就是「人文」、這就是「通才教育」吧!

  童年的陰影,帶給了孫老師失語的歲月,或許是創傷而至的的逃避,造就了孫老師對外國文學的深造;但是我們不能遺忘,我們不能遺忘校長方才轉述的那些學術成就,孫老師那些中國文學的造詣。究竟是什麼樣的生命歷程,造成了孫老師如此豐富可觀的學貫中西?

  尋根的欲望,努力認真地想回到自己人,回到「我們」的行列,孫老師由人文之途,開啟了在國外的漢學之窗。

  那些生命經歷之轉折,或許我們無法全盤知曉吧?但見孫老師在這場「座談」形式的講演中,不斷地以李後主的詩詞,以及小說《白鯨記》貫穿之。

  李後主,<漁父>:一棹春風一葉舟,一綸繭縷一輕鉤。花滿渚,酒滿甌,萬頃波中得自由。

  時間飛快地盈虛,我們知道那些沒有說出口在陰晦角落的瑟肅;可是那不是從此汪洋中失志的隨波逐流,每個人都有生命歷程,在孫老師所揭之《白鯨記》中。

  座談的進行中,孫老師不斷地透過麥克風自問著「我還有多少時間?」急行軍的姿態,難道是想趕緊抽身離去,徜徉於宜蘭不同於台北都城盡是魅影幢幢的城國之山水懷抱中?

  不是的,孫老師如是說著催促:「趕快問、趕快問,你們有什麼想法趕快說。」甚至,還直接點名了自己的學生,「趕快,由你來拋磚引玉,隨便問個什麼都可以。」句點(是下一段行文的預告)。

  同學、師長們相繼地提出了超多的問題,孫老師愉快地回應著熱切。最後的人文學院李紀祥院長、翁校長相繼地提問「對我們這些在座的年輕女孩同學們,故事上的孫老師,能否提供點建議呢?」

  對望的眼神如一,台上、台下們;座談結束前,禮堂的大門開啟,故事可以結束,沒有見到石像的枯等。
     座談結束前,大家都聽到了一聲瓊琚美玉似地「謝謝。」

[1] 筆者按:<談談我的學思經歷>之大綱如下:一、回憶與書寫(創傷和失語症的焦慮、走出受害者的心態、寫作和超越)、二、文學的世界(救贖的概念、尋根的欲望、生命的省思)、三、教學與人生(文學理論的挑戰、體會文學的多樣性、文化傳播的使命、與學生們的互動)。

【佛大電子報第9期/200810月24日】

 

 

Copyright from: Fo Guang University
No.160, Linwei Rd., Jiaosi Shiang, Yilan County 26247, Taiwan(R.O.C.)
佛光大學校址  26247宜蘭縣礁溪鄉林美村林尾路160號

投稿信箱:
secretary@mail.fg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