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相信算命嗎?

報上的趣味心理診斷很受歡迎,但卻缺乏科學根據。但是,為什麼人人趨之若鶩?這是因為大部份的人,如果認為訊息的來源可靠,他們很容易就相信這些人對自己性格所做的描述。即使這些描述幾乎適用於所有的人,並不能刻畫出他們獨特的性格。

你可以做一個小小的實驗,告訴你的朋友你在學習施測心理測驗,請他接受測驗。你要求他畫一幅自畫像以及一幅理想中的自我畫像。然後,請你抄錄下面這段文字。一星期之後,將這個「測驗結果」給你的朋友看。請他告訴你,這個解釋的正確性,同時請他評估你的心理測驗做得有多好,(請他在非常好到非常不好當中打分數)。

你渴望別人喜歡你、讚美你。你有自我批評的傾向。你還有許多尚未開發利用的潛能。雖然你有些弱點,但通常你能做些彌補。表面上你能自律和自制,實際上,你的內心有些憂慮與不安全感。有時,你很懷疑自己是否做對決定。你喜歡生活有些許變化,當生活充斥著限制與束縛,你會變得很不滿意。你學到了對他人過於誠實的表露自己是不智的。有時,你是活潑、溫和、友善,但在另些時刻,你是退縮、對人懷有戒心的。你的某些抱負是相當不切實際的。(改編自Ulrich et al., 1963, p.832)

Ulrich等人曾做過類似的實驗,他們先在課堂上邀請學生做兩個心理測驗。一週後,他們發給學生對測驗分數的解釋。另外,他們也教一些學生對他們的朋友施測。實際上,每個學生所收到的測驗結果的解釋都相同,也就是上一段文字。重點是學生們覺得這個解釋的正確性有多高呢?

Ulrich等人發現,即便施測者是缺乏經驗的學生,也有高達75%的受測者認為他們所提出的測驗解釋能針對他們本身的特性,算是不錯或相當好的評量。
在你的朋友告知他對測驗的評價後,請你務必記得告訴他這個實驗的真正目的,以免你的朋友對心理測驗產生錯誤的看法。


推文


資料來源: 《心理學》 (第二版)
王震武、林文瑛、林烘煜、張郁雯、陳學志 合著 2008年 學富文化