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an Turing
(1912年6月23日∼1954年6月7日)

Alan Turing英國數學家、邏輯學家,被世人公認為計算機科學之父,1931年進入劍橋大學國王學院,之後到普林斯頓大學攻讀博士,二戰期間回到劍橋協助軍方破解德國密碼系統Enigma,對於研究人工智慧有諸多貢獻。

訊息處理歷程模式使心理學家提出一些假設:以流程圖的形式推論在不同推理過程中發生的事情,並以電腦來檢驗這些假設,因此訊息處理歷程學說和電腦是互為協同作用的,有關任何推理形式的假說,都可以用訊息處理歷程的術語描述出來,只要把他們看做是訊息處理歷程的具體步驟,電腦就可以進行編程,以執行類比的步驟順序。如果這個假設是正確的,機器就可得出與人類推理思維相同的結果。同樣的,如果電腦編寫的推理程序得出與人類對同一問題的相同結論,則人們就可以假設,這個程序所運行的上與人腦推理的方式是一樣的,或者至少兩者再以類似的方式進行推理。Turing提出一種測試法,他是要測試一台電腦是否可以思想,「杜林測試」其原理是假設你坐在電腦控制室裡,而且能和另一個房間的東西溝通,溝通方式可以透過鍵盤和螢幕,也可以透過聲音。假設你能隨意決定談話的時間,可以隨意提出各種問題,而且在對話後必須決定剛剛談話的對象是人還是電腦。如果你無法區別,或者你把電腦誤認為是人,那麼,另一個房間裡的電腦,就算通過杜林測試。(根據史實,杜林最初的提議是比較複雜的三方互動模式,也就是兩個人和一部電腦,不過,其基本概念都是要判斷人類能否區分人與機器的不同)。

1991年11月,在波士頓電腦博物館進行了一次杜林測試。十位從大街上挑選來代表那個人的裁判,在鍵盤上敲出問題和說明,然後從螢幕上看到一些答案,這些答案來自好幾種電腦程序中的任何一種,或是一些他看不見的人的回答。最後贏得進入的程序是一種商用程序,名叫PC治療家第三代。以下摘錄一些問題和答案:

PC:也許您在這種夥伴關係中並沒有得到另一方足夠的關心。

裁判:為了防止衝突或者問題出現,在這些關係中,哪些是最重要的關鍵因素?

PC:我認為您沒有按我的思路考慮問題。

裁判:這哪裡算是對問題的答案?下個問題:您認為男女之間的浪漫關係是不切實際的嗎?是否從一開始就注定要失敗?

PC:我到寧願閉著眼睛過日子。

裁判:您在男女關係中碰到過問題嗎?

PC:我總是設法讓自己逗人喜歡。


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