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在條件化歷程中學到什麼?

對於行為主義者來說,動物到底在正統條件化歷程中學到什麼,不是個問題。即使身為生理學家的Pavlov,曾經試著用大腦內部神經的聯結(nervous connection)來說明正統條件化的學習,行為主義心理學家卻不認為這種理論上的解釋是必要的,對他們來說,唯一值得注意的只是刺激與反應。根據行為主義的信條,在學習的時候,人或動物心裡發生了什麼事,根本不是科學所當問的(Skinner, 1950)。然而,行為主義心理學家無法逃避的是,弄清楚正統條件化學習的產生要件,而這方面的研究卻透露了關於「動物學到了什麼」的訊息。

前面說過,正統條件化的最佳實驗狀況是「延宕條件化」,這種條件化程序具備三個條件:(1)CS與US配對呈現;(2)CS先於US;(3)兩者的時間間隔不能太長。其中,第二與第三個條件引發了不同的理論推測。從第二點來看,假如CS永遠在US快出現時出現,則CS的出現顯然預告US的來臨。換句話說,CS對US具有預示力(predictability)。因此我們可以推想,動物在條件化中學到的是:當CS出現時「預期」US會跟著出現(從而引發了CR反應)。這當然是十分「認知取向」的看法,因此是行為主義者所不取的。

反過來說,如果我們棄絕這種認知取向的觀點,只問原屬於US的反應(UR)是怎樣連接到CS上的,我們就會將思考的重點放在前述的第三個條件上,因而認定CS與US(或其引發的UR)在時間上(以及空間上)的接近性(contiguity),才是正統條件化學習的關鍵。這樣看來,我們有了兩個理論觀點有待我們一辨真假:預示力與接近性。Robert Rescorla(1967)的實驗想澄清的正是這樣的理論爭議。

Rescorla(1967)的實驗設計如圖6-5所示,受試者分成兩組,均接受聲響(CS)與電擊(US)兩種刺激。第一組受試者面臨的實驗情境是,雖然有時候聲響(粗直線)出現時,並未跟著受到電擊(細直線),但是電擊來臨之前,卻必然先有聲響。因此,對這組受試者來說,聲響的出現對電擊多少有一點預告效果。反觀第二組的狀況,雖然有時候電擊之前確實先有聲響,有時候卻沒有;同樣的,雖然有時候聲響之後會跟著電擊,有時候也沒有。這樣看來,聲響與電擊並沒有一定的關係,因此,聲響對電擊顯然沒有預告的功效。值得注意的是,兩組受試者均接受同等次數的CS與US配對(如途中箭頭所示)。

根據這樣的實驗設計,假如接近性是條件化的原因,則因為兩組都接受同等次數的刺激配對(時間上接近),兩組的條件化程度應該相同。反過來說,假如預示力才是條件化的關鍵,則只有第一組可能被條件化。實驗結果顯示,第一組學到了條件反應,第二組則否。這樣的實驗結果支持了「預示力」的觀點。後續的實驗也顯示,當CS的預示力降低時,條件化的程度也會跟著降低(Rescorla, 1972)。顯然,動物在條件化實驗中學習的內容是CS與US的先後關係。換句話說,雖然動物不會說話,我們也猜想它們不會有任何「想法」,實驗結果卻顯示,它們能從經驗中「獲知」刺激與刺激之間的關係。


推文


資料來源: 《心理學》 (第二版)
王震武、林文瑛、林烘煜、張郁雯、陳學志 合著 2008年 學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