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編輯器:FCKeditor   排版設計:周俊雄


 

新鮮人 新鮮事
 

Facebook Twitter Plurk
首頁>新鮮人 新鮮事>新移民班級教師教學專業與教學目標之探
新移民班級教師教學專業與教學目標之探

佛光電子報-新移民班級教師教學專業與教學目標之探
 
 

新移民班級教師教學專業與教學目標之探


 


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陳憶芬 攝影/周俊雄

緒論

近幾年,台灣社會由於跨國婚姻移民女性的加入,更加呈現文化多元之面貌。這群來自東南亞的婚姻移民女性(本研究稱之為「新移民」),在原生地多屬經濟弱勢,隻身來台後,需面對文化差異、適應婚姻關係,以及懷孕生子後的養育責任(黃世鈺,2004)。基於此,各種新移民識字班、成長專班、生活適應班等快速成立,原有的國小補校及成教班也加入教育新移民之行列(本研究統稱為「新移民教育班」),其教師大都由國小現職教師或退休教師擔任(本研究統稱之為「新移民班教師」)。

這些教師面臨的是多元文化的教學情境,其學員是具備「女性」特質的「成人」,與一般在國小面對「本國籍的」、「學童」的教育情境殊異。教師原有的教學專業是否足以應用於新移民教育班之情境?教師又抱持何種教學目標面對這群學員?

本研究選取7位新移民班教師為訪談對象,藉此歸納新移民教師專業成長之需求與教學心態,期能進一步為教師教學提供建言。

研究結果與討論

(一)專業成長的需求:教「識字」的準備vs.教「跨文化成人」的準備

有趣的是,當詢問受訪教師在專業成長上的需求時,對自己教學頗有自信的教師,如RubyLily,其回應是「課程很淺、語言能溝通」而無特別的專業成長需求;對於深具教學經驗的NancyLily而言,教導識字是駕輕就熟的工作,加上新移民學習進度有限,所以回應在教學成長上的需求不大。這使我們不禁疑惑:是否只要將教導本國兒童識字之教學經驗「移植」到跨文化成人之識字教學,便足以應付所需,無須額外的準備?

新移民教育班與一般國小班級,至少存在兩方面的差異:其一,新移民教育班是多元文化的教學情境,教師需具備對不同文化的相關知識,以及處理不同文化所衍生之問題的涵養與技巧,並對不同文化之差異具有相當的敏銳性。廖雅婷(2003)認為新移民教育班教師普遍對於東南亞異文化認識不足,主要原因是整個台灣與東南亞之間的互動關係不頻繁,並非教師個人特質,因此建議教學者應多認識東南亞文化。Sykes1999)指出,提昇教師專業素質,培養教師在跨文化情境中與每個文化及語言差異的學生有效互動,已被認為是永遠要努力克服的議題。受訪教師大部分亦提出「學習跨文化的理解與尊重」之成長需求,這是教師能感受到的層面。

其二,新移民教育班學員均為成人,依據成人教育學者Knowles1968)的說法,實施成人教學時,應能反映成人學習者的特性:注重成人學習的自我導向特質,邀請成人學習者共同制訂教學目標、教學內容與教學評量方式;注重成人的經驗背景,這些經驗將影響成人的學習動機與成效;注重成人學習者對知識立即應用的需求,因此,成人學習亦應以問題導向為主,以解決實際問題為原則,而非系統的學科中心知識。本研究中,除了資淺的Jessica提到有效的成人班級經營策略之需求外,幾乎未有受訪教師提到此方面之需求。林君諭(2003)指出,目前台北市開辦東南亞新移民女性識字教育單位的師資人選多為現職國小教師、正規教育體制內的教育工作者、義工媽媽或退休人士。但這群學習者的學習特質與其他學生的特質不盡相同,授課師資是否接受過成人心理、成人學習相關專門知識之訓練都是需要考量的因素。陳源湖(2007)指出,目前的成人識字教育現場中,教學的過程存有不少的不確定性。他提醒我們不應誤認學員程度齊一、也不應誤認外在世界穩定不變,而應保持教學設計的彈性,以更細緻地回應成人學員間變動的、異質的需求。或許在教學原則上,教導成人與教導兒童差異不大;但在教學策略的選擇、教學語言的運用以及營造互信的師生關係上,新移民班教師仍應對成人學習特性有所瞭解與掌握。

(二)教學目標:是協助還是同化?

訪談過程中,有一件十分明顯而一致的現象:若受訪教師年紀較大、子女已成年者,多半透將新移民當成自己的女兒或媳婦;若受訪教師較年輕、與新移民年紀相仿者,則多半將學員視為朋友。無論何者,協助新移民盡可能扮演好為人妻、為人媳、為人母的角色,成為這群新移民教師「責無旁貸的天職」。

然而,針對新移民女性識字教育的研究中,邱琡雯(2003)對嘉義縣外籍配偶識字教育的研究指出,從補助單位、承辦單位、授課教師、外籍配偶的夫家,均一致希望外籍配偶能早日適應在台生活,幾乎還沒有考量到外籍配偶的原生文化在接待社會該如何加以表現或維持。李瑞金和張美智(2004)以「外籍新娘生活輔導實施計畫」為例,說明其目的在於「落實外籍新娘生活適應輔導工作,增進其語言及生活適應能力,使能順利融入我國生活環境,與國人組織美滿家庭,避免因適應不良所衍生之各種家庭與社會問題。」未考量外籍配偶原生國文化,明顯充斥著「文化同化論」的心態。

站在第一線的教師,如本研究之受訪者,他們同時接觸「新台灣之子」與新移民,深刻地瞭解新台灣之子需要更有「能力」的媽媽、也冀望自己對新移民的教學能幫助這些媽媽扮演更稱職的、教養子女的角色,期待因此能幫助她們的小孩在學校適應上更順利。如何能提昇母親教養子女的能力?儘早熟悉台灣的生活、培養國語聽說讀寫的能力,成為教養子女的第一課。

誠如陳源湖(2003)所言,識字及生活適應輔導對外籍配偶有絕對的必要性與優先性,但在提供教育協助時,卻不能忽略教育的哲學意涵與內容是植基於學習者本位抑或是男性霸權複製的思考。若以文化霸權心態所形成的標準與價值對待外來族群,將抹煞其母國文化對接待社會的貢獻。夏曉鵑(2003)也認為,這些婚姻移民女性識字班成立的目的,應是以中文為媒介,促使其能逐漸自主發聲,進而形成組織,為自身爭取權益。因此,識字教育並非企圖增加她們的適應力而同化於台灣社會,反而應透過識字而促使其意識的覺醒。此一論點,頗與巴西成人教育學者Freire的觀點相符。在推動巴西農民識字的過程中,Freire認為識字應為一種工具性能力,藉此,農民得以透過知識的解放達到意識的覺醒,作為賦權之手段。

從這樣的觀點出發,可以看出,受訪的教師「責無旁貸的天職」,充滿著熱情,卻仍難脫以「教導女性」的觀點施教,以「生活適應」與「教養子女」為教學目標之優先考量,與這些「急切性目標」無直接關聯的議題,老師似乎尚未能體會。或許,教師們需要專業成長課程以幫助他們瞭解:生活適應與教養子女只是協助新移民的起步;如何透過對中文的學習,結合新移民本身的成長經驗,幫助她們成為獨立的、自信的、能為自己發聲的「自己」,而不是附屬於丈夫的「妻子」或附屬於小孩的「媽媽」,才是更長遠的目標。

但是,從另一方面而言,當現有文獻一致地批評新移民班第一線教師「著重生活適應,忽略賦權」的同時,或許亦可重新思考:「賦權」與「生活適應」是相斥不兩立抑或相輔而成的目標?教師抱持「生活適應」的識字觀,不必然代表他們忽視「賦權」觀。當我們批判教師的同時,亦應以「教師主體」的立場思考,才能對教師提出具體有效的建議。


建議

(一)應協助教師省察教學行為。

本研究發現,部分受訪教師因課程內容淺顯而不認為有提升教學專業素養之必要,然而,移植兒童教學經驗於成人,移植本國學生教學經驗於異文化學員,恐將忽視學員特質而影響教學成效。因此,協助教師能敏覺自己的教學行為與學員之反應,將有助於教師提升教學專業素養之意願。

(二)應協助教師檢視個人內在信念。

本研究發現,大部分教師仍將新移民教育之教學目標設定在幫助新移民「生活適應」與「教養子女」,較忽略新移民本身亦為一獨立之主體。不是這樣的目標界定錯誤,而是,這些「目標」應視為一種過程,非結果。若教師忽略了協助新移民提昇社會地位、成為自己主人的觀點,將無法檢視個人內在信念,或許陷於師生互動的霸權而不自知。

【佛大電子報第12期/2009612日】

 

 

Copyright from: Fo Guang University
No.160, Linwei Rd., Jiaosi Shiang, Yilan County 26247, Taiwan(R.O.C.)
佛光大學校址  26247宜蘭縣礁溪鄉林美村林尾路160號

投稿信箱:
secretary@mail.fg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