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編輯器:FCKeditor   排版設計:周俊雄


 

新鮮人 新鮮事
 

Facebook Twitter Plurk
首頁>新鮮人 新鮮事>國際金融新興發展方向 介紹新開放總體經濟學
國際金融新興發展方向 介紹新開放總體經濟學

佛光電子報-國際金融新興發展方向 介紹新開放總體經濟學
 
 

國際金融新興發展方向

介紹新開放總體經濟學


 

經濟學系助理教授 賴宗福

經濟系目前共有七位專任教師,每位教師各有其擅長及專精的研究領域,這些領域涵蓋「農業經濟學」、「產業經濟學」、「國際經濟學」、「總體經濟學」、「健康與醫療經濟學」、「賽局理論」以及「環境經濟學」等,研究領域的廣度與深度,可說是非常的完整。而作者近期的研究則是集中在「新開放總體經濟學」(New Open Economy Macroeconomics)領域的應用與延伸。或許因為該套模型的複雜,也或許因為結果詮釋的不易,因此以該模型為分析基礎的研究在台灣仍是屈指可數。事實上,利用新開放總體經濟模型來評估政府政策與外在衝擊的效果是相當合適的,模型中個體基礎的具備允許我們從事福利分析,短期價格僵固的特性也可用來探究政策或外在衝擊的長短期效應,是一套極為完整的分析模型。有鑑於此,作者擬將這個新興的國際金融研究方向介紹給各位讀者認識,以供研究先進做為參考之用。

一、新開放總體經濟學的源起

延伸總體經濟理論的發展,國際金融理論從70年代開始注重「個體基礎」(micro-foundations)的具備,而自80年代開始,跨期最適(intertemporal optimization)分析法則逐漸被融入在總體經濟模型中,這一類的理論假設經濟個體的行為係在追求最適化,也就是在極大化未來各期效用函數折現值總和下,進一步對各議題進行探討,這個創新也補足了傳統凱恩斯學派缺乏個體基礎的缺點。

再者,在總體經濟理論的發展過程中,新興古典學派(New Classical School)的基本主張認為:市場總是完美,經濟個體為理性,透過價格機能的充分運作,市場始終會處於均衡的狀態,這些論述自然無法獲得凱恩斯學派擁護者的支持,新興凱恩斯學派(New Keynesian School)隨即就以個體最適化的分析為基礎,為價格僵固的理由提出合理的解釋,這些論述包括:契約工資理論(wage contracting theory)、效率工資理論(efficiency wage theory)、菜單成本理論(menu cost theory),當然不完全競爭(imperfect competition)亦是該學派對價格僵固(price sticky)的詮釋之一,這些嶄新的理論也讓凱恩斯學派又一次在經濟學的舞台上大放異彩。

而總體經濟模型於80年代中期以後,就開始大量將不完全競爭的市場特性融入總體經濟模型中,為商品及勞動市場製造了扭曲,得以去探討各種議題或探討政府應採取何種政策來矯正扭曲。但是在90年代以前,不完全競爭的總體模型大都被侷限在封閉經濟體系下,經濟議題的探討(例:Dixon(1987)Blanchard Kiyotaki(1987)Mankiw (1988)Startz(1989)),直到90年代初期,不完全競爭的市場結構開始與開放經濟互相結合,去探討政策效果以及其福利影響(例:Dixon(19931994)Fender Yip (1994)Obstfeld Rogoff (1995))。而在這些文獻中,作者認為以Obstfeld RogoffRedux模型最具代表性。自從1995年,他們的”Exchange Rate Dynamics Redux”一文發表以來,驅動了90年代中期「新開放總體經濟學」的問世。該模型結合了8090年代國際金融理論的幾個重要的創新,融入了跨期最適的個體基礎,並結合不完全競爭的市場特性,融合傳統凱恩斯學派價格僵固的特性,構成了一套完整的一般均衡分析的模型,自此之後,新開放總體經濟理論開始蓬勃發展。往後的諸多文章,亦常見以新開放總體經濟架構為基礎,對各總體議題加以研究,這些研究也豐富了整個國際金融的領域。









二、新開放總體經濟學的延伸

傳統的「新開放總體經濟學」主要是在探討貨幣政策對消費、產出、經常帳、實質利率貿易條件、匯率及福利水準的影響。他們建立一個兩國、動態且融入個體基礎的一般均衡模型,假設廠商為壟斷性競爭(monopolistic competition)、價格具粘性、每個廠商只生產一種異質產品、全世界的產品數為1,其中n個生產於國內,1-n個於國外生產,資本市場為完全的,沒有貿易障礙且國內外經濟個體都具有相同的偏好的對稱經濟體系下,去探討貨幣政策對各總體變數的長、短期影響。結果發現:面對永久性貨幣的衝擊下,短期間,匯率將立刻跳到長期均衡(Steady State)水準,不會產生過度調整(overshooting)的現象。而貨幣衝擊對其他各變數長、短期的影響分別為:在長期間,貨幣衝擊將使得消費上升、產出減少且貿易條件獲得改善;而在短期間,貨幣衝擊會使得消費增加、產出減少、經常帳盈餘、實質利率下降及貿易條件惡化的結論。此外,貨幣衝擊對一國福利的影響,文中的結論為:貨幣衝擊將會使得國、內外的福利皆獲得改善。

自從Obstfeld Rogoff (1995)的文章發表後,驅動了後續研究的跟進,許多文獻分別以新開放總體經濟學為理論架構,進行許多的延伸及擴展,我們將之說明如後。

() 小型開放經濟模型的修正

傳統的新開放總體經濟學模型是一個兩國規模為對稱模型,除了衝擊為外生變數外,幾乎所有的變數都是內生決定的,模型的複雜度及求解的困難性較高。Lane(1997)就建立一個較簡化的模型,假設本國為小型開放經濟體,再一次探討貨幣政策的效果,並說明經濟開放程度所扮演的角色。

() 價格僵固性的擴展

關於價格僵固的設定,新開放總體經濟學模型假設商品價格在前一期已被確定,無法變動,在一期後則會自動調整到均衡狀態。Hau(2000)則進一步研究要素價格僵固性和非貿易財在國際傳導過程中的作用。而Kollmann(1997)則是對於價格水準的不同調整方式進行擴展。

() 市場定價模式的假設

新開放總體經濟學模型假定所有貿易財的一物一價定理是成立的,這個假設被後來許多研究者所質疑,因為匯率對價格的傳遞可能會受到關稅、運輸成本及商品訂價模式等因素的影響。傳統新開放總體經濟學假設廠商是按照生產者貨幣來定價,Betts and Devereux(2000b)將之修正為商品的價格以買方的當地貨幣計價(pricing to market;簡稱PTM),結果發現實質匯率和名目匯率的變動趨勢相當一致,因此指出PTM在匯率決定和國際宏觀經濟的波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 偏好型式的修正

Redux模型中,國內外商品以替代彈性為固定(CES)的型式進入到效用函數中。Corsetti Pesenti(2001)則修正了Redux模型,研究若國內和國外產品的替代彈性為1,國內外廠商有不變的收入份額下,貨幣和財政政策的福利效應。

() 不完全金融市場的考量

Redux模型假設買賣債券是沒有風險的,即金融市場是完全的。Sutherland (1996)則分析了交易摩擦(金融市場不完全性)的效果,其指出若購買債券時會發生凸性的調整成本,則將會影響到衝擊對各個經濟變數的波動。

() 隨機性衝擊

有別於傳統新開放總體經濟學模型確定性衝擊的假設,Obstfeld Rogoff (1998)Redux的模型中增加了衝擊的不確定性,結果發現將隨機干擾過程納入新開放總體經濟學模型後,外在的衝擊將會透過影響均衡工資的改變,進而影響到各總體變數及福利水準的變動。

三、新開放總體經濟學的貢獻

結合80年代總體模型融入個體基礎之跨期分析及不完全競爭市場結構的特性,再加上90年代開始,將不完全競爭模型應用於開放經濟議題的探討,並保有傳統凱恩斯學派價格僵固的特色,「新開放總體經濟模型」在1995年隨即被催生出來。利用該套模型所衍生的議題,作者將之整理為以下四類。

() 經濟衝擊對匯率的傳導及對各總體經濟變數的影響

ObstfeldRogoff (1995)的原始模型即是分析貨幣與財政政策對開放經濟的影響,而Fender Yip (2000)則是探討關稅政策對各經濟變數的效果。此外,Lane(2001)將效用函數中的消費指數修正為相對風險趨避為固定(constant relative risk aversionCRRA)的效用形式,探討貨幣衝擊對經常帳的影響。所獲得的結論為:貨幣衝擊導致經常帳的失衡,但經常帳反應的符號需視跨期替代彈性及本國不同商品間替代彈性的大小而定。Tille (2001)放鬆了Redux模型中,國內與國外產品的替代彈性等於國內不同產品間的替代彈性的假設後發現:如果國內經濟對國內與國外產品的替代彈性大於國外經濟國內與國外產品的替代彈性,則本國未預期到的貨幣衝擊仍會提高國內福利相對外國福利的比值。

() 不同訂價模式下,匯率的傳導效果

BettsDevereux (1996)則是依據實際資料的顯示,發現在面對貨幣面衝擊時,匯率對進口財價格的傳導(pass through)是很小的,其主要的原因是大部分的廠商都採取銷售市場訂價的方式(price to marketPTM)的緣故。因此將原ObstfeldRogoff (1995)模型的生產者貨幣訂價(producer currency pricingPCP )修正銷售市場訂價,建立一個銷售市場訂價(PTM)模型,進而探討貨幣衝擊對匯率及價格的影響。結果發現:當廠商採取銷售市場訂價時,貨幣衝擊將導致匯率波動程度提高,但匯率對價格的傳導效果很小,實質匯率與名目匯率的波動相當一致。Kollmann (1997)則建立一個工資及價格都具粘性的動態開放經濟模型,價格水平的調整遵循Calvo類型的調整方式,去探討貨幣衝擊對匯率及價格…等變數的影響。其研究結果發現:在Calvo類型的僵固條件下,貨幣政策與名目匯率、實質匯率以及價格水平的相關程度很高,但與產出與其他總體變數的相關程度則很低。

() 匯率制度的抉擇

DevereuxEngel (1998)則是利用Redux模型,來探討不同訂價策略,固定匯率制度及浮動匯率制度應該如何抉擇的議題,其研究的結果發現:若廠商按照生產者貨幣來訂價,則浮動匯率制度下,消費的波動較小,但平均消費水準較低;固定匯率制度下,消費的波動雖然較大,但平均消費水準較高,因此固定匯率制度及浮動匯率制度各有優劣。但若廠商按照消費者貨幣來訂價,則浮動匯率比固定匯率制度來的好。Devereux (1999) 則同樣以一個兩國、價格具黏性的動態一般均衡模型的架構,探討固定匯率制度(包括單邊盯住與合作盯住)及浮動匯率制度在面對貨幣衝擊、技術衝擊及政府支出衝擊下的反應。

().政策協調議題

ObstfeldRogoff (2002)則探討政策協調對兩國福利影響的議題由於模型中融入了個體基礎給定了消費者的效用函數形式因此在分析政策協調帶來的福利效果時所使用的方法的是極大化各國福利函數的方式而非追求特定損失函數極小的方式該篇文章與原Redux模型不同的設定在於文中為模型增加了許多扭曲除了原商品市場為壟斷性競爭的扭曲外還設定資本市場的不完全及勞動市場的不完全競爭扭曲的存在,假設各勞動間存在異質性勞動市場具有壟斷力且工資具黏性此外模型中亦融入了非貿易財去探討政策協調是否有提高福利的效果

新開放總體經濟學確實在各個經濟議題中發揮了其重要性,但是事實上該套模型也並非完美無暇。最後,我就將該套新興模型的限制及缺失說明如下。

1.邊際分析:相對於從事實證分析的經濟學學者而言,從事經濟學理論模型研究的先進,常有被批評所得到的結論皆是邊際分析的結果,亦即從事純經濟理論模型研究者,通常需建立在很多的假設之下,才有辦法推得出特定的結果,這種現象在新開放總體經濟學型中更是清晰可見,原模型的確做了許許多多的假設及設定,雖然得到了某些特定的結果,但若我們放鬆其中一個假設或設定式,所得到的結果可能與原始的結論南轅北轍。邊際分析的結果最常有被批評經濟直覺及意涵過於薄弱的缺失,此為本模型的第一個限制及缺失。

2.各內生變數間交互傳導的複雜:由於此一般均衡模型設定上的龐大及複雜,使得各內生邊數間的相互影響關係顯得非常復雜,難以解釋。在Rudux模型中,我們可以很清楚看到,他們對於所得到的結論提供的解釋及傳導過程的詮釋是很少的,而且亦儘可能的將探討的變數減少,背後的原因都歸於各變數間的交互關係的複雜性,使得想要提供一個完整的解釋並不容易。在他們的解釋中,為了簡化,只著重於單變數與單變數間的傳導機制的詮釋,事實上,政策對各變數的傳導機制並非如此單純,各內生變數不僅直接受到外生變數的影響,而且各內生變數亦會間接影響到其他內生變數,彼此之間的複雜性,亦是本模型的另一大限制。

以上,我初步的對新開放總體經濟學的起源、延伸、應用與貢獻做出簡要的介紹,目的就是希望將作者近期的研究方向與各位先進一同分享,文中若有任何錯誤,再煩請各位先進隨時指正賜教。


參考文獻

[1]. Betts, C. and Devereux, M. B. (1996), The Exchange Rate in a Model of Pricing

to Market. ”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40, pp. 1007-1021.

[2]. Betts, C. and Devereux, M. B. (2000b), “Exchange Rate Dynamics in a Model of

Pricing-to-Market.”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50(1), pp. 215-244.

[3]. Blanchard, O. J. and Kiyotaki, N. (1987),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and the

Effects of Aggregate Demand.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77(4), pp.

647-666.

[4]. Calvo, G. A. (1981), “Devaluation: Levels versus Rates.” Journal of Inter-

national Economics, 11, pp.165-172.

[5]. Calvo, G. A. (1983), “Staggered Prices in a Utility-Maximizing Framework.”

[6]. Corsetti, G. and Pesenti, P. (2001a), “Welfare and Macroeconomic Inter-

dependenc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16, pp. 421-446.

[7]. Devereux, M. B. and Engel, C. (1998), “Fixed vs. Floating Exchange Rates

How Price Setting Affects the Optimal Choice of Exchange-Rate Regime.”

Working Paper No. 6867,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8]. Devereux, M. B. (1999), A Simple Dynamic General Equilibrium Model of the

Trade-off between Fixed and Floating Exchange Rates.”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mimeo.

[9]. Dixon, H. (1987), “A Simple Model of Imperfect Competition with Walrasian

Features. Oxford Economic Papers, 39, pp. 134-160.

[10]. Dixon, H. (1990),Macroeconomic Policy with a Floating Exchange Rate and a

Unionised Non-Traded Sector. Economic Journal, 100(400), pp. 78-90.

[11]. Dixon, H. (1993), “Imperfect Competition and Open Economy Macro-

economics.” In The Handbook of International Macroeconomics, edited by

Frederick van der Ploeg. Oxford ,MassBackwell.

[12]. Dixon, H. and Rankin, H. (1994),Imperfect Competition and Macroeconomics:

A Survey.” Oxford Economic Papers, 46(2), pp. 171-199.

[13]. Fender, J. and Yip, K. C. (1989), Tariffs and Employment: An Intertemporal

Approach. Economic Journal, 99 (397), pp. 806-817

[14]. Fender, J. and Yip, K. C. (1994), “Open Economy Macroeconomics under Im-

perfect Competition: A Two Country Model.”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

nomics, 37, pp. 49–63.

[15]. Fender, J. and Yip, K. C. (2000), “Tariffs and Exchange Rate Dynamics Redux.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oney and Finance, 19(5), pp. 633-655.

[16]. Hau, H. (2000), “Exchange Rate Determination: The Role of Factor Price Rigidities and Nontradable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50(2), pp. 421-47.

[17].Kollmann, R. (1997), “The Exchange Rate in a Dynamic-Optimizing Current Account Model with Nominal Rigidities: A Quantitative Investigation.” Working Paper WP/97/07,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18]. Lane, P. R. (2001), “The New Open Economy MacroeconomicsA Survey.”

Working Paper No. 2115, Centre for Economic Policy Research Discussion

Paper,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9]. Lane, P. R. (2001), Money Shocks and the Current Account.” in Calvo, G., R.

Dornbusch, and M. Obstfeld (eds.), Money, Factor Mobility andTrade:  Essays

in Honor of Robert Mundell, MA: MIT Press, Cambridge.

[20]. Mankiw, N. G. (1988), “Imperfect Competition and the Keynesian Cross.

Economic Letters, 26, pp. 7-13.

[21]. Obstfeld, M. and Rogoff, K. (1995), “Exchange Rate Dynamics Redux.”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03(3), pp. 624-660.

[22]. Obstfeld, M.and Rogoff, K. (1996), Foundations of International Macro-

economics, Cambridge, MA: MIT Press.

[23]. Obstfeld, M. and Rogoff, K. (1998), “Risk and Exchange Rates.” Working

Paper No. 6694,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24]. Obstfeld, M. and Rogoff, K. (2000), “New Directions for Stochastic Open

Economy Model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50(1), pp. 117-153.

[25]. Obstfeld, M.and Rogoff, K. (2002), Global Implications of Self-Oriented

National Monetary Rules.”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17(2), pp.

503-535.

[26]. Startz, R. (1989),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as a Foundation for Keynesian

Macro- Economic models.” Qua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04, pp. 737-752.

[27]. Sutherland, A. (1996), “Financial Market Integration and Macroeconomic Volat-

ility.”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Economics, 98(4), pp. 521-539.


[28]. Sutherland, A. (2002), “International Monetary Policy Coordination and

Financial Market Integration.” Working paper No. 174, European Central

Bank.

[29]. Tille, C. (2001), The Role of Consumption Substitutability in the International

Transmission of Shocks.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53, pp. 421-444.

【佛大電子報第11期/2009年422日】

 

 

 

Copyright from: Fo Guang University
No.160, Linwei Rd., Jiaosi Shiang, Yilan County 26247, Taiwan(R.O.C.)
佛光大學校址  26247宜蘭縣礁溪鄉林美村林尾路160號

投稿信箱:
secretary@mail.fg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